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學生養成教育論文(精選5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52K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養成教育(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養成教育論文(精選5篇)

學生養成教育1

【摘要】《弟子規》是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藴含豐富的養成教育思想,諸如孝敬長輩、尊重規矩、誠信為本、讀書有法等都是學生成長的良好資源。高職院校借鑑《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創新素質教育的路徑,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弟子規;養成教育;素質教育

《弟子規》是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脱胎於《論語》,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韻形式寫成,朗朗上口,易於誦讀與記憶,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樸實無華,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路徑,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精神資源。

一、《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規範,提升職業素質,形成較強職業能力的教育。養成教育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必須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體系之中。《弟子規》不是橫空出世的,它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弟子規》所彰顯的正是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孝、悌、仁、愛,所藴含的養成教育思想尤其值得高職院校重視和借鑑。《弟子規》中養成教育思想是豐富具體的,並且易於化為實踐行動。第一,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弟子規》認為,為人弟子應該養成聽從父母教導,孝順父母和尊重師長的良好習慣。《弟子規》在“入則孝”的篇首明確提出了孝順父母的四個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應該做到的八件事情。“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叫你,你要趕緊答應,不可遲緩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你要馬上去做,不可拖沓推諉;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你應該恭恭敬敬聆聽;父母在責備乃至責罰你的時候,你也要虛心接受。《弟子規》還具體説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應該做到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出門回家,稟告父母。在學校也是一樣,高職院校學生要尊敬師長,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嚴格遵循請假報告制度,有事請假不逃課,不隨便外出留宿,頂崗實習及時上報崗位信息變動。《弟子規》指出,少讓父母擔心,就是一種孝心。高職院校學生要養成與老師的及時溝通習慣,否則“失聯”的你,會導致老師父母深深的擔憂和牽掛?第二,注重細節,養成習慣。《弟子規》中對小輩的規矩是非常強調的,而且規定得相當細緻。如要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即不管吃、喝、坐、走都應讓年長的在前,年幼的在後。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方面,《弟子規》認為,應養成生活有序、講究衞生、珍惜時間的習慣。《弟子規》認為,好的行為舉止是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如《弟子規》中對為人弟子的立、行、跪、拜都有詳細而明確的規定。

現代禮儀也講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們的行為舉止要“站如鬆,坐如鐘,動如風,卧如弓”。《弟子規》的內容對於塑造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形象大有裨益。第三,誠實守信,見賢思齊。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論語為政》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做人要十分講信用。《弟子規》中也有類似的話,要“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開口説話,首先要講的就是誠信,巧言欺騙和胡言亂語怎麼可以呢?現代社會信息氾濫,真假莫辨,當學生面對各種各樣誘惑的時候,更容易失去正確的判斷,亂髮表意見,隨意傳播虛假信息,所以《弟子規》説“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繼承了孔子在個人修養和教育工作中重視個人修養、迫求完美化人格的理論,要求人們形成“見賢思齊”“反求諸己”的習慣。看到別人好的地方,你就要追慕思齊,立下決心,發出宏願,迎頭趕上去。縱去遠,以漸躋,立下一個長遠的規劃,逐漸地趕上他。古人説: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第四,讀書三到,持之以恆。關於讀書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就是《子弟規》所傳授的讀書方法,意即讀書要集中精力,排除雜念,把心思和腦力用在讀書上,而不是心不在焉,有口無心。實際上,讀書三到這個方法不僅對讀書有益,而且能借讀書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處事習慣。《弟子規》認為,在讀書、學習方面,首先要求孩子要讀好書,其具體標準是:“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在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在他的判斷力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應該讓他在指導之下閲讀經典,啟迪智慧。《弟子規》還告誡我們不要自暴自棄,對自己應該永遠有一種追求,矢志不渝,持之以恆,方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二、以弟子規養成教育思想創新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新路徑

為適應“中國製造2025”的偉大戰略,高等職業院校必須轉變觀念,不能把學校僅僅當成“職業養成所”,而是創新素質教育的方法與路徑,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弟子規》藴含深厚的養成教育思想,已然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廣泛的注意,不少高職院校學習《弟子規》,誦讀《弟子規》蔚然成風,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職業養成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職業能力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培養學生形成文明守紀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責任意識、自主學習意識、自我調整、自我控制意識等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社會交往、社會適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高職核心能力。它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是關係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是構建高職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筆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弟子規》所藴含的職業養成教育思想創新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新路徑。

(一)環境養成教育,樹立學生的職業理想

《弟子規》説“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裏強調學習環境貴在乾淨與整潔有序,不求奢華與舒適。誠然,大學校園環境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感染、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我院在校園環境建設中堅持“人文性與生態性”相諧和的理念,努力把校園建成環境優美又富有文化品位、人文關懷的生態型校園。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宜教、宜學、宜居的花園式學校。學院新校區建設之初,就成立了“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形象識別系統CI”課題,使得校園每一幢樓宇,每一條道路,每一處湖泊都充滿人文氣息。例如“齊賢樓”取“見賢思齊”之意,“修遠樓”寓有大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下求索精神,“弘毅樓”語出《論語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南大門鐫刻着我院的校訓——“知行合一,明德致遠”。學院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餐廳的樓道、走廊、房間中精心設計佈置了校風校訓、名人名言、圖畫標語等,讓一牆、一廊、一室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使學生受到環境氣氛的有益薰陶。學生置身於這樣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統一的校園,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啟迪,能感受到胸中勃發的職業理想並充溢為之奮鬥的勇氣和決心。

(二)管理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形象

《弟子規》強調管理養成教育,諸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冠必正,紐必結”“將入門,問孰存”等等,不一而足。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學生跑操制度。為培養在校學生“特別能吃苦”精神,學校積極推行“陽光體育”活動,2008年9月起將“每天鍛鍊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納入教學計劃,並形成長效機制。為了提升學生的職業形象和職業認同感,空乘班、豐田T-TEP班、“柳工機械班”、“滬寧鋼機班”等同學上課時必須身着統一職業裝。學院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結合本院學生特點和教學實際,制訂了一系列養成教育的規章制度,並量化成績作為個人評比的主要依據;另一方面狠抓制度的執行,堅持開展大學生文明宿舍、文明個人考評工作,促進了文明修身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積極支持學生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活動。

(三)身教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言教不如身教。《弟子規》雲:“話説多,不如少”,又言:“果仁者,人多畏”。説的天花亂墜,不如踏踏實實放下身段去踐行。人們敬畏那些德高望重之人,不是他們的話説的有多漂亮,而是他們“身為世範”的身教作用。學院非常重視教職工的身教作用,通過教職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表率作用,影響和教育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敬業奉獻精神。學院評選優秀教師由領導測評、同行測評、學生測評構成,其中學生測評的比重最高。學生坦言,他們會把票投給那些真正熱愛學生,擁有職業自豪感,學識淵博,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甘於奉獻,能處處身先示範的教師。學院通過網絡、櫥窗、表彰會議,讓優秀教師的優秀事蹟廣為傳播,讓其滲透紮根於學生的心靈之中。學院還延請交通行業精英,傑出校友為學生開講座,談體會,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這些成功人士,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四)課堂養成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弟子規》在“餘力學文”部分,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你只管埋頭讀書,而不去親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養,結果你只能使自己浮華不實。擁有書本知識只是一個人成為仁人的某一要件而已,而不是全部,這是儒家的要義。死讀書、讀死書,或者説紙上談兵,往往是難成大器之人,甚至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在加強學院內涵建設的二次創業新徵程中,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堂養成教育,力求把其打造為我院素質教育的高地。學院科學制定“教學質量年實施計劃”,邀請企業專家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學院領導也深入課堂,督導素質教育在課堂的實施。經過科學組織和有效實施,課堂教育不再是“滿堂灌”,而是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小組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模擬法等在課堂得到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養成教育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責任意識、顧客意識、全局意識、保密意識、學習意識。素質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重要思想和實踐,旨在給予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學生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發展。《弟子規》作為優秀的文化傳承,其中藴含的養成教育思想為當下的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資源,也為創新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開闢了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9).

[2]許本洲.職業養成教育[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9).

[3]張曉華.淺析《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2(3).

[4]濟南職業學院.強化職業養成教育,提高高職核心能力[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8(10).

[5]李維維.高職要樹立“素質本位”發展觀[N].光明日報,2014-3-25.

學生養成教育2

一、會計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會計專業隨着社會和經濟發展而不斷進步,會計專業想要獲得機遇,會計專業學生想要獲得市場和社會的認可,就必須做到對會計專業教育和教學的不斷地創新。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是會計專業的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和創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樣才能適應會計專業的建設需要。而當前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經常被傳統而單一的知識學習和陳舊的教學所取代,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沒有必要的針對性,不能根據學生特點和市場需要做出內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調整,出現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創新不足,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成果不明顯的實際問題。

二、會計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強會計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應該佔據中心的地位,要根據市場需要有針對地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以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為中心,輔助思政課程和專業教學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對學生愛崗敬業精神、遵紀守法思想、嚴謹誠信態度、文明禮貌禮儀的全面教育和培養,以規範的職業觀、價值觀來保障會計專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以此來適應會計市場和會計工作的實際需要。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應該通過挖掘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培養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能力,最終實現會計專業學生的全面的完善和發展。

(二)提高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的核心能力

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需要針對學生職業的特點,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職能能力,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應該將交流、合作、學習、應用、創新等能力作為中心,以教學、實習為途徑提升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有效性。職業核心能力是會計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優勢,也是確保學生職業成長的重要基礎,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過程中要突出會計信息處理能力提升,會計實際問題解決,會計工作國際視野培養等內容,通過課堂滲透、日常規範、全面考評等措施來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專業能力發展,達到對學生職業內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身心素質建設

職業身心素質是會計專業學生從事會計職業工作的基本條件,全面的會計職業身心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學生的職業發展和自我成長。良好的身心素質是學生在會計事業中取得成功和成績的必要前提。當前,市場對會計專業學生除了要求具備強健的體魄之外,還需要會計專業學生具備健康、可控、全面的職業心理,因此會計專業建設和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要以加強學生職業身心素質建設為重點,應構建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選用心理類課程、溝通類課程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會計專業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為主陣地、以各類心理社團活動為補充、以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學生工作人員為主力軍的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網絡體系,針對學生特點、會計行業實際和企業的基本心理素質要求,發展和完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體系,在確保會計專業學生人格健全和心理髮展政策的基礎上,有效發展養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於吃苦的精神和敢於競爭的勇氣,培養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學會健康快樂地生活。同時,也應該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應該根據會計專業的實際需要,站在專業長遠發展和學生職業成長的高度,組織和規劃學生身體素質的鍛鍊與提升工作,挖掘會計專業工作中有利於發展身體素質部分的潛在價值,實現對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保證與支撐作用。

(四)加強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的職業發展素質

職業發展素質是會計從業者在擇業、就業、創業過程中應該具備的素質,也是區別和鑑定會計專業人員發展潛力的重要能力。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過程中應該指導會計專業學生具備如下一些主要能力,一是,正確認識會計職業,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會計工作的精神和文化,這可以激發學生熱愛會計專業的思想,以達到對會計專業學習良好的心理定向。二是,指導學生科學規劃自我的會計職業生涯,應該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中使學生了解自我職業性格和職業能力的基礎上,能對自我職業進行科學探索及定位,培養人生規劃意識。三是,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各種求職技巧,在順利實現就業的基礎上,實現會計專業的教育和培養目標。四是,提高會計專業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發展和實際情況,科學而全面地指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在有效發展自身職業優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培養出職業發展能力。

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是會計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大幅度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基本教育途徑,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會計專業的專業建設,要高度重視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應該從會計專業和學生特點出發,對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進行進一步地認知,以當前會計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展開對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深入研討,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實踐體系、日常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式,全面地健全職業素質養成教育體系,以更為有效的職業素質養成教育來確保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發展,進而做到對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保證作用。

養成教育3

一、旅遊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模式構建策略

1.樹立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理念

學校要真正推行職業素質養成教育,就必須樹立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辦學理念,它決定着學校職業素質教育的類型和內容,決定着職業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方向。學校要樹立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理念,並能在旅遊專業教學中,真正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為核心展開教學活動,並積極研究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內容,明確其藴含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包括知識、能力、人格、涵養等,只有樹立素質本位的教育思想,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才能獲得成功。

2.明確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隨着我國旅遊行業的迅猛發展,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質要求更高了。其中,對員工職業素質的要求更多地體現在隱性方面的素質要求上,也就是對員工的人格修養和品質方面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要求很高。因此,根據旅遊行業的發展特點,學校要明確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旅遊專業職業素質人才。具體內容更要詳細斟酌,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內容:

(1)誠信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

(2)具有服務和責任意識;

(3)具有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4)具備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

(5)具有應急處事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綜合這幾方面的內容,進行教育內容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人才。

3.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學校要根據學生職業素養的需要,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建立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其中,要包括隱性課程,要開創旅遊專業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過課程化教育模式和企業頂崗實習模式的綜合應用,使學生能不斷體驗,不斷進行感悟實踐,使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能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育的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養成教育的方式途徑,使各種方法能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綜合發展。

4.建立有效的旅遊專業職業素質考評體系

要通過考評體系的建立,對職業素質人才培養的過程進行動態管理,不斷調整完善教育內容方法,使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能夠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考評體系要包括以下內容:認知測試、行為考察、實驗測試,要重視考核評價的過程性,能以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實施過程為主線進行考評,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

二、結語

總之,旅遊行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參與其中,高職院校要根據行業需要,積極轉變教育管理模式,通過實施職業養成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這對於學生的發展和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養成教育4

一、養成教育的現狀及成因

社會發展到的21世紀的今天,物質文明有了長足的發展,社會價值體系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對於這其中夾帶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如果有關部門未加引導和管理,未成年學生在這些不健康因素面前,就會表現出迷茫、矛盾的心理狀態,出現了放縱或自閉的'兩種極端行為,出現了享樂主義、不勞而獲等心理,模仿成年人吸煙、打牌、喝酒、嚼檳榔,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

二、養成教育的對策

(一)呼籲全社會重視未成年人的養成教育

給未成年人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孩子是民族的未來,他們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着我們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大小。國家有義務給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樣力量,弘揚社會正氣,淨化社會環境。尤其要加大電視熒屏、網絡信息的管理力度,通過立法規範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全社會都有義務向孩子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

(二)學校要轉變育人理念

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部門要從人的發展需要出發設置評價指標,從人的發展需出發開展課程改革,開設專門的公民常識課。在學校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生審美、學會勞動……學校要改一元評價為多元評價,改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引導學生講文明、講禮貌、講衞生,自信的發展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的習慣。

(三)學校要加大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干預

引導學生向善、向美。流利的普通話是一種美,乾淨整潔的環境是一種美,大方乾淨的着裝是一種美,文明用語交流是一種美……學校要通過細化管理細則,建設校園文化,開齊開足藝術課程,加大美育薰陶。用美好的環境、和諧的氣氛、文明的舉止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使之健康向上。

(四)學校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層次性,關注反覆性

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由於生命個體的差異,每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詞警告;或動之以情﹑委婉啟發;或榜樣引領、美育薰陶,作為養成教育的實施者———學校必須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因人因事而異,這樣才能有實較性。另外,也要運用制度的力量時常督促、着力強化。制度的制定必須具體,關注細節,注重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持之以恆,運用制度去量化評比,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及時反饋,直至學生形成內在的習慣。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孩子們一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將終生受益,那也將是家國之鴻福、民族之大幸。為此,我們呼籲社會、家庭、學校齊心協力,重視孩子們的養成教育,為孩子們美好的人生奠基。

養成教育5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一、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通過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影響學生。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在教學中,我也十分注意師表垂範這一方面。有一次課間休息,一個學生將手裏的廢紙朝樓下一扔,廢紙飄飄然地落到了教學樓前面的花壇裏。我走過去對他説:“你看,樓下花壇裏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袋,我們去把它們撿起來好麼?”我先下了樓,那名學生從教室取來了垃圾袋連忙跟了上來。不一會,我們就把花壇裏的垃圾全部都撿到了垃圾袋裏。最後,我滿意的對學生説:“你看,校園裏沒有垃圾多好啊。”這名學生也微笑地點點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我只字沒有提該生亂扔垃圾的行為,更沒有批評他亂扔垃圾的錯誤,而是通過與學生一起動手撿垃圾的舉動,和對整潔校園的感慨,對學生進行了無聲的教育,這樣,即使學生意識到了自己亂扔垃圾的錯誤,有進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園衞生的意義。

二、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中學生行為規範”,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並且即使加以糾正。我們班上有個孩子一天到晚總是忙忙亂亂的,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習用具遺落在家裏;平時挺聰明的,一到考試總因為馬虎,錯好多題;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壞這個,碰壞那個,父母、老師怎麼提醒也沒有用。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為習慣較差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待人熱情外向,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這個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認為自己任何事都能辦,可總是由於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辦好,顯然,這樣的孩子做事計劃性不強,做事條理性差,隨意性太強。久而久之,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採取措施:

揚長避短。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熱情時;當孩子對同學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熱情幫助時……老師要及時對其正確引導,提示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於馬虎會造成什麼損失?引導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養成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認真細緻,思考在前,就會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於事前的思考和重視結果,就會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他做事馬虎、毛躁、慌張、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事事養成計劃性。老師利用晨會、週會或個別教育的時間,教育學生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前做哪些準備、如何開始等,也可以教會學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書包,早上出門前的思考等,都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四、養成教育要“三位”一體從點滴抓起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例如,在家長的監督下要學生完成“十個一”活動,在家裏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看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等等,並制定“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制度,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做好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淨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豔麗的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