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在選擇和實施超常規發展戰略時應當明確的戰略思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26K

縣域經濟既是區域經濟的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位。從宏觀角度看,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實力提升,從而壯大國民經濟。在這個意義上,發展縣域經濟就是發展國本經濟。從微觀角度看,發展縣域經濟可以解決轄區內居民的就業問題,從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在這個意義上,發展縣域經濟又是發展民生經濟。然而,對於不發達地區而言,這個既關乎國本經濟,又關乎民生經濟的縣域經濟,其發展戰略客觀上不得不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另一種是超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在當前區域競爭幾近白熱化的背景下,常規發展戰略的選擇,實質上是選擇亦步亦趨的跟進戰略。實施這一戰略,將會使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永遠處於落後狀態。因此,我們只有選擇超常規的發展戰略,才可能給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帶來前景和希望。

選擇和實施超常規發展戰略的根本着眼點在於:避免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後發劣勢,使之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在區域和縣域經濟的競爭中脱穎而出,並取得發展格局上的持久戰略優勢。事實上,戰略的本來含義,就是指在競爭和對抗的關係中,通過出奇謀和用奇招來揚長避短,以達到小勝大、弱勝強的目的。早在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就有有關戰略的經典論述。用現代語言講,戰略就是用辨證思維,來審視現實競爭和對抗關係中的內外兩方面情況,在此基礎上首先建立起局部優勢,爾後實現整體優勢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總和。為了在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中首先建立起局部優勢,最終贏得發展格局上的整體優勢,我們在選擇和實施超常規發展時,應當明確以下幾個戰略思路:

一“拿來主義”的戰略思路

“拿來主義”就是對外開放。這是推動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首要思路。眾所周知,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最大劣勢是資本匱乏。由於資本匱乏,使得自然資源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無法結合成現實生產力。因此,要使自然資源和勞動等生產要素結合成現實生產力,並推動其快速發展,就必須首先着力解決好資本的來源問題。解決資本來源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內部積累的方式獲得資本,另一種是通過外部引進的方式獲得資本。前一種是小農經濟思維支配下獲得資本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資本獲得的規模小、速度慢。依靠這種方式來解決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來源,其目的是無法達到的;後一種則是市場經濟思想指導下獲得資本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只要能夠創造出適宜的條件,資本就會受利益的引導,源源不斷地流向這裏,將沉睡的自然資源和勞動魔術般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其他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歷程,已證明了這種方式的有效性。成安縣近幾年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事實,也使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堅持“拿來主義”,堅持外部引進的方式,堅持以開放統攬經濟工作全局,才能克服資本匱乏這一制約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劣勢,從而在戰略上解決其發展所需要的資本來源問題。

“拿來主義”作為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謀求超常規發展的戰略思路,不應當是盲目的,應當是有針對性的。必須針對資本流動的規律。當前,國際資本是按照兩種規律來流動:一是按照梯度轉移的規律來流動,二是按照跨越式轉移的規律來流動。以國際市場為主要開拓對象的資本,通常遵循前一種流動規律,即首先落户於最方便進行國際交往的地區。當資本積聚到相當水平,生產成本也上升到不經濟的程度時,再由近及遠地梯度式向外圍擴散;以國內市場為主要開拓對象,或者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資本,則通常遵循後一種流動規律,一開始就會把資本投放於方便國內市場交易的地方,或者是自然資源的富集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隨着國內市場向國外資本的進一步放開,資本跨越式流動的規摸也會越來越大。認識到資本流動的兩種規律,可以使不發達地區在“外資中移”的機遇中,自覺依據區位條件和自然資源來選擇資本的主攻對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資本來源的不同,還使資本具有不同的運動方式。搞清楚這一點,對於增強“拿來主義”戰略思路的針對性,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把國外引進資本稱之為外源性資本,國內土生土長資本就是內源性資本。外源性資本的運動方式是:在國內投入資本,將盈利轉往國外;內源性資本的運動方式是:在國內投入資本,將盈利留在國內。盈利轉往國外還是留在國內,是外源性資本和內源性資本的一個根本區別。這個區別決定了它們對內地不發達地區的投資傾向是不同的。比較而言,內源性資本具有更強的內地投資傾向。基於此,不發達地區在面對“南資北移”的機遇時,可以根據不同資本所佔的比重,正確判斷出哪類“南資”具有更大的“北移”性。“珠三角”和“長三角”是人們普遍公認的“南資北移”發源地。但由於“珠三角”外源性資本的比重大於“長三角”,“長三角”內源性資本的比重大於“珠三角”。所以從實際角度看,“長三角”資本的“北移”概率,比“珠三角”資本的“北移”概率相對更大。認識到不同來源資本的不同運動方式,可以使不發達地區在“南資北移”的機遇中,有針對性地確定招商引資的重點區域,減少工作的盲目性。

近幾年來,成安縣通過運用上述“拿來主義”的戰略思路,實現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重大突破。截止目前,已引進項目108個,總投資達30億元,使縣域經濟呈現出超常規發展的態勢。

二 “創造優勢”的戰略思路

優勢就是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具體包括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環境優勢、人文優勢和產業優勢等。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於把優勢僅僅看作是現實既有的有利條件。實際上,現實既有的有利條件是優勢,現實沒有的,通過主觀努力創造出來的有利條件也是優勢。這後一點,對於發展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同樣至關重要。那麼,缺乏既有優勢的不發達地區,如何能夠創造出優勢?

首先要辨證地認知優勢。在一種情況下是優勢,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是劣勢。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靠近”是一種優勢。但這種“靠近”可能會阻擋其成為中心經濟區的崛起。在這個意義上,“靠近”又是一種劣勢。而遠離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遠離”是一種劣勢。但這種“遠離”可能會促成其作為中心經濟區的崛起。在這個意義上,“遠離”又包含有優勢。優勢與劣勢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必須用辨證的視野,來選擇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道路。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靠近”的優勢,利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和資本梯度轉移的規律,一開始就直接從推進工業化切入,用工業化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在遠離中心城市的不發達地區,我們則可以充分發揮“遠離”的優勢,從創建商貿集散地入手,進而推動相關工業的發展。如果不是這樣,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就可能在始終找不到最佳切入點的情況下,一再喪失發展的機遇。成安縣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裏,實現工業項目的超常規發展,正是得益於對本地優勢的這種辨證認知。

其次要做強放大局部優勢。這可以彌補不發達地區整體優勢的不足,從而實現相對優勢。我們知道,優勢是包含有許多內容的。既使是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也不是在完全具備了各種優勢後才開始發展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縣域經濟,甚至是在嚴重缺乏自然資源這一關鍵優勢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説,一個地區只要具備了一項或幾項優勢,就可以通過做強和放大這一項或幾項優勢,來降低企業的發展成本。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地方能夠降低企業的發展成本,就能夠對資本產生吸引力。這恰恰是一個地區實現和發揮優勢的根本所在。因此,對於優勢十分缺乏的不發達地區,我們應當及時抓住為數不多的少數優勢,並儘可能將其發揮到極至。唯此,才能增強不發達地區的相對優勢,形成對資本的吸引力,達到實現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目的。成安縣在尋求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就運用了這樣的思路,將有限資金投放於靠近邯鄲市的主要交通幹線兩側,以解決資本投入所必須的供排水和電力設施問題。這不僅強化和放大了靠近邯鄲市的“靠近”優勢,還降低了企業的發展成本。這是成安縣在不長時間內,能夠吸引大量外來資本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要用創新的方法創造優勢。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提出過一個沿用至今的創新概念。這一概念將企業生產過程中新生產要素的引入,以及新生產要素組合方法的引入定義為企業創新。實際上,這一概念同樣可以用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創新問題。因為在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優勢中既有客觀性因素,也有主觀性因素。但無論是客觀性因素,還是主觀性因素,都存在一個能夠用創新方法獲得的問題。不同點在於: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客觀性因素,其創新獲得一般需要支付較大成本。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主觀性因素,其創新獲得一般不需要支付較大成本。更新理念、創新辦公方式、優化社會環境、改善政府服務和制定優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企業的發展成本,從而使我們能夠從無到有地獲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主觀因素,也就是創造出新的優勢。從不發達地區的現實狀況看,我們應當首先從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主觀因素切入,來創造新的優勢。成安縣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實踐也證明,開展以“擴大開放”為核心的思想解放運動,制定以“降低企業發展成本”為核心的優惠政策,實行以“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務質量”為核心的政府“通透式”辦公,以及將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等,都起到了創新優勢的作用。

三 “重點突破”的戰略思路

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不僅缺乏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優勢,還缺乏必要的經濟積累和產業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滯狀態,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根本躍遷,就必須按照“重點突破”的思路分階段開展工作。

第一階段,要首先解決產業“從無到有”的問題。這是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第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計通過實施“拿來主義”和“創造優勢”,來儘可能多地引進資本和項目,而無需過多地考慮單個資本和項目的規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資實踐表明,在這一階段,不發達地區還不具備對資本和項目挑肥揀瘦的條件。如果在這一階段就開始對資本和項目挑肥揀瘦,結果必然會延緩不發達地區產業基礎的形成。不能儘快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培育,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就無從談起,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有些同志認為,不發達地區缺乏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這正好如同一張白紙,我們一開始就可以通過引進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和項目,在上面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其實,這是一種缺乏經濟工作操作實踐的看法。在現實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和項目,大都需要一定的產業平台,需要相關的產業與之相配套,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勞動力和人才隊伍。沒有這些條件,引進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和項目,就如同在無水的沙漠裏種植蓮藕一樣,是很難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獲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創造引進高技術含量資本和項目所需要的條件,就必須儘快不分大小、從無到有地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否則,我們會既揀不到西瓜又丟掉芝麻。還有的同志認為,現在提倡均衡協調的科學發展觀,在這種情況下,搞重點突破怎麼行?其實,這些同志忘記了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是發展,落腳點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因此,當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尚缺乏必要的產業基礎時,用“拿來主義”和“創造優勢”的辦法實現重點突破,儘快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這就是實事求是地落實均衡協調的科學發展觀!

第二階段,要解決產業“從有到好”的問題。這是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第二階段的發展重點。經過第一階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後,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客觀上就會具備向更高層次變遷的產業基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這個產業基礎不管它是否完備,(在縣域經濟這個狹小的範圍內,完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都會受到市場機制的有力調節,並按照區域產業生命週期的自我更新規律,自發地進行優化與重組。在這個過程中,不適應市場需要的產業,會被適應市場需要的產業組合掉,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這個更大規模的產業,又會通過前向和後向的產業關聯,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這個能夠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主導產業。同時,適應未來需要的前瞻性產業,也會萌生並開始發展。問題在於:產業內部的優化與重組完全處於自發狀態時,結構重組的陣痛和資源浪費是不可避免的。要減輕結構重組的陣痛和減少資源的浪費,就必須在尊重市場機制基礎性調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發揮地方政府的調節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工作重心,就是通過制定區域產業政策,來選擇、扶持和培育主導產業。那麼,在已有的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上,如何選擇主導產業?首先要選擇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也就是説,把隨着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會有更大增加,市場會有更大前景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其次要選擇勞動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勞動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一定是科學技術水平高的產業;再次要選擇前後向關聯度強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關聯度強是一個產業具有強帶動性的主要標誌。

然而,對於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而言,我們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階段的任務,才能接下來完成好第二階段的任務。當我們處於第一階段,並在傾力打造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時,我們要同時具備開始實施第二階段任務的背景思路。不是用這種背景思路,來操作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而是用這種背景思路,給第一階段的工作以未來的前進方向,減少盲目性。

四“長期堅持”的戰略思路

發展經濟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發展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就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那就是難上加難的事情。我們之所以這樣説,首先是因為不發達地區不僅底子薄、基礎差,而且還缺乏經濟發展所必要的積極理念和人文精神。啟蒙和培育這種積極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氣,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奏效。否則,落後的理念就會反過來扼殺經濟發展,更惶論經濟超常規發展了。成安縣近幾年在推動經濟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了持續不斷的思想解放運動。通過觀念更新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其次是因為不發達地區存在一種低水平的系統穩定性。這種低水平的系統穩定性,不僅僅體現於人口增長會吃掉經濟發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終處於低水平狀態;還體現於財政供養人員的增加會吃掉經濟發展的剩餘,使政府本應承擔的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致使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勞動力,也始終處於低水平狀態。要打破這兩種狀態,突破經濟運行的低水平系統穩定性,僅靠常規發展是不行的,必須要靠持續不斷的超常規發展。根據國內外經驗,這個過程大約需要20-30年的時間,更短時間則無法實現基本經濟的根本轉變。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在20-30年的時間裏,持續不斷地推動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不發達地區低水平的系統穩定性,就會通過內在的均衡機制重新複製不發達狀態,或者在一個放大的規模上覆制這種狀態。第三是因為在區域或縣域經濟競爭中,不發達地區如果不能通過持續不斷地超常規發展,儘快形成相當規模的產業基礎和相當程度的產業競爭力,發達地區就會在產業積聚和極化效應的作用下,進一步拉大與不發達地區的差距,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相對邊緣化甚至絕對邊緣化。當然,發達地區的產業積聚和極化過程不會是無限的,達到一定高度後,就會反過來向周圍不發達地區擴散。既使在這種情況下,不發達地區也只能處於亦步亦趨的跟進狀態。但無論是差距拉大帶來的絕對或相對邊緣化,還是亦步亦趨的跟進狀態,都不利於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會使其深陷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困境。

因此,為了使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既走出當前的發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來的發展困境,就必須按照“長期堅持”的戰略思路,持續不斷地開展思想解放運動,以培育有利於經濟超常規發展的人文精神;持續不斷地招商引資和推進項目建設,以突破經濟運行的低水平系統穩定性;持續不斷地擴大產業規模和儘快形成產業競爭力,以做到後來居上。只有這樣,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經濟起飛的歷史任務。

此外,為了確保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在尋求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能夠落實好“長期堅持”的戰略思路,我們還需要與之相應的政治安排。具體包括:增加領導機構中的專業人才,維護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性,以及有針對性地擴大幹部隊伍的培訓力度等。

五 “和諧穩定”的戰略思路

推動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必然會對原有的產業結構、社會經濟關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產生重大沖擊,使其發生大的裂變。這種裂變既可以在自為的方式下發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發生。如果在自為的方式下發生,社會就會陷入動盪和不穩定狀態,從而破壞經濟發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發生,社會就能保持和諧與穩定,從而維護經濟發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就必須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種種社會劇變,都置於可控的方式下。為此,也就必須把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作為超常規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我們能否把經濟的超常規發展,與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下的超常規發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與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有着內在統一性的。這種內在統一性,不僅僅體現於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就無法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還體現於在不發達地區普遍存在貧困的情況下,不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就更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大量的國內外實踐已反覆證明,貧困絕不能帶來和諧穩定。因此,要消除不發達地區業已存在的貧困狀態,並徹底拔除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源,就必須堅決做到兩個堅定不移:一是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二是堅定不移地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中,推動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在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中,達到社會更高層次的和諧穩定。

其次,對於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過程,我們是可以做到有所作為的。是可以根據我們所處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以及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的主觀努力,將其置於一個可控的狀態下。從成安縣近幾年推動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明確認識到: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樹立“象愛護眼睛一樣來維護穩定”的意識,真正把社會的和諧穩定,看作是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內在組成部分,還要制定和運用一系列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我們已經制定和運用的措施主要包括:

1、農民羣眾的思想發動措施。針對廣大農民羣眾因囿於傳統生產方式的束縛,對現代工業生產方式適應較慢,對大力度推進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可能產生牴觸情緒的情況,我們從利益引導的角度,制定和實施了實現農民利益的“六得利”措施。使農民羣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與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緊密結合了起來。並通過大力宣傳這一措施,化解了農民羣眾對未來生活的疑慮,贏得了他們對推進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的理解和支持,也避免了由此可能帶來的種種社會矛盾和衝突。這為順利推進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認知氛圍。

2、密切黨羣和政羣關係的措施。密切黨羣和政羣關係,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又一關鍵。特別是在推進不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的過程中,密切黨羣和政羣關係的意義尤為重大。因為在這一極易引發社會矛盾和衝突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密切黨羣和政羣關係,可以大大提高黨委政府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控制力。這有利於廣大羣眾普遍理解和認同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也有利於黨委政府主動化解因經濟發展而引發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基於這種認識,成安縣近年來始終堅持從轉變幹部作風和加強制度建設這兩個層面,來制定、完善密切黨羣和政羣關係的措施。我們先後實行了黨員領導幹部星期六義務勞動、開門辦公、通透式辦公、下基層辦公,以及黨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等各項制度。實踐證明,這些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切實拉近了黨委政府與人民羣眾的關係。這為順利推進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政治氛圍。

3、確保社會安定的措施。沒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超常規發展是不可能的。為了能夠創造出這樣的環境,我們着力加強了信訪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在信訪工作上,我們在認真落實好以往工作機制的前提下,創新實行了三扭一調度、下基層辦案、回案問責,以及後備幹部領辦信訪案件等制度,使大量不穩定因素得到了及時化解;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上,我們組織實施了縣以下三項基礎性機制建設。一是由鄉鎮綜治辦牽頭的綜治協調聯動機制建設,二是由鄉鎮派出所牽頭的維護治安防控機制建設,三是由鄉鎮司法所牽頭的矛盾糾紛排調化解機制建設。這三項基礎性機制建設,做到了把矛盾控制在基層,也化解在了基層。信訪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的加強,為順利推進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安定氛圍。總之,只要我們用求實創新的辦法,營造出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社會認知氛圍、社會政治氛圍和社會安定氛圍,我們就能夠實現在社會和諧穩定的狀態下,順利推進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

綜上所述,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要想成功地選擇和實施超常規的經濟發展戰略,就應當認真落實好“拿來主義”、“創造優勢”、“重點突破”、“長期堅持”和“和諧穩定”這五大戰略思路。儘管落實的過程會有許多困難,但卻是我們最終擺脱當前及未來發展困境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