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調優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2K

摘要:作者通過對宜川縣具有代表性的果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的丹州鎮東莊村和英旺鄉茹坪村農業機械的擁有量、種類、作業面積、作業量、機械投入費用、農機經營收入等方面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尋找全縣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當前和今後優化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總體思路和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佈局的主要內容,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的各種措施,對今後一個時期宜川縣乃至全國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調優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論文

關鍵詞:調優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

2010年,根據陝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的安排,我們以“調優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為主題,在全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糧食生產、果業生產一鄉一鎮兩個行政村進行了專題調研,力求掌握基本情況,瞭解羣眾意向,研討今後農機化發展的方向。

一、宜川縣基本情況

宜川縣地處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屬暖温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40~710毫米,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4.9×107焦耳,年日照時數為2000~2550小時,年平均氣温在7.0~13.50c之間,晝夜温差大。

全縣土地總面積2938.5平方公里,共轄7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耕地面積34萬畝,總人口33863户,116802人,其中農業人口24142户,96762人。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等。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確立了“城鎮輻射,項目帶動,果畜富民,旅遊強縣”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蘋果生產,使果業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到2009年底,全縣蘋果面積達到25萬畝,產量28萬噸,產值5.6億元,果農人均果業收入6000餘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52元。

截止2009年底,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7萬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0.5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機168台/3591千瓦,小型拖拉機4685台/43376千瓦,大中型配套農具184部(件),配套比為1.3,種植業機械有機引犁2023部,旋耕機4782台,播種機120台,地膜覆蓋機32台,農用排灌機械582台/4750千瓦,農用水泵1058台,秸稈粉碎還田機12台。設施農業有塑料大棚21285平方米,農副產品加工機械659台/4356千瓦。畜牧養殖機械有飼草飼料加工機械1530台/6131千瓦。運輸機械有農用運輸車8765輛/95446千瓦,其中三輪車8047輛/85510千瓦,低速載貨汽車718台/9936千瓦;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58台/10846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0.5千瓦。農業機械原值8985萬元,淨值6165萬元。農機經營總收入2040萬元,其中農機化作業收入1930萬元(運輸收入1589萬元),農機維修收入65萬元,從事農機事業人員16560人。

二、調查情況

1.以糧食作物為主的英旺鄉茹坪村:全村耕地面積3374畝 ,2009年糧食總產210萬公斤,主要種植玉米。有蔬菜大棚3600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4854元。止2010年5月底,該村擁有農機總動力2397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達到0.7千瓦。全年完成機耕面積2815畝,當年農機化投入14.7萬元,農機經營總收入14萬元(其中作業收入4.2萬元,運輸收入8.6萬元)。全村從事農機駕駛操作的人員17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8人。

英旺鄉擁有土地面積505.37平方公里,有耕地1459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4810元,2009年果業收入750萬元,糧食總產883萬公斤。 止2010年5月底,全鄉擁有農機總動力16514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1台/319千瓦,小型拖拉機456台/5445千瓦,大中型配套農機具21部(件),小型配套農機具573部(件),農用排灌機械67台/539千瓦,農用運輸車 847台/10617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0.69千瓦。2009年完成機耕面積16514畝,當年農機化投入168萬元, 農機經營總收入172萬元。全鄉從事農機駕駛操作人員148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21人。

調查表明,糧食主產區,主要農機生產:一是以12馬力以上的手扶和大中型輪式拖拉機進行旋耕、深耕、播種、秸稈還田等田間作業;二是運輸作業基本都限於自給自足,出外賺錢不很明顯。

2.以果業生產為主的丹州鎮東莊村:現有土地面積1500畝,耕地面積1200畝(其中果樹面積1100畝),2009年果品產量360萬斤,產值5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60元。2008年以來為“陝西省蘋果機械化示範區”項目實施區,現已實施果園旋耕、除草、挖坑、噴藥、節水灌溉、太陽能殺蟲、枝椏粉碎、果品保鮮等多項機械化果園生產技術。止今年五月底,該村擁有農機總動力1010千瓦,小型拖拉機43台/410千瓦,配套農機具76部(件),三輪運輸車48輛/576千瓦。農副產品加工機械12台,高效打藥泵2台,枝椏粉碎機1台,噴藥泵42台,清淤機2台,太陽能殺蟲燈64盞等。2008年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個,現有社員128人,合作社實行農機統一作業、油料統一供應、維修及生產資料統購統銷,果品統一銷售,2009年該社盈利15萬元。去年該村農機化投入39.8萬元,農機經營收入14.3萬元,畝均農機總動力0.85馬力。

丹州鎮擁有土地面積308.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47公頃(其中果園面積2.7萬畝), 去年果業收入5210萬元,止今年五月底,共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98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1台/868千瓦,小型拖拉機872台/10500千瓦,配套農機具980部(件),播種機59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119台,運輸機械1406輛/18278千瓦(其中三輪車1363輛/17719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0.93千瓦。2009年農機化投入249萬元,農機經營總收入371萬元(其中運輸收入281.2萬元,作業收入48.6萬元,維修收入41萬元),全鎮從事農機操作駕駛人員2231人,從事維修業69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189人。

丹州鎮是果業主產區,主要以果園生產機械為主,是縣城所在地,運輸機械比重很大。南川生產糧食以大中型輪式拖拉機為主,還有農機維修網點,農機銷售、零配件供應等,農機各行各業一應俱全。

三、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1. 承包經營,分散生產,造成農業機械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是農機户作業不專一; 二是供需信息不靈通;三是土地承包經營面積過小,機械作業受到限制。如:丹州鎮東莊村79户,户均擁有機械近2台,但大部分機械只限於一家一户的生產,一台微耕機一年四至五個作業季節的作業量在80-100畝之間,一輛三輪車每年節本增效收入達不到2000元,大部分時間閒置,造成資源浪費。

2.全程農業機械化水平偏低。以糧食生產為例,耕、種、加工、運輸機械化水平可達80%,但中耕、收穫基本沒有。果園生產旋耕、除草、噴藥機械化水平可達90%,但產前、產中、產後出現斷檔,如栽植果樹的挖坑機、施肥機械、疏花疏果、套袋、採摘、分級、貯藏保鮮、深加工等機械尚未普及。畜牧養殖業除飼草飼料粉碎機外,沒有成套的設施養殖機械,大棚蔬菜的捲簾機也沒有大面積推廣使用等。

3.農機科研沒有經費,農機管理人員和農機操作手得不到良好的'技術培訓,專業水平差。造成作業質量低,機械易出現故障,操作使用保養不當,縮短機具壽命,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4.農機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縣級農機部門沒有行政職能,沒有專業的農機化培訓學校,鄉鎮沒有專業的農機管理服務組織,農機的管理服務出現斷層。

5.售後服務工作有待加強。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促進了農機的發展,但生產廠家在設置售後服務網點時不盡合理,特別是零配件型號不統一,保修期過後,個別配件在市場上很難買到。

四、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總攬全局,以服務主導產業為重點,以促進農機事業發展為目標,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以健全完善基層農機服務體系為手段,使機械化生產向產前和產後延伸。堅持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研發推廣高效率、多功能、適用性強、環保低耗的農業機械,走專業化經營道路,提高機具的使用效率,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

五、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佈局、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1.農機發展局域化。按照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圍繞全縣果業、糧食、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以人為本科學佈局、規模經營,發展優勢農業機械,按產業需求配置機械裝備,實行標準化生產,提升作業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2.農機的發展要進一步適應農藝的要求。今後一個時期農機的發展,一定要尊重農藝的要求,使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配套,圍繞主導產業,研製、開發新機具,推廣新技術,在提高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上做文章。

3.農業機械的發展向市場經濟邁進。農業機械的發展逐步要向高質量、高技術含量、高性能、多功能和低能耗方向發展,逐步完善政府補貼政策,參與市場競爭,適應農業需求,在競爭中提高質量,提高適應性,互促進、互發展。

4.實現農機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走/文祕站-您的專屬祕書,中國最強免費!/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道路。專業化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更有利於發揮農業機械的威力,促進社會化大生產;更有利於實現農機的專業化、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機的科技化水平。結合土地流轉,擴大農機生產規模,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節約資源,提高作業質量,抵禦風險,提高效益。

5.健全農機服務體系, 促進農機科技普及。建立健全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機大户、種養大户、農機科技示範户為主體,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機服務網絡,推動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是解決農機化事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急需一批基層農機技術人員去引導農户使用農機,實踐農機技術,培訓操作手,反饋信息,為農業機械的發展提供翔實可靠的依據,不斷改進,不斷創新,暢通政令,良性循環。

六、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周密安排。縣農機中心專門成立“調優結構,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調研領導小組,精心安排部署,深入鄉鎮村隊,認真調查研究,找準存在問題,探討發展方向,確定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措施,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2. 因地制宜,科學佈局。按照全縣農作物的生產情況,以果業、糧食、設施農業為主線實行農機區劃,分片研究、引進、推廣適用的農業機械,努力使各優勢產業的生產向全程機械化邁進,實現標準化生產。

3. 科技支撐,示範帶動。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契機,建設高標準的農機生產示範區,試驗、示範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用高科技裝備農機,示範帶動,實現農業綜合效益。先確定有代表性的村組,政府扶持、試驗、示範新型的農機具,取得成功經驗,輻射推廣全縣。

4. 技術引領,確保全縣整體推進,對示範成功的農機技術,及時推廣全縣,迅速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促進農機化事業上台階、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