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改革探索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9W

[摘要]實踐性教學對培養應用型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來説十分重要,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專業實踐性教學方面仍存在不足,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師應不斷創新改革實踐性教學環節,形成系統化實踐性教學體系。通過分析當前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對實踐性教學體系改革探索提出新思路。

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改革探索論文

[關鍵詞]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7)25-0134-02

一、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不繫統

地方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因師資力量薄弱、資金經費不足、建校時間短、專業培養計劃制訂不合理、實驗設備落後、教學硬件設備不足等原因導致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不夠完善、實踐課程體系欠合理、實驗內容不科學。比如,公共基礎實驗課程只有化學類實驗,缺乏了生物類實驗,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專業基礎實驗課程過於重視機房模擬軟件課程,大型實驗儀器操作使用未開設等。

(二)文、理、工各學科聯繫程度不足

理工科學生普遍存在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以及合作精神薄弱等問題,通過對各學科的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對環境科學專業課程安排中的學科融合性還是相對較低。當下,我國的環境污染形勢越來越嚴峻,其影響因素也逐漸複雜化,其中涉及經濟、社會以及工業等眾多因素,環境類專業也已成為一門文、理、工綜合學科,因此,要想實現對污染問題的全面解決,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的技術知識,更應該熟悉法律、經濟等多方面的知識,這都會成為影響環境問題解決的重要條件,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對畢業生就業起到支撐作用。

(三)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不足

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社會環境以及生產模式等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導致相關的環境污染源、污染條件以及影響規模等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要求環境工程師需要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千變萬化的污染問題。所以,教師應該針對該情況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從而通過專業技能的創新性應用有效解決不斷更新的污染問題,並利用管理模式與技術體系的完善與改進,實現對污染問題的全面處理。在實踐教學上還無法脱離傳統模式的弊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不足且方法不科學,這使學生無法較好地應對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對崗位的適應力大大降低。

(四)實踐教學方式、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改革創新

在環境科學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但是,在傳統的實踐教學中的環境科學專業教學方式還存在無法適應實際需要的情況。例如,目前常見的環境科學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是安排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與實踐實習的形式。但是,出於安全與理論教學課程合理安排的考慮,往往存在參觀活動與實踐實習時間較短且不夠深入的情況。這就導致學生往往沒有辦法對實際情況中的生產流程、各類生產設備與技術的具體使用以及生產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產生具體且深入的認識,而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學也就成為形式化的教學活動。

二、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探索

在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既相對分離,又相輔相成,因此,要想培育出高素質的社會型人才,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較強可行性、集中性的實踐教學體系。環境科學專業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該專業的畢業生在一般情況下主要從業於污水處理廠、綠色企業以及其他與環保相關的企事業等,若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就無法快速上任。如何提升該專業學生對於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是專業教師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完善集中性實踐教學體系

加強學生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水平對其創新思維與工作能力的培養來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實踐課程學習興趣普遍較高,尤其對部分創新實驗課,其樂於動手實踐,因此,可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教學目標的設定,制訂培養計劃,形成完善的集中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進一步保證實踐型教學方案的良好實施。目前,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理論學習、實驗操作、課程實習、畢業論文以及職業規劃等。專業實踐一般以實習為重點,主要分為軍訓、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眾多階段,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瞭解該專業並逐漸適應社會,從而為就業後快速適應崗位奠定基礎。另外要重視基礎實踐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的課程實驗,要系統化安排課程的教學順序及相應的教學內容,做到實踐理論與實驗設計的緊密結合,循序漸進地為學生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礎。

(二)綜合設計類實驗比重增加,提高學生的自主設計能力

在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改革工作中,需要教師打破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改變原先的重複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方式,通過建立綜合性的實驗教學體系提高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合理性。在綜合性實驗中,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保證各組成員之間能實現高效的合作,教師在實驗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教師在實驗過程只是起到引導者的作用,要求學生獨立進行實驗。其次,要做好實驗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在綜合性實驗中,教師要結合多門專業課程進行綜合性課程的設計,通過綜合性實驗的設計能幫助學生在實驗中應用不同專業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實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相互驗證,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最後,教師在綜合性實驗教學的設計中,要堅持實驗內容不重複的原則,要避免重複性的實驗,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體驗不同的實驗內容。例如,教師可將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等專業課程的相關實驗整合起來,設計綜合實驗。實驗教學的計劃課時加大,通過多個學期的連續實驗儘可能地模擬實際環境。在具體的做法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原先的實驗室配製廢液測定改變為現場取樣後進行測定,將實驗室模擬實驗轉變為外部真實環境的質量調查實驗等。

(三)促進層級深入、多學科融合的專業課程建設

在傳統的環境科學專業教學中,還存在專業課程開設數量過多、針對性與實踐性不強的情況。因此,通過多學科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實踐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例如,將環境管理學與環境規劃學內容整合為環境管理與規劃,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該課程的針對性,通過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保證實踐教學中不同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合理的多學科融合減少課程教學科目的數量,從而起到減輕教學壓力、節約教學時間的效果。此外,在環境科學專業教學課程內容的安排中還需要注意對學科知識的層級深入。從專業導論開始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啟發,然後開始逐漸深入,從專業所需的相關工具學科到具體的、深入的專業知識教學,堅持從淺至深的原則,逐漸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因材施教,多元發展,完善專業選修課

對高校教學活動而言,最根本的目的在於為社會發展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就需要保證專業的教學活動能實現因材施教,保證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建立完善的專業選修課體系,是實現因材施教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豐富的選修課課程教學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根據學生未來就業方向開設更具備針對性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瞭解自身不足從而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自身需要的選修課程。選修課程的設置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實際工作中環境工程師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與相關要求,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五)推動二加二辦學模式

環境科學專業是一門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對實驗室硬件條件要求高,但地方應用型高校由於自身實驗設施和師資力量的不足,難以實現創新性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高校發揮自我特長,善於運用兄弟院校資源共享,提高實踐教學課程的數量,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中,展開“二加二”模式合作辦學。跟國外優秀的高校建立合作關係,這樣學生在本校學習兩年,然後由國外高校派遣優秀的環境類專業教師,學習進修授課教學,並根據雙方指定的教學計劃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外語等方面的培養,當學生達到相關標準要求後,可以辦理出國留學相關手續,到國外優秀高校再深造兩年環境類專業,學習國外優秀的理念,最後當學生都順利完成整體教學計劃後,合作雙方學校可以向學生頒發相關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六)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對大多數學生來説,在畢業後主要的就業方向是到企業中進行工作。因此,在高校環境類專業的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的安排應注重校企合作。首先,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課程內容安排要聽取企業的建議,教學管理人員要與企業深入交流,瞭解企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從而更好地根據需要安排課程教學。其次,建立起長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在環境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安排中要積極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到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實踐,從而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不斷鍛鍊自身實踐能力,認識自身在理論與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拉近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三、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作為培養我國環境保護人才的重要基地,對我國未來環境保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關係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於應用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來説,必須加大對傳統教學理念的改革力度,創新實踐性教學,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校企合作,創新“二加二”合作辦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而為學生今後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偉琪,張珞平.關於高校環境類專業本科教學的思考[J].福建環境,2003(2).

[2]王書敏,曹優明,啟紅,等.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