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體育系經典的畢業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體育社會與社會體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體育社會學與社會體育學是兩門既相對獨立又有聯繫的學科,我們既不能籠統的將他們等同,也不能將他們完全的割裂來對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體育系經典的畢業論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體育系經典的畢業論文

體育系經典的畢業論文:《 網絡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措施 》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和邏輯分析法,作者對網絡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深入的思考。網絡時代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作者為網絡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出了增強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加強校園體育文化軟環境建設、積極探索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新機制和模式等措施。本研究能夠為網絡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網絡時代;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措施

1網絡時代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出新挑戰

全民健身關係人民羣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我國於1995年制訂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2010年)》。為進一步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

這些充分説明國家對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視。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全民健身計劃》中,對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計劃》指出,要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納入學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標。同時要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和督導制度,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積極開展課餘體育訓練,倡導科學、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運動理念。這些具體目標的制定,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對青少年體育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

現在,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普遍增強,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而“陽光體育運動”也讓學生走向操場、走到陽光下,在校園形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熱潮。我們為這些好的現象拍手稱讚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另外一種令人痛心的現象:2014年08月11日《新京報》報道:“教育部在近日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稱,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20多年下滑後,近年來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甚至出現了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依然沒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標上不如中學生。

記者瞭解到怕吃苦、沉迷上網成為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主因。”現在,對於大多數大一新生來説,電腦、手機已成為入學標配。有學者對大學生手機網絡使用率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中每天都會使用手機網絡的人佔樣本量的69。7%,近半數的學生每天的手機網絡使用時間在2~4小時之間,10%的學生超過5小時。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比率為:1小時及以內的為40。0%、2~4小時(包括4小時)的為49。5%、5小時以上的為10。5%。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中每天都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分別為64。8%、69。9%、72。6%呈遞增趨勢。大學生經常使用手機網絡的地點有: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上學放學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學生表示自己每天都會在教室上網,有85。9%的大學生認為課堂上使用手機網絡很普遍。

此外,有49。8%的學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機網絡的習慣。有學者對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男生每週活動七次佔的人數佔總人數的14。79%,每週運動5、6次的佔總人數的22。54%,每週運動3、4次的佔總人數的30。99%,每週運動1、2次的佔總人數的15。49%,運動頻率不定、沒有規律,佔總數的15。49%。女生的各項比例比男生還要低得多。這一組組鮮明的數據對比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體育運動的吸引力與網絡相比相差太大。這也給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作為高校體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反思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又將如何改進?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運用網絡,向學生灌輸健身的方法手段,讓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如何使校園體育文化服務於大學生,讓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習慣?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2當前普通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大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意識不足

中國人注重文化學習,當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也讓家長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孩子文化課的學習與藝術特長的培養上。由於獨生子女較為普遍,許多家長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了使孩子能夠考一個好一點的初中、高中、大學,孩子從小就被迫上各類輔導班,從一個學習地點向另一個學習地點疲於奔命。

運動安全問題讓每一個學校與家長談虎色變,一些運動項目被迫取消,供學生們自我鍛鍊、自我玩耍的學校體育器材和設施幾乎都被去除,有限的器材也被束之高閣,學生即便有意識、有動機去鍛鍊,也沒有必備的設施和器材。全員性運動會的推廣和體育節的創新也進展緩慢,僅有少數校內校外的各種體育競賽也成為少數同學的專利,離廣大的同學很遠。“當前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面臨着應試教育、特長功利、運動空間、網絡電遊、運動安全、運動夥伴、運動技能、枯燥鍛鍊”等多重壓迫。

由於中小學階段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也沒在思想上形成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中學應試教育對體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延伸到了大學階段,造成了大學階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不高,甚至想當一部分人認為體育就是休閒玩耍、娛樂消遣,不認為體育也是一種文化。現階段,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重於物質建設,許多學校斥巨資搞體育場館設施,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外在的學習環境,卻疏忽對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性缺乏正確引導,沒有着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2。2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重物質建設輕人文精神

大學校園體育文化設施建設一直是國外發達國家彰顯學校魅力,培育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凸顯大學文化精神的載體,因此國內外著名大學在大學體育物質文化景觀和場所的規劃、設計與建設上均要從學校發展的高度進行嚴謹的論證分析,給予強大的支持和關注。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教育資金的投入,我國高校的校園建設經歷了一個重要發展期,高校體育場館建設也如雨後春筍。這些體育場地與體育設施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水平。體育場館的建築風格、良好的體育設施能夠讓學生受到體育環境的薰陶,對體育運動產生嚮往。但是許多體育場館的建設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底藴,同時對體育宣傳及圖書資料等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方面投入相對較少,體育圖書資料老舊,校園體育宣傳設施建設無法跟上潮流。

2。3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重活動形式輕育人功能

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個特定領域內對人的全面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具體的活動中,通過統一的規則、規範的行為、嚴密的組織及約定俗成的規定,使參加者和觀賞者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接收到體育文化的教育、薰陶,從而培養出團結友愛、吃苦耐勞、勇敢頑強、堅持不懈等優良作風,同時也可以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機智靈活、沉着冷靜、堅決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能夠親身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緩解工作與學習的壓力,享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愉悦和自由,這是網絡所不能替代的。

但是,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羣體性活動、體育競賽、校級體育文化活動、體育社團建設滯後,其中學校的體育競賽項目又主要集中在球類上,多數以院系為單位組隊參加比賽,這就使得參賽人員受到限制,普通學生很難在這些比賽中一展身手。而以班級為單位的系列賽卻得到了學生的喜愛,因為這樣的比賽能夠滿足普通學生的參與需求。校級體育文化活動主要包括校運動會和體育文化節,活動本身缺乏創新,活動內容缺乏普及性,校領導和普通學生對其關注度和參與度呈現下降的趨勢,形式主義較為嚴重。

體育社團的建設處在一種自發的組織管理活動狀態,由於缺乏學校相應管理部門的關注、支持和考核,很多社團沒有發揮應發揮的功能,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體育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體育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元,給師生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缺少科學的規劃、有效的管理,造成了表面熱鬧與實施者的盲從,出現了組織者疲於應付參與者意興闌珊的現象。

3新形勢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措施

3。1增強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

大學生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活動主體。大學生體育參與積極性不高,終其原因是由當前應試教育造成的。短時間內改變中國的高考現狀是不可能的,能改變的只能是進入大學後學生們體育參與意識。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通過校園網絡、廣播站等現代化手段,宣傳體育運動與健康的關係,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其次,不斷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加強課堂教學常規教育,嚴禁學生在課堂上過度使用手機。第三,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渲染體育氛圍,並充分利用網絡的影響,發展學習體育文化,提高學生參與意識。第四,真正重視體育社團活動,學校有關部門應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與支持。

3。2注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硬環境與軟環境建設

體育場館建設要能體現該校的文化底藴,與整個校園的文化氛圍相融合,彰顯校園文化的魅力,以體育場館建設傳播校園體育文化。無論是氣勢恢宏的體育館,還是造型優美的體育雕塑、個性鮮明的體育標識,要能夠給學生心靈的撞擊,激發他們嚮往體育、參與體育、熱愛體育的激情。在做好大型體育場館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體育景觀小品,要有層次、有深度、以一定的文化底藴體現其中所包孕的體育精神,使得每一處建築、每一處景觀都能傳遞體育思想,表達體育文化。即“在關注‘硬件建設’的同時,更需要考慮‘軟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豐富文化內涵,通過人與物的溝通與感悟,傳承、創新體育文化,提升校園體育文化品位,實現以‘物’化人。

在體育宣傳與圖書資料方面應加大力度,通過現代化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建立校園體育網頁,開設學校體育網站,利用校園廣播站和投影機來播報體育新聞和播放體育比賽等方式,來構建一個大的校園體育文化整體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給學生搭建瞭解體育信息的平台,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提供服務支持,讓網絡為我所用,通過網絡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精神與魅力,接受體育文化的薰陶與洗禮,真正地愛上體育,參與體育運動,把課餘時間更多的用於體育運動,從而樹立終身體育觀念,終身受益。

3。3重視體育文化活動的形式與內涵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能夠在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是創設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在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時,不僅要注意環境育人,更應對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予以重視。首先,在學生團體及體育社團組織體育文化活動時,學校在場地、經費、指導方面的支持,並將活動申請程序簡便化,給予大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以求更高效的活動開展和高質量的體育文化活動形式,並加強對相應管理部門的支持與考核。其次,在活動內容方面,應多組織開展內容有趣、形式新穎,具有實際意義且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積極性的體育文化活動。第三,創建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品牌,要注意品牌建設與育人相結合,實現體育文化的積累與傳承。

3。4構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新機制和模式

目前,許多高校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我們創造了可供借鑑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新機制和新模式。例如,清華大學針對社會的發展和學校教學機制的改變,構架了新的校園羣體活動的運行模式。形式上,以競賽為龍頭,以“馬約翰杯”的系列比賽為主線,構成貫穿全年的“一條主線(馬約翰杯),四個高峯(校運會、新生赤足運動會、馬拉松活動、馬約翰日)”;機制上,建立校園羣體的四個層面,即學校(重點抓)→體育協會(指導)→系(支持和協助)→班和個人(導向、督促和輔導);以每月一次的院系學生會體育部長會和體協主席會作為聯繫的紐帶,以每年一冊的《競賽指南》為推進的藍本;效果上,力求促使更多的普通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競賽,融入氛圍,從中得到身體、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是整個校園體育活動呈現有層次、有重點、有主題,立體的、有序的運作模式。

3。5加強比較研究,借鑑國外發達國家成功經驗

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大學裏,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其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仍然具有較大的差距。雖然這種差距源自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像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教育傳統和教育體制等都是無法改變的制約因素,但是要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使中國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少走彎路,必須積極進行中外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比較研究,借鑑發達國家著名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他們失敗的教訓,規避他們出現的問題。網絡時代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面臨着新挑戰,它關係着青年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我們應該把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傳授給所有大學生。因此,普通高校各部門需要積極籌劃、共同參與網絡時代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為青年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津津。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4):119—121。

[2]毛振明,付曉蒙。活躍課外鍛鍊學校延伸家庭[J]。體育教學,2014,(6):4—6。

[3]徐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及其育人的內在機理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