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白馬寺的導遊詞6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9.7K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遊客、助人為樂的導遊,通常會被要求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馬寺的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馬寺的導遊詞6篇

白馬寺的導遊詞1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台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着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裏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説,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白馬寺的導遊詞2

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説“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裏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白馬寺的導遊詞3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説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着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白馬寺的導遊詞4

下午三點半,我們一家到達了白馬寺森林公園,高聳挺拔的樹木成羣結隊,山路如卧龍般彎彎曲曲,遊樂場多的如鴻雁一般數不勝數,水平如鏡般的湖面温文爾雅……

我門下車後首先去登山,一層一層的階梯,彎彎曲曲的山路,令人嚮往的林蔭小道……一切都是那樣誘人。

登山開始了,我一步一步地走,一節一節的爬樓梯。時而歡快,時而蹦跳;時而快步追姐姐,時而坐在亭子裏欣賞着田園小憩,這兒真美,數不清的綠色森林,數不清的銀色湖泊,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爬山時見到那一隻只的螞蟻,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腳步,生怕傷害了他們;遇到野兔時,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嚇跑他;遇到飛禽時我不去傷害她,因為我知道它只有自由時才會快樂。數不清我走了多少路,多少樓梯,多少步;數不清我見到了多少樹,多少湖,多少景物。

其中我影響最深刻的是“白馬拖韁”這個歷史典故,講述的是一個窮苦少年因家境貧窮,以給老財主砍柴為生,在一個冬季,少年砍完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老人在一旁挨凍,他忘記了老財主的狠毒點火來為老人取暖,又在河裏盛了些水,燒熱後給老人喝,老人很感激他,便送了他一匹紙馬告訴他如果這匹紙馬吃到千年穀草就會變成一匹神馬,少年回家後,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着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穀草又去哪裏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裏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像的骨架是用穀草紮成的於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裏取出一支穀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後,就想將神馬佔為己有,於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樑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看了很多遍,又根據圖片理解出了大致意思我不敢説我背下來了,但我敢説大致意思我絕對理解的差不多,因為我知道這是令我受益終身的故事。

白馬寺的導遊詞5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公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裏,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裏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曇柯迦羅來到白馬寺。此時佛教也從深宮走進了市井民間。隨後,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時期,安息國僧人曇諦,也在白馬寺譯出了規範僧團組織生活的《曇無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團組織章程都已齊備,一條中土有緣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鋪就,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場受戒儀式在白馬寺舉行,這是一個註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事件。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壇,長跪於佛祖面前,成了中國漢地第一位正式受過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老傳統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裏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裏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的導遊詞6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白馬寺。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白馬寺初創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創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祖庭”即祖師之庭院,“釋源”即佛教的發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白馬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裏會更清晰的浮現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説到“白馬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麼叫“白馬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於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後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白馬寺呢,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説,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於是派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餘人於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的像,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

1961年,國務院公佈白馬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佈白馬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6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

話説到這裏,白馬寺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吧!白馬寺遊覽示意圖及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便來到了白馬寺的山門前了。寺前的這兩匹白馬,是宋江代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兩件優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後,主持僧德浩法師重修白馬寺時,將他們置於山門前。我們看到的這座山門呢,始建於明代,1981年翻修頂部,“白馬寺”三個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赴初先生題寫的。山門這三個洞稱“三解脱門”即無作門,無相門和空門。現在清各位隨我進入白馬寺。在我的左手側有鼓樓,右手側有鐘樓。在鐘樓以東鼓樓以西,分別是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他們共同譯出了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參觀了。請大家隨我直接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左手握布帶,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品。要告訴大家的是啊,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後,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使人們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四周貢奉的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一,西方廣目,南方增長一龍,北方多聞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風調調雨順。四大天王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東西兩側,有許多石榴樹,人們説“五月石榴紅似水“,而白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這尊面北泥像佛為韋馱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彌勒佛後,正對大佛殿的釋迦牟尼佛,執行着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摩侵擾的任務,為清代泥塑。第年農曆四月份,樹上開滿了晶瑩潔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隨我繼續向前走,參觀白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們,我們現在便進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裏舉行。現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內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天人共七尊。主佛釋迦牟尼佛,坐須彌座上,像高2.4米,據説這是他不語説法時的樣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無量”。釋迦牟尼左側為大弟子摩湯珈葉,在這次“不語説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在側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識,被稱“多聞第一”,中國禪宗推舉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手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鈎,德陽行圓滿,功過天地,以“行願”著稱。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釋迦三聖”。東西待立的兩位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由此而來。還告訴大家的是大佛殿東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鐘,殿西南角為大法鼓。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下一個殿——大雄殿。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便是第三重殿——大雄殿。本為元代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龕內的三尊聖佛,皆盤雙膝於蓮花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尊稱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給人以莊嚴聖潔之感。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對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24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採用夾乾漆造像工藝,為傳世文物瑰寶。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一套是白馬寺等之寶。殿內天相月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着一隻大鵬金翅鳥。佛教傳説,大鵬金翅鳥的兩側,還各有三條龍,大鵬鳥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祖告狀,如來從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愛如來保護,不再擔心愛大鵬鳥的傷害了。如來又運用神通,讓貢品變化無限多,讓貢品代替龍,滿足了大鵬鳥的要求,實現雙贏,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也就勇於這個故事。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接引殿。

據説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課,可由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正中主佛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狀,左手指西方“極樂世界“兩側分別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西方三聖“,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最晚最小的建築。

現在請各位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漢明帝劉莊小時候曾在此避暑,後來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四十二章經》就在此譯出。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白馬寺最後一重殿眥盧閣。整個台上以眥盧閣為中心,周圍配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院落,為明代重修,殿內佛壇上中間為眥盧遮那佛,意為“大日佛“,象徵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眥盧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兩側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他們三個合稱“華嚴三聖”,清涼台兩側建有藏經閣和法空閣,分別供奉泰國送的中華吉佛和印度前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朋友,導遊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現在給大家15分鐘自由活動進間,15分鐘後大門口集合,請大家抓緊時間。好了,自由活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