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寧波天一閣的導遊詞4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5.95K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寧波天一閣的導遊詞4篇

寧波天一閣導遊詞1

天一閣博物館位於寧波市內的月湖西岸,這裏坐落着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它是明朝嘉靖年間(1561-1566年)卸任官員範欽所建的藏書處,樓中擺放着古籍與書案,處處瀰漫着厚重的書香氣息。

博物館其實是座江南園林,園區內的東園和南園錯落有致地分佈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緻,走在古樸的磚木長廊內,感受清幽的環境。園內建有明州碑林,數百通石碑記載了古代官方的教育史。還有書畫館,時常會展出天一閣所藏曆代書畫精品和名人雅士的書畫佳作。

園區內另有天一閣建成之前的藏書處“東明草堂”、展示寧波民居建築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範氏故居等建築。而在麻將陳列館中則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將牌,讓你瞭解到麻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寧波天一閣導遊詞2

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近年來,我館事業發展迅速,先後新增中國地方誌珍藏館、銀台第官宅博物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書閣為木構的二層硬山頂建築,通高8.5米。底層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後有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

此外,還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閣的建築佈局後來為其他藏書樓所效仿。

寧波天一閣導遊詞3

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佔地26000平方米。環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築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總體佈局由藏書文化區、園林休閒區、陳列展覽區三大功能區組成。

天一閣藏書樓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個私家藏書樓之一,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間,原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處。於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近年來,我館事業發展迅速,先後新增中國地方誌珍藏館、銀台第官宅博物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中國地方誌珍藏館收藏全國各級各類當代地方誌6730多冊,佔總數的80%以上。銀台第博物館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藝術和建築藝術,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意獎”。麻將起源地陳列館以三維空間展示麻將的起源及與寧波的歷史溯源。建於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獨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間工藝為遊客所歎服,並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天一閣博物館常年舉辦各種書畫展覽,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成績顯著,自1996年以來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並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市行風建設示範窗口、市一級綠化單位及市十佳旅遊景點等等。

溪山逸馬圖系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駿馬在溪邊揚鬃踢蹄,甩尾扭頭,嬉戲嘶鳴,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畫面造型粗看時比例失調,其實是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突出了畫面重點。

東明草堂系天一閣建成之前範欽的藏書處。範欽(1506—1585),字堯欽,號東明,故題其書室為“東明草堂”,又稱“一吾廬”,現東明草堂於1980年重建。

範氏故居原系範宅的東廳,後為範氏後裔居住生活之處。它處於高牆環繞的天一閣藏書樓之外,做到了生活區與藏書區相互隔離,是範欽為保護藏書的精心安排,現建築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馬第即範欽宅第,環境幽雅,位於月湖深處,林木蔭翳,規模豐敞,於1996年恢復司馬第台門、耳房。

寶書樓

天一閣又稱寶書樓,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間,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藏書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

範欽取“天一生水”之説,以水制火之義,建築書樓。樓上一大間,樓下成六間,併名為天一閣,且在閣前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範欽曾孫範光文又在閣前疊山理水,建築園林。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風物清麗,格調高雅,別具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範欽原有藏書7萬餘卷,現尚存1.7萬餘卷,大部分為明代刻本和鈔本,不少已是海內孤本,尤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為特色,解放後,經文物工作者多年訪求和當地藏家的慷慨捐贈,閣藏古籍已達30萬卷,其中善本8萬餘卷,蔚為大觀。

尊經閣

中國曆代尊崇經學,各省、郡、縣學中均建有尊經閣,用以珍藏經籍。此閣原在寧波府學內,系光緒年間重建的重檐歇山頂建築。1935年寧波地方人士籌款維修天一閣時移建於此。

明州碑林

共計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從寧波府學、縣學等處遷來。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緒二十四年先後16次重修府學的碑記。還有格言、箴言、學田、學山、進士題名等碑,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內容、經費來源和人才培養情況。

千晉齋

民國時期,甬上學人馬廉藏有晉磚千餘枚,顏其藏室曰“千晉齋”。後捐贈天一閣,特闢一室陳列,仍用其名。

東園

位於天一閣東南,佔地約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種植竹木,移遷石亭、鐵牛、石虎於此,園林初具雛型。1974年將蒐集的69通碑石嵌入圍牆。1982年東園擴建,挖土成池,堆土為山,環園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築兩幢,於1986年告竣並對外開放。

百鵝亭

明萬曆年間遺物,為墓前祭亭,原在祖關山,1959年移建於此。此亭結構精巧,雍容華麗,枋額等處雕有“魚躍龍門”、“雙獅戲球”、“海馬躍浪”、“麒麟招寶”等圖樣。

凝暉堂

為磚木、石柱結構的清代建築,內陳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龍本”《蘭亭序》、文徵明小楷《薛文明甫墓誌銘》等。書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將起源地陳列館

麻將是中國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張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傳、發展都和寧波息息相關。我們利用麻將發明人陳政鑰先生(清道光年間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將的歷史和文化”、“麻將與寧波”、“世界各地麻將牌展示”三部分,“三缺一”的塑像向觀眾呈現了麻將的歷史和發展,理清了麻將源流的脈絡。本陳列重在展示麻將運動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競技麻將運動。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以麻將為主題的專題性陳列館。

秦氏支祠

建於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祀祖先而建,時耗20餘銀元。祠堂以照壁、台門、戲台為中軸線,五間兩弄,前後三宸,兩側置配殿、看樓,佔地2.6畝,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祠堂建築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是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戲台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台的屋頂由16個斗拱承託,為單檐歇山頂,穹形藻井並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為寧波小木工藝之絕招。

花轎廳

寧波花轎又稱萬工轎,以其做工精細而著稱。展出的花轎高3米,長1.5米,寬95釐米,木質透雕,漆朱貼金,給人金碧輝煌之感。

傳説南宋小康王趙構被金兵追殺,幸得一個寧波村姑相救。脱險後,兩人約好來年接村姑入宮,但兩人所約暗號泄露,於是趙構下旨浙東女子皆封王,出嫁時可穿戴鳳冠霞帔,乘坐龍鳳花轎,官員遇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於是從南宋開始,寧波姑娘出嫁坐花轎的民風愈來愈盛,花轎製作也愈來愈考究。

南園

位於天一閣藏書樓之南,佔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閣擴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6年動土,歷時二年,園以水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瓏。池畔為臨水的主體建築“水北閣”;池南面建“抱經廳”。整個園林簡潔、清晰,給人以閒適、雅逸和平靜之感。

銀台第(官宅)博物館

銀台第位於月湖北岸,偃月堤邊,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原為嘉慶十年進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為詩書禮儀世家,童槐之子童華中道光十八年進士,曾以禮部尚書入南書房行走,為光緒皇帝老師;其孫童祥熊,中光緒九年進士;所以童府有“一門三進士”的説法。在1999年的月湖歷史文化景區一期建設工程中,銀台第得以修復,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進行陳列布展和管理,成為展示清晚期到民國寧波官宦人家家居藝術的專題性博物館,並榮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意獎”。

陳列保留了傳統的建築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築搞陳列”的問題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繩武堂(主廳)、今白華堂(祭祀廳)、書房、議政廳、家塾、宴席廳、雅玩室、沐浴房、繡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場景式陳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寧波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境、家居藝術和藴含的社會性與社會關係。

白雲莊

位於寧波市西郊的白雲莊,原為明末户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雲集》,死後葬於此地,故名“白雲莊”。我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黃宗羲先生曾講學於此,故又稱證人書院,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餘姚黃竹浦人。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倡導以經學為本,以史學為輔,獨創了“經世致用”為宗旨的學風,形成了我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史學派別——浙東學派。康熙七年(1668)應邀來甬講學,培養了一大批學術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萬斯同,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四明學風頓開。清末白雲莊逐漸荒廢,至1986年得以重修,現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管理,主體建築為五開間三進木結構平屋,四周圍牆,環境清幽。

伏跗室

伏跗室位於城西孝聞街91號,坐西向東,為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是浙東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馮孟顓先生(1886—1962)的.藏書樓,現為市級文保單位。“伏跗”源出《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狡兔伏於跗側”句,意為“伏處鄉里不抗顯,而致力於學”。

1962年,馮孟顓先生長孫馮孔豫代表家屬,遵照馮老的遺囑,將全部藏書260餘箱近10萬卷,捐獻給國家。伏跗室現由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進行管理。樓內現有《馮孟顓先生平身事蹟陳列》,用大量圖片資料和事物生動翔實的介紹了馮老的生平簡歷、著述成果、藏書業績,以資紀念。

寧波天一閣導遊詞4

雄踞大門兩側是一對清代石獅。這些木結構的大門,是清道光年間造的。“南國書城”這四個字由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而“古閣藏英”則是由大書法家沙孟海親題。現在所看到的大門兩旁對聯是鐘鼎文,讀作“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對聯説明了天一閣藏書樓歷史悠久和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登上天一閣藏書樓以後的感歎心情。黃宗羲號南雷,他曾賞歎“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進入天一閣,首先映入咱們眼簾的是照壁上氣勢宏大的“溪山逸馬圖”,當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曾在這裏拍照留念。這幅八駿圖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天一閣的堆塑,絕大部分是他的作品。參觀完這塊照壁後,從右邊的直門“春隨人意”中進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書庫和閲覽室)。能看見天一閣的又一塊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麼嗎?它統稱為“麒麟”。但細分下來,這是一個龍角、牛嘴的“獬豸”,是正義的象徵。

天一閣藏書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咱們現在看到的這幢藏書樓就是幾經修繕後保存下來的天一閣遺址,它是晚清時期的建築遺物。天一閣的主人名叫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明嘉靖十一年(範欽27歲時)進士,做過湖廣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右布正使以及陝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後來又巡撫南贛汀漳諸郡,宦跡遍佈半個中國,直至官升兵部侍郎。範欽生性耿直,不畏權貴,曾頂撞過權傾朝野的武定侯郭勛,因此蒙受冤獄。

後在袁州知府任內,因秉公執法又得罪了權臣嚴世藩,為了避禍,辭官還鄉。回到寧波後,就建造了藏書樓。範欽愛書成癖,在做地方官時,每到一處總是留心蒐集當地的公私刻本,對無法買到的書就僱人抄錄。經史百家之書,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較重視當代著作和文獻的收藏。在他的藏書中,明代地方誌、政書實錄、明人詩文集及歷代科試士錄,佔了很大的比重。此外,還彙集了許多有價值的碑貼,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範欽的藏書樓原名叫“東明草堂”,樓前開鑿一池與月湖溝通,蓄水備用。當時寧波有許多藏書樓,但先後遭受兵火破壞,範欽想,兵災無法避免,火災能防止。為了防止火災,範欽費盡苦心,查閲了許多書本,最後在《易經》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而受到啟發,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將藏書樓改名“天一閣”。藏書樓上為一大通間,樓下六間,象徵:“天一地六”。範欽不但將藏書樓改了名,還規定抽煙喝酒後切忌登樓,不準擅領親朋好友開門入閣及留宿閣內,更不準擅自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違者處以不能參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懲罰。天一閣的主人連取名時都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見其用心良苦。

範欽一直活到80歲。臨終時把大兒子大沖和二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遺產分成兩份,一是白銀萬兩,二是全部藏書。大沖體察老父心情,決定“代不分手,書不出閣”。範欽的後代對天一閣藏書的保護制訂了許多嚴格的禁約。據記載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繡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求得登閣讀書的機會,託邱太守為媒與範氏後裔範邦柱秀才結為夫妻,婚後的繡雲滿懷希望,以為這下能如願以償了,但萬萬沒想到,已成了範家媳婦的她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鬱郁含恨而終,遺命夫君將她葬於閣邊,願以芳魂與書作伴,了卻她另一種“青燈黃卷”的夙願……這一悲劇足以説明禁約的嚴格。

原來藏書樓四周都是花園,以防附近一旦發生火災不會遭受其害。到了清初時,範欽的曾孫範文光請來名匠壘起玲瓏假山“九獅一象”、“福祿壽”等。由名匠大師堆砌造就的玲瓏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許多動物,大家不妨數一數共有幾隻?

主人為了保護藏書樓而制定了極為森嚴的規定,同時作為一份私人財富,藏書樓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然而世代規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第一個破例登上天一閣藏書樓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黃宗羲由於他的道德、文章、學識、氣節在當時普遍受到人們的敬佩。在範氏族中曾做過嘉興府學訓導的範友仲幫助下,很快取得了範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閣。原來範欽後代為防止藏書失散,還議定藏書由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和書櫥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任何人不得擅開。黃宗羲不僅閲讀了天一閣的全部藏書,還為天一閣藏書整理編目作出了貢獻。

天一閣是一座古代藏書樓,各類藏書豐富齊全。而藏書樓歷經430多年,飽經了歲月的風風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書。天一閣原有藏書七萬卷,在歷史上飽經了滄桑。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帝決定編寫《四庫全書》,為此下旨各省加意採訪遺書進呈備用,乾隆還頗知屬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私索地方藏書者進呈的書籍,凡是進呈的書抄錄後務必認真發還,然而範欽第八世孫範懋柱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得到歸還的寥寥無幾,侵吞這些書籍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地方官員。

這次進呈對於修《四庫全書》來説是巨大的貢獻,因為這600多種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的有96種,列入存目的有377種,居於全國各家藏書之冠。乾隆皇帝對於範氏進呈的藏書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頒旨嘉獎天一閣武英殿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一部,計一萬卷。後又賜給《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金川圖》各一套。《古今圖書集成》今在天一閣內還保存8300多卷。《平定圖》的16幅畫的作者為意大利籍的畫家郎世寧,每幅畫上都有乾隆題詩,並蓋有御印,此圖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