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件作文 > 班會作文

2015年消防安全主題班會教案

欄目: 班會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篇一】

(一)班會目的:

1.使學生知道一些簡單的安全常識。

2.使學生掌握一些在家遇到火災的處理方法。

(二)活動地點:教室

(三)教育重點:學習防火的生活常識,培養有關防範力。

(四)班會流程:

1、第一組代表表演防火:(一人讀情節過程,三人表演)

2、大家認真觀察表演後討論:

(1)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是怎麼處理的?發生火情應該怎樣與消防隊取得聯繫?(打火警119、講清出事地點詳細地址、火勢情況)

(2)總結:情景表演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知識。還有什麼情況可能發生火災?發生火災怎麼辦?怎樣防火?打什麼電話求救?

3、學習防觸電知識的情景表演:

(1)第二組代表表演:

(2)大家認真討論觀察表演後討論:

a.提問: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是怎麼做的?

b.總結:情景表演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知識?還有什麼情況可能發生觸電危險?發生觸電應怎麼辦?怎麼防止觸電事情發生?出了事打什麼電話求救?

(五)鞏固總結

1、火警、急救中心電話各是什麼?着火打119,急救中心120。

2 遇到火情,危險情況時,要保持鎮靜,迅速採取有效措施。

注意事項:

防火:不要在易燃物品(棉織物、柴草堆、木板堆、柴油汽油庫等)附近玩火、放鞭炮。注意(液化氣)灶的合理使用,用完電熨斗、電爐後應立即拔出插頭。

(六)學生髮表本節班會課的感想

(七)班主任總結

同學們,生命像是一根絲線,一端繫着昨天,一端繫着明天。站在兩端之間,我們才知道:因為生命,我們才會擁有今天,因為今天,我們的生命才得以延續。

生活中總有一些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我們的目的便是培養大家的這種意識和能力,在緊急時刻我們能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篇二】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火災事件的瞭解,知道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提高學生的防火意識,明確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認識各種滅火設備,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識及滅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學會本領,化險為夷。提高學生的自救意識,培養應變能力。

3、學習利用各種方法查閲、收集、處理信息資料,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及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二、 教學過程:

(一)圖片展示,引入新課。

1、展示各種火災現場圖片,師:看了這些圖片,你想説什麼?你在哪裏還看到過這樣慘不人睹的場面?有什麼感受?(指名後小組交流。)

2、展示另一系列圖片關於消防員救火的場面。(包括森林、樓房等)

3、師:是呀!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命如此美麗,但又是如此脆弱。我們要珍惜寶貴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識,象圖片中的消防員一樣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

(二)引導研讀,歸納整理。

1、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收集有關“火”的書籍、期刊、報刊雜誌等,並加以研讀。

2、以小組為單位歸納整理出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並製作成防火手冊或編一份防火宣傳手抄報。如:“火”的可怕,“火”的預防,滅“火”的方法,逃生常識及發生火災時如何撥打求助電話。

3、手冊、手抄報完成後,請老師或家長予以簽名、鼓勵,並於適當的時間在校園內展示。

(三)競賽活動,遊戲激趣。(設立主持人,四小組記分比賽。)

1、搶答題。(老師提供部分問題,學生可適當補充。)

(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會引起火災?

(2)一旦發生火災,要迅速撥打什麼電話號碼?

(3)撲救時是先救人還是救物?先斷電還是先救火?

(4)電話報警時要注意報清、報全哪些信息?

(5)列舉幾種逃生方法。如:關門求生、從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斷題。(學生也可補充題目。)

(1)禁止學生攜帶煙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2)有一天,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到某山林去野炊。

(3)報警時報警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可以不説明。

(4)發生火災時,不要盲目開窗開門,用濕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頭腦,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電器起火,應馬上關掉電源開關,千萬不要往電器上潑水。

3、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各種滅火設備知識及滅火方法,組織學生表演模擬滅火(製作道具,學生扮演火魔和滅火英雄。)

5、引領學生在校園內考察逃生路線,並製作逃生路線圖和逃生路標。評選出最佳路線圖加以記分。

(四)逃生體驗,增強意識。

1、逃生演練。要求:學生統一身着運動衣、運動鞋。

2、在體育委員帶領下做好準備活動。

3、放置火災道具。

4、查看逃生路線。

5、在老師帶領下分組疏散逃生。

6、小結,評價。談談收穫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