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日記 > 日記作文

2017年個人下鄉扶貧日記

欄目: 日記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47K

扶貧日記是對於扶貧的記錄,是民情的真是反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下鄉扶貧日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年個人下鄉扶貧日記【篇一】

3月14日下午,我單位組織幹部到韓家堂下鄉扶貧。

看望貧困户近日情況,觀察生活困難,主動積極為貧困宣講政策,根據貧困户自身條件,為其建議產業發展;詢問貧困户脱貧打算,根據政策和家庭實際指導他們確定脱貧產業,發展養殖業,即養羊;對於身患疾病和殘疾的2户貧困户,確定養羊產業,根據身體,鼓勵他們對生活重拾信心,早日脱貧致富。

2017年個人下鄉扶貧日記【篇二】

早上八點,紅衞街路口,車輛隨着信號燈走走停停,綠燈亮了,對面駛過來一輛老舊的越野車,車子按了聲喇叭,正在打瞌睡的我抬頭一看,單位的領導王組長搖下車窗來叫我上車。

“小崔,吃早點沒有?等會兒會餓哦,到那些地方沒什麼吃的”王組長關心的説道。初次下鄉的我即忐忑又期待,聽了這話心裏卻在想,下鄉不是都有人搞接待,殺豬宰羊啥的,怎麼可能沒吃的。在沒到達之前,我一直堅持着這樣的想法。

沿江公路往上行駛,我們的車子走在去往白鶴灘電站方向平坦的路上,舒適的天氣及新鮮的空氣讓整車人都心情不錯......

穿過一個又一個隧洞,總算是到了大寨鎮範圍內,可離我們所要到達的藥峯村還有一段距離,自2006年國税局掛鈎幫扶藥峯村以來,這是我第一次來這,同車的幾位同事卻對這條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坑坑窪窪的土路使車子顛簸得厲害,安師傅減速慢行,頗有經驗的避過路面一個個凸起的石頭和凹坑,“這條路跑得多了,哪兒有個坑有個石頭都差不多記下來了”安師傅説道。

進入藥峯村,我們局駐村的工作人員董哥早已在村口等候,從村口到達村公所大約有五六公里路程,董哥説怕耽誤行程,於是提前了一個小時便從村公所走下來等我們,目的是要帶領我們去看剛竣工的兩條公路,聽到這裏,我不由得皺眉。

在查看公路的期間,王組長及幾位同事熱情的與村民們打招呼,“老王,最近忙不忙?孩子還在讀書沒有?老李,你家房子修得怎麼樣了,一層板打好沒有?...比起他們的熟絡,因為不認識,我只好跟在後面衝着每一個村民笑笑。

到了午飯時間,就在我納悶今天吃什麼的時候,王組長打開車門,從後備箱裏面拎出了一個塑料袋説道:“今天中午我們就在村公所煮麪吃”,説得隨意而又慣性,袋子裏裝了兩把麪條,三個西紅柿和一些葱....

進村的時候遇到一個年輕的村民邀請我們到他家吃羊肉,同事們委婉的拒絕了,當時我很不解,可看到領導親自拎着西紅柿和葱説煮麪吃的那一瞬間,我為之前無知又愚昧的想法感到十分尷尬且愧疚。

簡單的午飯過後,我們就地召集了當地村組幹部進行座談交流,在瞭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詢問該村各社的精準扶貧户數落實情況、現有經濟作物、勞動力現狀、土地和基礎設施等情況,並進一步瞭解村級發展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知為何,雖吃得很簡便,但潛意識下總覺得這頓飯吃得很飽很舒服,大概是“麪條”太香,幹起工作來更有幹勁了。我積極參與到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座談中來,和他們一起商討扶貧工作規劃和脱貧的工作思路。

在座談結束後,我們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及駐村工作人員一起實地查看了該村已竣工的其餘兩條公路,在瞭解到該村主要致貧原因是交通問題後,領導和同事們表示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藥峯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通設施,並鼓勵大家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對脱貧工作充滿信心。

藥峯村坐落於海拔4041.6米大藥山西麓,全村10個村民小組259户950人,其中貧困户120户,貧困人口454人。

全村境內山大、溝深、坡陡,人稀民貧,文化素質低,經濟基礎較差,種植作物單一,養殖技術落後。自2004年掛鈎大寨鎮藥峯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局先後派出專職扶貧幹部及新農村建設指導員5人,單位協調、職工捐款等多種形式為藥峯村籌集幫扶資金20萬餘元,幫扶水泥20餘噸,先後幫扶其完成藥峯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進村公路修建、梨坪堰引水工程、村村通電力工程、居民生活用水引水工程等。2015年又積極協調,幫扶藥峯村坪子社建設主管長4400米的人畜飲水管網工程,解決該村46户民小組及相鄰小組村民的人畜飲水和生產灌溉用水。並幫扶藥峯村發展了200畝花椒和100畝核桃種植項目,其中花椒4000株、核桃1500株。2016年,我局動員、協調梨坪社羣眾開挖本社小娃兒墳至劉家坪子社公路600米,總投資2萬元。受益農户4户,受益人口20人。

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要發展經濟困難重重。近十年來,雖然我局通過多種形式先後幫扶藥峯村完成了藥峯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進村公路修建、梨坪堰引水工程、户户通電工程、居民生活用水引水工程等等。我們的掛鈎幹部、新農村指導員也都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藥峯村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扶貧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臨走前,剛好接近晚飯飯點,藥峯村李書記執意邀請我們到他家吃過晚飯再走,幾番拉扯我們把李書記送到他家門前,王組長還是委婉的拒絕了書記的熱情邀請,也就是一頓簡單的粗茶便飯,並不是什麼大事兒,王組長為什麼要拒絕李書記,我心裏或許已經有一點答案,可還是在回程的路上問了出來。

“老李家正在建房子,人跟着我們跑了一天還得回家照看工地上的工人,我們餓一會兒沒事,別給村民們添麻煩”王組長跟我説道。簡單的話語中充滿了細心與體恤,我想這大概就是最好的回答,不管是對於王組長還是對於我。

在這之前,我眼中的下鄉便如同郊遊一般,和當地老百姓拉拉家常吃吃飯。同大多城市中長大的90後一樣,我對從未體驗過的鄉村生活充滿了無知,對領導幹部入村走訪工作帶着偏見,可當真真切切的感受一次,才發現我的眼界如此之狹隘短促。

晚上八點,我回到家,雖累了一天,卻還是想要提筆記下這次下鄉的經歷,把我的所看所聞所感分享與你們,希望你們能和我一樣,把它當做一劑強有力的正能量,正注心底。

2017年個人下鄉扶貧日記【篇三】

記不清是幾次到左權了,但冬天裏來還是第一次。早晨7點,四輛大巴車學校同時出發,聲勢可謂浩大。車上的玻璃覆蓋了一層濃霜,外面的風景看不真切,模模糊糊,太陽八點多鐘才從山坳裏爬了出來。

一個半小時後,車在一個服務區稍作休息。再次出發,窗外陽光明媚,前幾日的雪還留在山頂上,星星點點,如同傻妹子臉上塗得不夠均勻的粉團。樹色一列是蒼褐,咋看是一朵煙霧,與山上的點點白雪相互映襯,倒也好看!入冬以來,周遭一直被霧霾籠罩,前幾日的那場雪雖然不大,好在霧霾沉寂了下去。不知是這山擋住了霧霾的侵襲,還是霧霾本身就不在山中棲息,總之,車外的空氣是令人欣喜的清新。或許是久違的緣故吧,在山中的高速公路上行走,即使窩在車裏,心也是愉悦的、敞亮的。

漸漸地,陽光變得刺眼,遠處的山巒籠着一層輕霧,淡淡的,山的輪廓不夠分明,但霧的顏色是白色的,山如浸在牛乳中一般。下了高速,堆雪宛如巨型蘑菇生長在路邊,樹林間的雪似乎可以沒了腳面了。路上掛着許多紅色的條幅,看不清上面的字,坐在前面的人説,是有關扶貧的。去往拐兒鎮的路本是油路,但路面高低不平,車子有些顛簸,但這並沒有降低車內人的豪情。走到一個村子前,限高的橫杆擋住了車的前行,四輛車疲倦地停在路邊,而車上的人卻似乎並不焦躁。窩在車裏3個半小時,難得下車透透氣,最主要的還是頭頂的藍天誘惑了人們,大家紛紛下車拍照。幾位領導有些着急,但着急是吃不上熱豆腐的。幾經問詢,決定穿過村莊繞道而行,可沒走了幾十米,在往村子裏拐的時候,車又熄火了。村口的路上立着兩塊一米見方的水泥墩,空中架着一根飲用水的塑料管。人們開始論證這樣的寬度和高度,我們乘坐的車是否可以安全通過,甚至和村民交涉能否把水泥墩挪開。但村民堅持説車是可以過去的。司機不肯冒此風險,車上的人們似一羣飛散的鳥兒,在車下做着各自的事。折騰了四十多分鐘,司機終於答應試試,結果,很輕鬆地就過去了。有時候,我們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應該讓事實來説話,這也許就是行動和實踐的魅力。

汽車終於穿出了狹窄的村中油路奔馳在寬闊的路上,心情一如走出峽谷般舒暢。雖然路兩邊的山依然高聳,但終究擋不住天空的遼闊與清澈。轉眼,汽車來到了拐兒鎮的寺坪村——扶貧根據地,也是今天中午就餐的地方。這是一個空曠的院落,大門一邊寫着“寺坪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一行大字,院子北邊是一排平房,中間的一堵牆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寺坪村紅白理事廳。”屋內擺放着十幾張圓桌。在院子的南邊有一座戲台,看來這個地方是一院多用,平日是老年日照間照料中心,偶爾有人家辦事就都聚集在這個地方,逢年過節還可以在這裏唱戲看戲,真是一舉多得。常住的領隊老師招呼我們吃飯,我們還在路上時村裏就已經給我們張羅午飯了。院裏支起三口大鍋,一鍋雪白的大米飯,一口冒着蒸汽的鍋裏煮着麪條,還有一鍋是大燴菜。洗得很乾淨的碗筷放在大盆裏,桌子上還有新鮮的老虎菜和醋調和,主人想的真是周到。我們盛好飯,或站或坐,在這偌大的院子裏,品嚐着左權老區人民做的大鍋飯,有一種異樣的新鮮和温暖。當年八路軍在此抗日時,老區人民也一定這樣招待過他們吧?

吃過飯,全體人員按組分赴幫扶的村莊,我們的幫扶點是拐兒鎮的秦家莊。車在村外停了下來,我們沿着鋪滿冰層的油路步行進村。從遠處看,村邊是一排排新建的房屋,紅色的磚牆,黑色的鐵皮大門,我想這個村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貧窮。村大隊所在地是一座二層樓,門窗比較破舊,好像久沒有人居住,二層樓的對面是一座空洞的戲台,有些冷清。幾位大隊幹帶我們分頭到各户對接。穿過幾排新房,我們才發現那些低矮破落的房屋都掩在新房的後面,原來,無法掩飾的貧窮藏在了村子的更深處。

“吱呀”推開一扇老式木質的大門,看到一位六十多歲的男主人正在院子裏拾掇着什麼,手裏拿着一隻手工縫製的粉包,這是石匠勾線用的傢什。院子很小,僅有的空間裏堆放着兩囤玉米,玉米上遮着幾張塑料布,顯然這是前幾天下雪時蓋上去的。男主人叫郭小林,沒有念過書,不識字。我和他聊了聊家裏的情況,他説今年夏天的洪水把四十多棵大核桃樹刮沒了,院子裏的玉米是今年的全部收成,玉米地是租種別人家撂了的荒地,還要給土地的主人一定的費用,玉米的行情一直低迷,一斤玉米6毛多,這兩囤玉米也不過2000斤。他準備打一些石頭,把沖毀了的核桃地重新砌起來。説到核桃樹,他突然起身要到另一個屋子裏拿一些核桃給我嚐嚐,我再三阻攔,但他還是掬了兩大捧核桃往我的包裏塞,那雙佈滿老繭的手,寫滿了熱情和勤勞,但卻不會寫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我的心裏一陣酸楚,似乎看到了父親生前的那雙大手。

我對接的第二户人家在村子的最西頭,户主是趙恩龍。去往趙家的半途中,路過一座古廟,殘缺的屋瓦、鏤空的窗櫺、滄桑的古樹,訴説着秦家莊的古老歷史。從幫扶人員的名單上看,村子裏趙姓人居多,村子為什麼叫秦家莊?還真的有待我做進一步考證。趙家是一處單獨的院落,我剛到門口,就聽到了兇猛的犬吠聲,女主人呵斥着狗,把我們讓進了正屋。屋子有些逼仄,門對面的沙發上晾着金黃色的河撈麪條(我以為是粉條),地下堆着一些枯老的豆角和梨。我坐在炕沿上,讓女主人也一同坐下,但她一直站着,似乎有些拘謹,這讓我有點反客為主的不自在。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姑娘,都已成家,兒子和他們同住在這個院子裏,四個孫子上小學,兒子種地也打些零工。因為人口多,收入少,至今未能脱貧。我看到牆上掛着一張偌大的結婚照,不知是她的大兒子還是小兒子,沒好意思問。在農村娶兩房媳婦,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在左權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我給大嫂留下聯繫電話,起身告辭時,大嫂很歉意地説沒能給我們倒水,她看到地下的梨,拿起五六個非要讓我們帶上解解渴,一再強調這是自家院子裏梨樹結的果,沒有農藥,好吃,甜!我只好收下了。

我幫扶的第三户人家在外打工,不在村裏,只能電話對接了。於是,我前往大隊部與大家會合。同事們陸陸續續地聚集,各自談着自己幫扶人家的情況。我把核桃和梨分給了大家,在這些淳樸憨厚的老區人面前,我實在不敢獨吞他們的這份真誠。

即將返程,我們走出了秦家莊古色古香的牌樓,這是新修的古式牌樓,色彩有些豔麗,但我覺得這份豔麗,正是老區人民對生活的渴望,也許他們有着比我們更迫切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是被這大山阻隔了。

在等車的間隙,我仔細查看了漳河的走向,河牀上裸露的大石頭顯得十分堅硬,河水退去了,乾枯了,但河水沖斷的路面睜着猙獰的眼睛,冷冰冰地凝視着河邊倒伏的樹。河的南岸是聳立的高山,峭楞楞的,遮擋住了陽光,陰冷籠罩着站在路邊的我們。我的腦海裏忽然冒出一個詞“人定勝天”,此時,我覺得這個詞在這裏是無法奏效的。我想,在曾經逝去的歲月裏,我們是不是太過執拗,把違背自然規律的舉動當作富有成就的豪壯,到頭來,我們不得不束手無策地接受自然的懲罰?

汽車在山間的高速公路上奔馳,天漸漸黑了下來,羣山隱沒在了黑暗之中。我的思緒還在那幫扶的兩家人的小院子裏打轉,郭大哥和趙嫂子滿是皺褶的黑紅臉龐,交疊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自己怎樣做,才能讓他們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

扶貧還在路上,我尚需努力,再努力!

Tags:扶貧 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