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日記 > 日記作文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

欄目: 日記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5W

身為一名黨員幹部、人民公僕,不僅要帶着責任和義務,更要帶着真情和祝福走進基層,走進我們的親人,那樣,才能真正扶貧。下面是扶貧駐村工作日記,快來圍觀吧。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一】

按照我和唐支書昨天的計劃,我們今天要去看看香竹林的古茶樹地。香竹林村位於勐永鎮東方距鎮政府23公里,屬高寒山區,全村國土面積29.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年平均氣温14℃,年降雨量846.2毫米。這裏遠離市區、沒有工礦企業的污染,比較適宜種植生態茶葉。

我們昨天晚上在老支書家聊天,老支書就抓了一把茶葉在茶壺中開水沖泡,我接過老支書的一杯茶水,茶水翠綠、香氣撲鼻,喝到口中回味無窮。我問老支書這是雙江的冰島茶嗎?老支書説我們怎麼喝得起冰島茶,這個茶就是我們香竹林本地土生土長的大葉茶。好久以前就聽人説香竹林的茶葉好喝,今日得品嚐了香竹林茶葉的香醇和回甘後果然是好茶,這就勾起了我一定要去到茶樹生長的地方,看看那傳説中的香竹林古茶樹。由於香竹林的歷史也就300多年,但是香竹茶葉的歷史就沒有人能夠説得清楚,到底是先有人類居住後有茶葉還是先有茶葉樹後有人類居住,這個話題今天還在爭論不休。12點半,我們吃過響午就出發了。一路上青山綠樹、鳥語花香,心情好極了,不知不覺就走了兩公里多的路程。由於香竹林嚴重缺水,山上見到最多的是勤勞勇敢的香竹林人民羣眾為了種植農作物發展生產,為了人畜飲水生存下去人們修建的露天水池和水窖,所以我們只見青山不見綠水,但是這裏的樹木和竹子卻生長旺盛。唐支書介紹説,我們香竹林雖然嚴重缺水,但是我們今年還是種植了甘蔗、玉米、核桃,特別是種植了烤煙,我們在去年400畝的基礎上今年又種植了300畝,完成了700畝的烤煙種植,靠的就是老天下雨和人們修建的露天水池、水窖的水進行澆灌。

説話間我們已來到了傳説中的千畝古茶樹羣落。放眼望去,只間高矮不平、粗細不一、錯落有致的茶樹一山連着一山。這些茶樹主要集中在大寨子組和元寶山組的山坡上,從一排排整齊的茶樹排列就可以看出,這些茶樹都是人工種植的。在茶葉地的旁邊就有三家茶葉加工廠正在熱火朝天的加工茶葉。唐支書説,這些茶樹都已經劃歸到各村組的農户家了,由於這裏獨特的地理位置、清潔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照射,這裏的茶葉非常的有機生態和綠色環保,深受廣大客户的喜愛。春天的每斤茶葉可以賣到好幾百元,最好的甚至賣到了一千多元,每年都可以給農户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我順手摘了一片新嫩的茶葉放進口裏細細品嚐,口腔裏一開始有一股鮮葉的清香,接着是有一點苦澀的感覺,再過一會是一股甜甜的回甘、回味無窮、太奇妙了!

但願我們香竹林人民的生活就像這裏的茶葉一樣,先苦後甜,回味無窮,和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二】

今天上午,我和駐村工作隊員與金塘鎮拖巖村兩委在拖巖村公所召開座談會,座談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分析拖巖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商討幫扶計劃和措施。並對近期開展的春耕生產和危房改造情況進行安排和部署。

會後,我們工作隊一行在支書甘書記的帶領下一起到石膏坪附近的4個村民小組走訪瞭解村情民意。

從村公所到石膏坪不到3公里便是通鄉油路,在途中我沿途看了下路,路況極差,路窄且盡是沙石,彎多且急,僅通摩托車和人通行。

甘書記説:“這條路是去村公所最近的路,自從通爐房的油路修好後,我們就組織村民從石膏坪修了這條路通往村公所,但因缺少項目和資金,這條路因不到3公里立不上項,村上每年都要組織村民對這條路面的沙石進行清理和維護,現在路比以前都好多了,平日裏我們都是從這裏騎車去村公所的。”我看了下路兩邊基本沒什麼綠色植被,大多是沙石和荒山。

我在想我向縣發改局爭取的石漠化治理項目4月份將開始評審了,到時還是儘量想辦法把這條路立上項,畢竟要想富還得先修好路,這條路是連接石膏坪到村公所的關鍵要道。

在下山的途中,我遠遠看到一棟三層小洋樓,我便好奇地問甘書記:“這是誰家修的,怎麼在這窮山溝裏還有一棟修得這麼好的洋房?”

甘書記説:“這是村裏老汪家兒子修的,他兒子前幾年在外打工苦了點錢,回來後就在自家的地上修起了這棟房子,修這棟房子花了80多萬元,所有積蓄都花完了,還欠了不少外債。為了還錢,一家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去了,留下父母在家幫忙看房子。”

我又問甘書記:“村裏有多少外出打工的呀?”甘書記説:“全村可能有300多人,村裏的年青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去了,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是呀,我在想下步我們可以利用縣人力辦的資源優勢加大對拖巖村的勞務輸出和技能培訓。利用本村在外務工做得好的作為致富帶頭人帶領本村其他人也跟着一起致富。

我對甘書記説:“你們村上先統計一下村裏需要培訓的人和想學的技能,我去協調組織來培訓,爭取勞務輸出一批,脱貧一批。”

接着我們在石膏坪附近走訪了幾户貧困户,其中一户名叫何德書的老年人,今年65歲了,因生病腿角不方便,長年躺着或坐在牀上,生活不能自理,我在與老人簡單的聊了哈,我便留下了聯繫方式,和老人説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幫忙的就和我聯繫。當前,在農村像他這樣的老人很普遍,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極需要照顧與關懷。

另外一户使我印象最深刻,户主是一位40來歲中年男子,母親前年過世,家境貧窮,有一間破舊的瓦房,家裏一貧如洗,農具、柴火都堆在屋裏,一張簡易木牀和鍋碗瓢盆散亂地鋪滿屋裏,全部家當加起來值不了多少錢。

我問他家裏的經濟來源,他説:“一年沒什麼收入,就靠種點地。”在一旁的社長悄悄對我説:“這户是我們社最貧困的一户,他平日裏好吃懶做,還經常喝酒。”

我又問:“你今年多少歲了,想不想改善一下生活狀況,今後有什麼打算呢?他説:“今年42歲了,想是想過上好日子,希望政府能幫助他。”

我對他説:“現在國家的政策這麼好,幫扶是可以的,但打鐵還得本身硬,要靠自己勤勞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窮根,少量喝點酒是可以的,但天天酗酒就不行了。如果想致富的話,就得好好的振作精神,改掉酗酒的壞毛病。”一路上我都在想扶貧先扶志,這是對扶貧工作來説是至關重要,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加強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進行教育,樹立老百姓致富信心,真正發動和帶動當地羣眾發家致富。

走訪結束回到宿舍,我卻有了不一樣的心情,我在思索。

該如何幫助困難羣眾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能給予困難羣眾更多的幫助。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勵、微薄的資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困難羣眾的困境。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這上我想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那句話:“發展是硬道,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想,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發展,造福羣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無論居於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羣眾、瞭解民情。

身為一名黨員幹部、人民公僕,不僅要帶着責任和義務,更要帶着真情和祝福走進基層,走進我們的親人,那樣,才能真正扶貧。

扶貧駐村工作日記【篇三】

今天下午,我接到掛鈎聯繫户陳文嘎打來的電話。他在電話裏焦急地説:“白書記,我遇到困難了,你要幫我解決啊,我實在沒有辦法了。”我連忙回答:“別急,有什麼事情你慢慢説,有困難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

原來,陳文嘎正在村裏建房,可建蓋到第二層就因為缺少資金而無力為繼。他在外打工的女兒本要寄錢回來幫忙,卻因為突然生病,不得不把錢都用去看病。陳文嘎打算去信用社貸款,又因為年紀已到60歲,不符合貸款的條件,無奈之下,只好給我打電話求助。

陳文嘎是一位老實的莊稼漢,家庭經濟就靠幾畝薄地支撐,女兒常年在外打工,每年的收入也只有4000多元。因為要節約建蓋房子的費用,老兩口沒有請人,自己建房,沒想到還是遇上了困難。

掛斷電話後,我心想,幫扶對象遇到了困難,我一定要幫他辦好這件事情,不能讓他們覺得我們不為老百姓辦實事。於是,我立即就到鄉信用聯社諮詢貸款事宜,想看看陳文嘎這種情況能不能特殊照顧。結果讓我很失望,心情一下子就很低落。想到陳文嘎向我求助時的情景,彷彿我就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我要是辦不好,還怎麼面對他呢?

這時候,我也只能尋求上級政府的幫助。沒想到的是,當我向鄉政府分管領導楊委員彙報了情況後,事情便有了轉機。楊委員説,這件事情很容易啊,現在鄉上有建房貼息貸款政策,就是為需要建房而沒有資金的人設置的。我一聽很高興,馬上就到鄉扶貧辦瞭解政策,在確定陳文嘎也可以申請貸款後,又馬上給他打電話,讓他到鄉政府來申請貸款。很快,陳文嘎的申請手續便辦好了。他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説不出話來,我也頓時覺得身上輕鬆了不少。

陳文嘎的困難解決了,但這件事卻帶給我更多的思考:龍普村基礎條件差,人均耕地少,沒有特色經濟作物,也沒有工礦企業,年輕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以維持生計。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儘快讓村裏脱貧致富,除了要改善基礎設施,還要有好的致富項目。

農民其實很善良、淳樸,也容易滿足和感動,只要你真心實意為他們做事情,他們就會永遠的記得你。我希望能為這些善良淳樸的農民做更多實事,幫助他們更快地脱貧致富。

Tags:扶貧 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