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求學指南 > 高中教育

2021年上海市高考報考要求

欄目: 高中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14W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下面是小編分享的2021年上海市高考報考要求,快來看看吧!

2021年上海市高考報考要求

一、報考要求

高三年級在籍學生(含外省市轉入本市就讀學生)均須報考語文、數學、外語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其他考生不得報考。

報名參加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春季招生統一文化考試(以下簡稱“春考”)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以下簡稱“秋考”)的考生,可用春考或秋考語文、數學、外語成績替代相應科目的合格性考試成績(以合格/不合格呈現),可不參加相應科目的合格性考試。

本次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6門科目合格性考試僅限以下兩類考生報考:高三在校生和已預報名參加2021年高考的考生,若有合格性考試相關科目從未報考或成績不合格,可選擇報考對應科目;其餘凡報考過本市合格性考試相關科目的考生,因缺考或成績不合格,也可選擇報考對應的科目,但不能報考從未報考過的科目。上述6門科目的考試形式採取機考方式組織。

考生若取得相應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合格成績,則不得再報考該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學生在休學期間不得參加相應科目的報考。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學籍的外籍學生自願報考。

根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印發<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的通知》(滬教委基〔2014〕22號),經體育行政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確認的學生運動員,參加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可選考6門科目(思想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且考試成績合格是獲得畢業證書的條件之一。國際課程班學生參加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思想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科目考試且成績合格是申請畢業證書的條件之一。

二、報名方式

各區、後方基地考試招生機構(以下簡稱“區招考機構”)通過登錄上海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信息管理系統(以下簡稱“考試管理系統”),組織本區普通高中在籍學生(以下簡稱“在校生”)、首次參加考試的其他考生(包括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學生,年滿18週歲的社會人員,取得初中畢業或結業證書的社會人員,下同)的報名和報考工作。

所有考生完成報名報考後,學校、區須統一打印報名報考信息確認表,由學生本人和家長核對簽字確認,信息一經確認不得修改。考生簽字後的報名報考確認表由學校、區保管備查,保存期三年。區招考機構通過考試管理系統,統計本區報名、報考情況,打印報名、報考彙總表並加蓋公章後於12月4日報市教育考試院中招辦。

(1)在校生報名報考

在校生均須參加各科目合格性考試。學生在休學期間不得參加相應科目的報考。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學籍的`外籍學生可自願參加。

學生通過其學籍所在學校集體報名報考,其基本信息由本市普通高中學籍管理系統提供。報名報考和相關信息確認時間:2020年12月1日至12月3日。各學校根據所在區安排的時間組織本校學生對報名信息進行確認。若學生基本信息有誤,可向其學籍所在學校提出更改申請,按上海市中小學學籍管理系統修改要求進行更正。

(2)其他考生報名報考

其他考生(包括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學生,年滿18週歲的社會人員,取得初中畢業或結業證書的社會人員,下同)由本人通過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的方式完成報名報考。

網上報名:其他考生可於2020年12月1日10:00至12月2日15:00登錄上海市教育考試院主辦的“上海招考熱線”網站(網址:)首頁的“考試報名”欄目進行網上報名報考。

首次報名參加本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考生須先進行網上註冊,準確填寫考生個人基本信息和報考科目信息,並在線上載本人照片,確認提交後不得更改。

已參加過本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考生可憑當年註冊時填寫的有效證件號或已獲得的學業考報名號登錄,登錄密碼為證件號中不含字母的後6位數字。

現場確認:考生完成網上報名報考後,須進行報名報考信息的現場確認。若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確認,視為本次報名報考無效。現場確認時間為2020年12月3日至12月4日(9:00至11:00,13:00至16:00),請考生與家長持網上報名所用的有效證件和初中畢(結)業證書[滿18週歲的考生可不提供初中畢(結)業證書]報名的區招考機構辦理現場確認手續,現場確認地點詳見附件1。考生和家長應仔細核對報名報考信息確認表上的信息,並簽字確認。

已參加過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其他考生如需更改系統內的姓名和證件號碼,需向區招考機構提供變更申請書和公安機關出具的變更證明原件及複印件。

首次參加考試的學生完成網上報名報考和現場確認後,取得報名號,報名號是考生參加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唯一的身份識別號碼,遵循“一人一號,多次使用,動態管理”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