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台階閲讀教學與作文指導

欄目: 閲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7W

導語:一個人,一輩子都在行走;無論是上、是下,你都得過。一個人一生不能只單單經歷成功或失敗,也不可能出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台階閲讀教學與作文指導,歡迎閲讀參考。

台階閲讀教學與作文指導

台階閲讀教學與作文指導

記敍類文章的閲讀教學,我們教師在講授時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要力求以課文為本,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學會閲讀方法,學習一定的寫作技巧,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而揣摩提高寫作能力。下面以《台階》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一定教學中進行作文指導。

文眼很關鍵。

閲讀時,我們要找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一樣,通過它就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那麼寫作時我們一樣要設置文眼。如《台階》一文的文眼是“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正是因為這一觀念,才有了父親奮鬥一輩子去蓋有高台階的新屋。抓住了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講次問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在寫作時也要有意識的設置文眼。

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

學生作文不會選材,或長篇大論卻離題千里,這也是寫作中的常見病。這是因為學生還沒弄清楚材料與中心的關係。《台階》一文就是很好的詳略得當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閲讀時學生很多人會發現並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反而寫得詳細?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學生: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台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台階則要詳寫。同時要提醒學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沒有考慮所選材料能否為文章中心服務,並要求學生以後寫作注意這一點。

結構上要前後照應。

文章若注意了前後照應,能給讀者以緊湊感,如是前後對比,則能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台階》的教學之中,我們教師都會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麼多筆墨?很多教師在學生思考後只是照本宣科地給出答案:這篇小説題為“台階”,先在老屋的台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麼大,後面寫造新屋時託石板閃了腰,前後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台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説明準備蓋房前後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台階低。寫父親在台階的坐姿,又説明台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説明家庭的窮困。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教師應重點強調(1)、(3)兩點,造新屋時託它閃了腰的石板是父親當年背下來的;當年小孩子能連跳三級的低台階,現在的高了卻讓父親挑水閃了腰。這前後一照應,父親為造有高台階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邊躍然紙上了。同時我們要讓學生記住以後在寫作在也嘗試着應用前後照應的寫法。

心理描寫要注意人稱。

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直接寫別人的心理活動,根本不考慮文章的不同人稱。《台階》中有一個老師都會提的問題:“父親坐在綠陰裏,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那裏栽着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

——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不作心理描寫?很多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小説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着別人家高高的台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其實教師應讓學生明白以第三人稱寫的文章可以直接寫人物心理活動,而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因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鑽入別人的腦子裏,所以不能直接寫別人心理活動。另外這裏還要講講環境對人物心理的烘托。“搖來搖去的柳樹枝搖動了父親的心,做高台階的新屋正是父親心上飄不去的煙霧。”這樣一講,環境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學生很容易感知。由此,我們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細節描寫能成功刻畫人物心理。

學生寫作中往往不會運用細節描寫,而好的細節描寫常常為文章增色不少。《台階》一文就有精彩的細節描寫。“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台階就要砌起來,新屋就要完工,他心裏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一輩子低眉順眼、老實厚道,高興起來也與眾不同。一雙手放在哪裏都不是。高台階的新屋建成了,父親明明應該高興才對,可是卻表現得極不自然。由此細節刻畫了父親一輩子處於地位低下,突然地位變高了而感覺不對勁的謙卑形象,同時寫出了台階低的陰影一時難以消除心理。

總之,記敍類文章的閲讀教學,只有把閲讀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本,真正成為“本”,在此“本”之上,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閲讀寫作能力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