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

欄目: 網絡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W

網絡環境的豐富資源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源源不斷提供豐富的原材料,同時網絡環境的強大交互性也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交流空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歡迎閲讀。

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

摘要:因特網(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他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網羅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方面知識,推動着學生認識的發展。但是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語文課程理念、語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作用。新課標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作文教學,把網絡資源與語文教材資源有機整合。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與動機,利用網絡積累寫作素材,優化寫作。讓網絡為作文教學服務。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課程作文教學

一、概念的界定

1、網絡環境:以其教學信息呈現的多媒體化,教學信息組織的超文本方式,教學信息儲存的大容量,教學過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協作性和開放性,以及學習資源獨特的共享功能等優勢,使學生作文的自主性以及教學信息反饋的功能大為增強,教學資源將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學生可以在教師的組織、指導、激勵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借助網絡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進行在線觀察、想象、構思和表達。尤其是作文的評改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使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有機會得到來自教師、學生的多元信息反饋。

2新課程標準:新課標倡導 “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要求語文課程應 “ 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 ” , “ 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 , “ 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 。

二、網絡作文教學模式建構的目的與意義

“新課標”指出,現代化教學內容的編制可依據兒童心理髮展調整課程內容,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而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已為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為順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就應該改變以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尤其是作文教學需要有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網絡作文教學。網絡作文教學新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課本知識和學生的閲讀水平,把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用最現代的網絡傳媒工具引入課堂,其目的與意義在於讓學生在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陶冶心靈,塑造自我,培養學生欣賞美、鑑別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這種學生認知和交往的工具,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素養。這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説:“寫作是讓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網絡資源應用於作文教學

(一)、利用網絡——誘發興趣

習作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 作文好像是一個難以攻克的"橡皮碉堡",成了語文教學公認的難點。關於“興趣是學習得動力”的理論早已被眾多教育專家從心理角度、小學生的認識結構等方面作過不少論述。確實,興趣對於學習的意義是不容視的。對作文沒有興趣,一上作文課便感到索然無味,自然寫不好作文。小學生尤其如此。在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特點,創設具體生動的情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寫作慾望。也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錶帶出來的情況下,學生才能把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融為一體。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寫作文必須擁有與作文相關的事物表象,包括生活所積累的材料以及在職得能夠的活動中通過觀察所獲得的經驗。” 網絡以其在現性、實物性、模擬性強等優勢,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學生平常不易感知的事物納入學生的感知範圍,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活力,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春天".特別是在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寫作,因特網和多媒體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拓展學生的認識空間,便於學生捕捉生活素材,產生創作慾望。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習作課《我的校園生活》時,我運用多媒體CAI教學軟件,回放了同學們平時的朗朗讀書聲、歡歌笑語聲……創設生黃情景氛圍,把他們平時視而不見的生活內容,加以有序化在呈現出來,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資料,在光、聲、像的有力衝擊下,言、情、景融為一體,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圍,學生的聽覺表象被激發,他們馬上會想起上課的情景乃至下課、放學甚至開聯歡會的令人難忘的情景,這樣學生消除了習作的緊張心理,從而誘發學生下作靈感、產生創造慾望。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促使學生由“我要寫”的轉變。又如:指導學生寫《秋天》時,先是學生自幼在網絡上搜索秋天的圖片,然後互相説一説自己眼中的秋天。接着播放錄像,隨着歡快的樂曲,屏幕上呈現黃黃的銀杏葉,紅紅的楓葉,豐收的果園,農田裏的繁忙、熱鬧的景象等等。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個個目不轉睛地盯着畫面,同學們如臨其境,情不自禁的小聲議論起來。當我要學生用一兩句話談感受時,人人爭先恐後,描繪着美麗豐收的秋景圖。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網絡,利用多媒體教學,其形、聲、色並茂的特殊功能,讓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交替使用,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並且能抓住事物的特點“有話可説”,“有話想説”,又學會“從整體到部分”、 “有順序”觀察的方法,達到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的有效率。而且會對作文產生“愛寫”的興趣。

(二)、利用網絡—— 積累素材

古語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同樣的道理,沒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生怎能寫出象樣的作文呢?另外由於小學生平時對事物沒有引起注意,即使有意地進行了觀察,也會像過眼雲煙,一到寫作時,困難最大的是不知寫什麼,怎樣下筆,尤其是不知怎樣把文章寫真實、具體。所以,即使瞑思苦想“寫”出來了,其內容也是蒼白無力、情感虛假,作文時常常出現素材“貧血”現象。而新大綱明確規定:“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針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作用,指導學生“找米”——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存資料庫,以便於學生寫文章時能有資料“下鍋”,作文時能達到得心應手、文如泉湧的境界。所以,我設計創建了素材倉庫,素材庫中的素材有師生共同蒐集。我們在“素材倉庫”中運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鏈接在一起,構成一個超媒體系統。學生可按照作文教學內容及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素材欣賞,同時醖釀如何表達。比如,學生要寫一種可愛的小動物,那麼,“素材倉庫”中可提供小狗、小貓、小松鼠、小白兔、小猴等多種動物的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動物介紹)、外形及生活習性的錄像資料等,學生可自由、反覆點擊所選對象進行觀看,從中獲得翔實的寫作素材。首先,我們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去激發學生的積累興趣,充實作文的素材庫,從而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其次,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吸引學生去廣泛閲讀。我們知道:學生可以“讀萬卷書”,但不可能“行萬里路”,一旦走進網絡世界,狹窄的生活空間就會變得寬廣開闊,單純的生活閲歷就會變得豐富多彩。

(三)、利用網絡——優化寫作

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之後來構思自己的習作,確定寫什麼,從哪幾個方面寫,怎樣把習作寫具體。然後,根據自己的構思,結合網絡提供的信息,充分想象,然後,通過人機會話和電腦寫作,使自己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學生將生成的文本提交到習作原地。學生的習作都被系統存儲在數據庫裏,作為其他人學習、評價的資料。教師通過網絡組織對學生習作進行公開的、即時的評價,一是教師在網上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示範評改後,與學生共同交流;二是選擇幾篇有代表性的習作,通過廣播或投影放大,師生共同評改、交流;三是學生自主選擇習作,通過留言板功能進行評改。通過評價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議,來提高學生對每次習作訓練要求的認識,並引導學生吸取別人的長處,對自己的習作做進一步的修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在充分聽取教師、學生的評改意見之後,利用課內和課外時間將自己的習作反覆錘鍊、修改,直到滿意之後,把完成了的習作保存到自己的“習作園地”裏。同時,可通過發電子郵件將優秀習作投到小學生作文報刊雜誌上。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完成了作文的優化過程。

結論:

總之,網絡與語文教學的整合,給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為推進作文教學改革開闢了一片蔚藍的天空!必然會在教育領域中大放異彩,在課堂之外更好的使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更有效的交流,從而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素質,更好的進行教學。網絡,給習作教學帶來一個嶄新的天地,作文課堂因你而精彩!,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經驗交流論文集》3、何克抗李克東主編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4、《小學語文教學》2006年5期

Tags:環境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