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範文合集6篇

欄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發佈於: / 人氣:1.13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範文合集6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裏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裏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説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閲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背誦《靜夜思》)你能用説説《靜夜思》這首詩表達的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嗎?(“思”在這裏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表達思念家鄉感情的。

二、 學習新課

1、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師:我們看看本詩作者王維,誰來説説你對王維瞭解多少?找生説,然後師補充(老師這裏也有些大詩人王維的資料,同學們來輕聲讀讀,找一人讀)

王維:唐朝詩人,15歲時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在這段時間裏,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感更加強烈。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師:遠在異鄉的王維通過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詩(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首古詩,誰來讀讀這首詩1人,生評價,再找1人讀,師:本詩有兩個特殊的這,出示茱萸,茱是形聲字,萸注意它的寫法,觀察這倆個字,它們都有什麼特點?都是草字頭,和植物有關,一會兒我們再進一步瞭解它們。再齊讀古詩

師: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首古詩要想悟詩情,首先要怎麼樣?(生明詩意)

3解詩題:師:我們來齊讀詩題,哪位同學能説説你對詩題的理解?生解釋。九月九日重陽節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師:對重陽節瞭解多少?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還有補充的嗎?

(生先彙報師再補充)(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圖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師:還有些關鍵字需要我們理解?

生: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作者的家鄉。)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師:當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念外出的親人,同樣外出的親人也會想念你們,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時時想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尤其是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他們。大詩人王維和我一樣在過節的時候獨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又是怎樣通過詩句表達情感的?

3、師:下面我們來自學這首詩:(大屏幕出示:自學提示)

三、自由讀詩文,給合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詩意。

四、小組合作:畫出你認為哪行詩最能直接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細細體會並適着通過朗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組員認真做出朗讀評價。

師:哪行最直接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解釋一下這行詩。師:哪個字最能表達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説倍字的解釋,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説明(特別、格外、非常)想家。

師:一個“倍”字突出了詩人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每到佳節良辰,思鄉之情就更為濃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行詩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齊讀,再讀注意“倍”字加強語氣。

4 師:作者為什麼那麼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麼?哪行詩告訴了我們原因?

生: “獨在異鄉為異客”師:誰來解釋這句詩,也可以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瞭解本句詩意: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師: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師: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所看見的人也是陌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説説心裏話,這句表達了作者(生:孤獨寂寞)的心情。因為孤獨寂寞所以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是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裏,就他一個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別人團聚,心裏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也就是他思鄉的重要原因。

師:同學們,大詩人王維只有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裏想家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傳統佳節,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遷移想像説話:1、是啊,春節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飯,只有王維孤身一人,他此時只能念着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中秋佳節,全家都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時候,王維只有一個人形影孤單,此時口中念着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端午節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觀看賽龍舟,掛艾葉,處處洋溢着人們歡歌笑語,歡度着節日的時候,王維身在異鄉,只能念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看着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王維內心倍感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家鄉,當王維思念家鄉的時候他在思念家鄉里的誰?他們又在做什麼呢?後兩行詩告訴我們詩人思念的內容。出示後兩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説説你對這兩行詩句的理解,包括字詞的意思。或者是(這兩行詩中哪些關鍵的字詞需要我們理解。)

遙——遙遠;知:想到;登高處: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維。 茱萸:出示圖片(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裏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生:我從“少一人”看出王維很孤單。因為以前每逢重陽節王維也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這裏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陽節少了王維一個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見不到親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他很孤單。

(翻譯: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着王維,線的那頭牽着是他的親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親人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們登高時會對異鄉的王維説些什麼呢?生:就差王維一個人,他在長安還好嗎?我們很想念他啊!多麼深的情意,重陽佳節,家鄉的親人也在惦念着他。異鄉的的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不禁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讀,再齊讀來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現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練習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無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學們就通過朗讀來感受王維的'內心情感。

1、齊讀(師:古詩要想讀出韻味,得講究技巧。)

2、出示分隔號和重點號。(停頓、重讀)

3、配樂讀試着背一背。

五、課堂小結

師:聽着你們讀得那麼有感情,我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慨:我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是多麼幸福!我們能認識這麼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處,是多麼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應該珍惜親情。時刻記得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六、課後作業 (選擇性作業)

(一) 1、試着讀熟並背誦課後積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並整理到積累本上,可以蒐集其王維其它的古詩。

2、回家採訪一下你身邊的老人們,瞭解他們過節時的情景和感受。

(二)試着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閲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歎: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通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裏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裏説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閲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着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裏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歎息,唉——從這聲長長的歎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説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閲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網絡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説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説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裏常常想家,在節日裏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裏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説:(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裏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着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着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着登山,一邊採着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着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着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着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説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着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着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着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裏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着紙筆説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裏(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裏(家鄉),讓我們跟着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裏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説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説話。

e.師:王維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説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着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絡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信息技術,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通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説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通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絡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絡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裏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通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着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裏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絡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裏説了些什麼?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裏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説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通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嶙髡吡髀兜母星欏?br>

4、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瞭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説説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瞭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你瞭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蒐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裏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並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説説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説説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蒐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