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題西林壁

【精品】題西林壁教案四篇

欄目: 題西林壁 / 發佈於: / 人氣:2.5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題西林壁教案四篇

題西林壁教案 篇1

課 時 備 課

【本學期總第 5 課時】

【本單 元 第 5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閲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複習學過的讚美長江的古詩。通過自由背、指名背創設情境。

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望天門山》

1、屏幕顯示長江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1)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2)教師解答歸納。

5、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1)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讓學生説説古詩描繪的畫面。(可在小組內交流)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教 學 反 思 】:

課時備課

【本學期總第 6 課時】

【本單 元 第 6 課時】

【課 題】:古詩兩首

【課 型】:新授課

【主 備 人】:好生鎮中心小學杜建民

【教 學 目 標 】:

1、學會本課生字。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是個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重 難 點關 鍵】: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 具 準 備 】: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閲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師準備:準備有關的圖畫,一段古箏演奏的音樂。

【教 學 內 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

1、名背誦 2、默寫《望天門山》

二、學習《題西林壁》

1、屏幕顯示廬山的畫面,聽錄音朗讀。

2、學生分組自由讀。

3、教師範讀。

4、初步理解詩的內容:

(2)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學解答。

(3)教師解答歸納。

5、步學習理解詩的內容,討論交流。

(1)老師朗讀詩文或聽錄音讓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閉上眼睛)。

(2)學生説説古詩描繪的畫面。

(3)討論:古詩描繪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6、指導背誦:

(1)自由背(2)小組內輪流背。

7、拓展閲讀:

蒐集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8、作業

(1)會默寫其中的一首古詩。

(2)給其中一首古詩配畫,在班中展出。

題西林壁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屬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藴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大家都旅遊過哪些地方?

(板書:廬山)(生跟讀兩遍。)

2、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麼?(指名説)

3、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遊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題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課題(結合註釋理解題目意思)(板書:解詩題)

2、你們瞭解蘇軾嗎?(指名説)(板書:知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請同學們大聲讀,等會老師要請一些同學來讀。(指名分行讀)

強調嶺ling 峯feng 壁、緣,還有同學想讀嗎?那就全班一起讀吧!

3、誰能説説詩句的意思?請同學結合註釋或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誰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説)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互相解決問題,看看哪個小組解決的又快又好!

2、哪個小組可以説説詩的意思?

3、(解釋第一句)知道嶺和峯的區別嗎?(學生畫嶺和峯圖)

4、弄懂了嗎?那同桌互相説一説這一句的意思。

5、那從遠處和近處看又有什麼不同嗎?誰能説説這句的意思?

6、學完前兩句,你有什麼疑問?(為什麼看廬山不一樣呢?)

7、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快來説説!

8、“之所以。。。是因為。。”句式練習説話,再倒過來説“因為。。。。所以”

9、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説下來?同桌先是着説説吧!(指名説)(板書:理詩句)

10、説的真不錯,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吧!

四、拓展閲讀。

1、“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説一説。(指名説)

2、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要從不同解度看。

3、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畫楊桃》,還記得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嗎?

4、那你認為怎樣看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説)

5、是呀!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6、現在就讓我們飽含感情,讀讀這首藴涵深刻道理的詩吧!(齊讀)

7、想試着背背嗎?你可以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們全班來一遍吧!已經會背的同學可以合上書背,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9、老師這裏還有幾首描寫廬山的詩,請讀一讀吧!

題西林壁教案 篇3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遊覽廬山後採用敍事與説理相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談話與導入

1、師生談話:

大家都旅遊過哪些地方?

2、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3、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麼。

4、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後的感受。

6、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並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初學與感知

1、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遊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峯(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認識“緣”字:

⑴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⑵ 完成填空: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⑶ 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⑷ 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學生練習後,小組比賽讀。

9、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並説説理由。

三、理解與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⑴ 齊讀一、二句詩。

⑵ 自查字典,理解“嶺”“峯”的意思。

⑶ 根據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峯”,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嶺: 峯:)

⑷ 説説“嶺”“峯”的區別。

⑸ 小組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⑹ 繼續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⑺ 體會“橫看”“側”“遠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 ;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 ;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 。

⑼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2、學習第二部分:

⑴ 自讀。

⑵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① ,是因為 。

② 因為 ,所以 。

③ ,所以 。

④ 之所以 ,是因為 。

⑶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説。

⑷ 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⑹ 質疑。

四、朗讀與背誦

1、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説説為什麼這樣讀,讀後評價。

3、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箏曲《漁舟唱晚》;

⑶ 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 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唱出來。

五、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説説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説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説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峯圖片)

2、西林寺有塊牆壁,看,牆壁上還寫着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遊覽廬山後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麼意思?(提示學生藉助註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麼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範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峯”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説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範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範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着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你彷彿來到了何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麼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願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麼“不識”。於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麼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於是,蘇軾文思泉湧,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繫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