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鄉愁

《鄉愁》公開課教學設計

欄目: 鄉愁 / 發佈於: / 人氣:2.67W

《鄉愁》表達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下面是課文的教案設計,以供參考。

《鄉愁》公開課教學設計

[設計步驟]

一、導入

梁實秋評價余光中説:“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余光中的詩和散文,解讀這位以大陸為母親,以台灣為妻子,以香港為情人,以歐洲為外遇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的生命密碼

二、導讀《鄉愁》

(一)重朗讀,體會詩的情感格調

教師伴樂範讀,男女生二重讀,情讀,美讀,思讀

讀出詩人的少年清愁、夫妻離愁、喪母哀愁、思歸濃愁體會這種一唱三歎的行文節奏和抒情手法

(二)抓要點,挖掘詩的情感內涵

1.郵票和船票

第 1節寫小時候的鄉愁,原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抗戰期間全家流亡在蘇皖一帶的淪陷區裏,1938年跟着母親逃往上海,後又乘船經過香港、越南、昆明,最後在重慶跟父親重聚12歲時就讀於四川的教會學校,住在借用民宅的校舍裏父母工作忙,不能常來看他,想念母親時,他便借信來傳遞思情

第 2節中,成年後鄉愁的意象從郵票變成了船票郵票寄情,船票寄形鄉愁隨着生命漸漸長大,由小時候的書信傳音變成了兩地奔波詩人於1956年和範我存喜結連理,二人夫唱婦隨,琴瑟和鳴余光中曾三度赴美求學和講學,在美期間時時思念在台灣的妻子,幾千裏的海上距離,單程就要一個多月,歸心似箭卻無奈歸途漫漫,成年後的鄉愁摻雜着親情與愛情,可謂刻骨銘心在這一節中,鄉愁並非全然指向大陸當然,詩無達詁,有人説“新娘”也可理解為祖國,郭沫若在《爐中煤》裏就曾把祖國比為年輕的女郎、戀人

2.肉身的母親與精神的母親

第3、4兩節由肉身的母親寫到精神的母親,由家到國,詩人説:“對我個人而言,鄉愁又是一種家國情懷家是個人的放大,國又是家的放大我的鄉愁是‘大我’所面對的民族的鄉愁”這樣的推進,拓寬了詩歌的意境,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三)巧拓展,解開詩人生命密碼

聯讀詩人的散文《思台北,念台北》,思考:詩人的鄉愁僅僅指向大陸嗎?如果不是,它還有什麼更深厚的內涵?

1.愛與美——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與生活的況味

“客合併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唐代劉皂的《渡桑乾》正是對余光中的真實寫照在台北,時時思念大陸;離開了台北,又對台北產生了濃濃的鄉思

箇中緣由,即一切思念與懷想都源於民族文化中生命的根柢與生活的況昧“‘鄉愁’並不完全是地理概念的,還包括歷史和文化,是對整個民族悠久歷史的感懷”余光中説:“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片厚土”他説:“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着、低囈着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無論是大陸,還是台北,都是其民族文化中的愛與美,讓詩人深深眷戀;民族文化是詩人生命的根柢,也賦予了詩人豐富的生活況味

選擇《思台北,念台北》中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進行品讀

2.離開與回望——詩人的遠方情結與故園情結

詩人天生迷戀遠方(自然世界的遠方、精神世界的遠方)上個世紀60年代在美留學時,他就開始了租車自駕遊的快意生活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 都曾留下他的詩情他曾説,如果每個人都在故鄉不動,到了外鄉又戀戀於故鄉,不僅個人得不到發展,也阻礙了故鄉的發展人就像一棵樹,葉子要拼命往上長,根要努力往下扎最要緊的是,人不要忘記故鄉,而且為人一世,要讓故鄉以我們為榮

帕斯卡爾説:“我們的天性在於運動,完全的靜止等於死亡……我們從來不為事物本身追求事物,而是為了追求而追求……哪怕我們覺得自己從各個方面説都受到了足夠好的保護,萬事無憂,倦怠本身也會從我們心底浮現出來,因為倦怠的根源就在人心深處”(《思想錄》,李斯譯,光明日報出版社)

餘秋雨在《鄉關何處》中也脱過:“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的,即使偶爾回去 T也會很快出走……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迴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障論而讓人品咂不盡……在一般意義上,家是一種生活:在深刻意義上,家是一種思念只有遠行者才有對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遠行者才有深刻意義上的家”

余光中的遠方情結與故園情結相輔相成,他的離開,讓他對故鄉的回望具有了更深更美的內涵

3.遼闊與滄桑—歷史時空的縱深與歷史生命的豐富

余光中説,真正的鄉愁是立體的鄉愁,是地理加歷史的概念,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抗戰時期,詩人隨母親逃出南京,後輾轉到了重慶日軍大肆轟炸重慶時,上千同胞受難談起這些浩劫,詩人説:“這些都激發起我作為中國人的民族感情那時候,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萬里長城萬里長’,都會不禁淚流滿面前幾年在東北訪問時,青年時的歌謠仍縈繞着我於是寫下了‘關外的長風吹着海外的白髮,飄飄,像路邊千里的白楊’的詩句”

“國家不幸詩家幸”,中華民族遼闊而滄桑的歷史,養育了詩人豐富的心靈歷史時空的縱深與歷史生命的豐富,成了詩人創作的不竭源泉延綿一生的鄉愁,正是在詩人個體生命與民族歷史生命的血肉聯結中形成的

三、小結

生命行走的浪漫與精彩另存為美麗的鄉愁鄉愁是行走的證據,是對生命的重構,也是對故鄉的重讀它賦予生命以成長的意義,也賦予故鄉以深刻的內涵有背景的生活是幸福的.,有變化的人生是幸運的是根柢給了我們生命,但我們只能義無反顧地前行,生命只有在回望中才會變得更為美麗。

拓展閲讀:鄉愁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複,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 “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