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名師教案設計

欄目: 桃花源記 / 發佈於: / 人氣:1.44W

《桃花源記》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迴環、引人入勝的故事描繪出理想社會,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桃花源記名師教案設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名師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四篇文言文都是“記”一類的散文,其單元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語的含義,積累文言字詞知識,疏通文意。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課文、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虛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它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農村並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 於是用筆構想出了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脱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讀這篇名作,要在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七年級和上學期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年齡都在十三四歲,年齡尚小生活閲歷較少,特別是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個人的生活經歷瞭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已經接觸過遊記類散文和敍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閲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如遊記散文往往以“行蹤”為線索,本文就有這個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熟讀並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敍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四)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五)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四、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法。

(1)蒐集作者生平的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所屬流派及文學成就等。老師發放相關詳細資料供學生參考。

(2)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2、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晰,即字音咬準、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讀出抑揚頓挫之情。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3、討論與點撥相結合法。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註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適當點撥翻譯技巧鼓勵學生反覆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結合課文註釋,大膽試譯課文。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並進行適當指導點撥。

4、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這環節主要着眼於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鑑賞能力的訓練。

5、拓展延伸法。分發《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五、教具準備

已打印好的資料、錄音機和示範朗讀磁帶、幻燈機和幻燈片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作者、導入新課

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誰的人格宣言?”這一問題入手,引出陶淵明,然後由學生自由暢談對陶淵明的瞭解及本文寫作的背景等,老師可做適當補充。從而自然導入課文。

(二)回憶舊知、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後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然後明確每課時的目標(本課時完成目標一、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掃除下列字詞障礙(用幻燈放映出來)

豁然 儼然 黃髮垂髫 要還家 邑人 間隔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阡陌

2、錄音範讀。(要求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3、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做些斷句講解和師範:(用幻燈投映)

A、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義單位劃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劃分)

B、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老師可適當作些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等朗讀技巧的指導:

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一句,加着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後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輕重緩急形成鮮明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鼓勵學生放聲讀,大膽讀,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要求吐字要清晰響亮、節奏要準,要讀出韻律。

(四)理解、積累文言字詞、通譯全文(用幻燈片投映出來)

1、理解、積累文言字詞

老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詞:常用重點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性活用詞。平時要注意識記,做到爛熟於心。

2、翻譯技巧的指導:(1)翻譯時除了注意上述這些詞的詞義,其他字詞一般都是沿用我們現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們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去表達文言中單音節詞的意思。所以翻譯時可以聯繫上下文大膽推斷文言字詞的意思。(2)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書名、帝號、年號、器物名稱、度量衡等專有名詞都照原文直接抄錄。(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判斷句、反問句等,平時遇到要及時積累,學會如何去調整句序如何去翻譯。練習多了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簡練往往承前承後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譯時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

3、用例句進行具體指導。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説魏和晉了。

4、落實全文翻譯

(1)採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然後找老師或其他同學進行幫助指導。(鼓勵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和已儲備的知識大膽嘗試通譯全文,並建議學生不要藉助翻譯資料書,以免養成依賴資料書的習慣。)

(2)合作小組完成後進行翻譯接龍活動,比比哪個小組翻譯最準確最完整。

5、歸納本課須積累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可以採用由學生邊説邊做筆記老師邊板書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燈放映出來。(啟發學生養成逐步積累的良好習慣)

(1)重點詞:

甚異之 欲窮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屬 不復出焉 便扶向路 詣太守 阡陌

(2)四個“然”字詞:

豁然   儼然   怡然   欣然

(3)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孩子儼然是個大人。

(4)一詞多義

復 A復前行 B不復出焉 乃 A乃大驚 B乃不知有漢

舍A 便舍船 B 屋舍儼然 尋 A尋向所志 B 尋病終

志A處處志之 B尋向所志 為 A捕魚為業 B不足為外人道也

(5)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鹹來問訊——皆歎惋

緣溪行——便扶向路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通假字

具答之 便要還家

(7)句式:

①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彷彿若有光。”

B 便舍船,從口入。

主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漁人)便便舍船,從口入。”

C 問所從來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問(之)所從來”

D 便要還家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還家”

E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賓語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F 林盡水源

介詞省略句式。即“林盡於水源”

(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完併成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激發興趣式導入新課

上課前跟大家聊聊天,大家都有夢想吧,你們的夢想是什麼?(讓學生自由暢談)我也有夢想,你們想聽聽老師的夢想嗎?我從小就羨慕學美術的人,也一直夢想着自己能成為搞美術的人當中的一員,因為小時侯的我誤以為藝術就是美術,藝術是很高雅的、它充滿詩情畫意,它的創作過程簡直就是一種美妙絕倫的享受過程。我想大家也一定很喜歡藝術,是吧?(學生答)那麼藝術就是美術嗎?(學生答:不是)對,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學生答: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對,別忘了文學。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這樣看來我們天天都在接觸藝術天天都在玩弄藝術呀!其實藝術都是相通的,為什麼?——因為藝術都是表達人的內心情感的。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看看這種玩味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別樣的感受?大家一定等不及了,那我就閒話少説。跟我來!一起用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解讀陶淵明的這篇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桃花源記》

(二)欣賞“桃源”之美

1、圖畫美

(1)師:請大家閉上眼睛,時間是三分鐘,在腦中想着桃花源……有沒有畫卷呈現在你的腦海中?(學生答)好,那我們就先用圖畫來解讀。剛才你們的腦中有哪些“桃源” 的圖畫?在這些畫卷中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暢答:如桃林圖、村落圖、農耕圖、老人與孩子的怡樂圖、熱情待客圖、陵人捕魚圖、雞犬嬉戲圖、子驥尋源圖……

(2)師:還聽到了什麼?

學生暢答:(聽見了雞在叫“喔!喔!”狗在叫“汪!汪!”牛在也在叫“哞!哞”……桃花源人熱情勸酒的聲音……)

師:還聞到了什麼味?

學生暢答:(桃花的芬芳、泥土的清新,桑子的酸甜、佳餚美酒的誘人醇香……)

(3)師:還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暢答:桃源人的熱情、淳樸 桃源生活的和平安定歡樂幸福……

(4)師小結:桃花源的確是一幅美麗的畫,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風景秀麗,它寧靜和諧,它民風淳樸,這裏人人勞作、人人平等、關係融洽,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真是一個温暖自足的理想王國啊!

2、音樂美

師:請大家再閉上眼睛用心傾聽,腦中想着桃花源的時候有沒有一首曲子在你的心中似水般流過?這是怎樣的曲子?是怎樣的節奏?是怎樣的調子?它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學生暢答:(如 節奏輕緩 調子歡樂而柔和 古箏、琵琶、葫蘆笙、鋼琴等)

師:誰能用一首歌或曲子作個比喻?

學生暢答:(如:桃花源就像藤格爾的《天堂》優美、抒情、流暢讓人如入天籟…… 像媽媽的搖籃曲柔柔的感覺很温暖……)

3、影片美

師:陶源明既是一位傑出的作家也是一位高超的導演,細讀課文我們會發現作者很巧妙的用了一條線把本是零散的一個個畫面串聯了起來讓景物隨着線移動變換地動起來,從而讓我們獲得了視覺上的愉悦感受,誰能把這位導演的線牽出來?

學生答:(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

教師小結:桃花源也是一部優美的風土人情片(行蹤清晰線索分明)

(三)品評“桃源”之情結

1、師: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還是一部風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從哪裏可以看出?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明確: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後遂無問津者” ……

2師: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王國?

指導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經歷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理解,使學生明白要準確

解讀作品就要“知人論世”這個常識。

學生思考回答後明確:本文純屬虛構。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為了寄託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的環境裏,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有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師:有人説《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説《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麼看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作者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及本文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