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彙總六篇

欄目: 桃花源記 / 發佈於: / 人氣:3.0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彙總六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讀懂課文大意。

3、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根據課文註釋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一義多詞、古今異義、省略成分等複雜的語言現象。

〖教學設想〗

通過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同學間互相進行試講的方法,學生基本在指導下自學課文。

〖教學過程〗

一、介紹、瞭解作者陶淵明

教師介紹:

今天咱們來認識中國古代東晉時一位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生於東晉後期,經歷了晉宋易代的變遷,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結,民不聊生。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少年起就經歷了許多政治上的紛擾,出仕到辭官歸隱更是遇到了晉宋易代的變遷,他對社會的動亂和官場的醜惡的和不滿的。“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後,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清高自賞,消極遁世,多寫田園風光,文風清新質樸,恬淡自然,簡潔含蓄而又富有韻味。歷代都有很多人為陶淵明的詩文作注,其人數僅次於杜甫。

二、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説明,用客觀記敍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三、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

1、讀得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

2、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四、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強調部分字詞的讀音

生字:儼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詣、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間隔、舍、語、屬 答 還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詞多義:志、尋、遂

一義多詞:悉、並、具、鹹、皆

古今異義:妻子、無論、交通、絕境、間隔

五、學生兩人一組,參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意,之後請幾位學生起立説課文大意,老師和其他學生傾聽並糾正他們翻譯得不夠準確的地方

六、作業

1、讀課文三遍;

2、整理課堂上找出的幾種文言文的語言現象,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順序,詳略得當地敍述他的所見所聞的記敍方法。

2、學習鞏固關於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異義的區別以及一詞多義等古漢語知識。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社會理想,認識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歷史侷限性。

〖教學重點〗

1、從分析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這一社會入手,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鞏固古漢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桃花源這一社會理想 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想〗

用指導自學、學生試講、啟發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集體朗讀課文

二、逐段分析課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

2、説本段的大意,注意幾個地方的準確翻譯:

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個人,二不是指整體

⑵緣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忘路誌遠近:遠近,偏義複詞,實指忘了路多遠

⑷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河多長。

⑸甚異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體是指文中的句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⑹窮:走到頭,窮盡

3、討論明確幾個問題:

⑴找出交代漁人行蹤的語句: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復前行

⑵本段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哪些情況?(時間、地點、人物)

⑶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注:語言簡潔,形象鮮明,是千古名句)

⑷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麼?(“甚異之”)

⑸總結:桃花林的突然出現和漁人的欲窮其林,使讀者產生了懸念。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學為主,學生理解內容,進行試講,教師引導學生弄清以下的語言現象,翻譯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盡(於)水源,……(小口)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山口)初極狹,……(漁人)復行,……(山口)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

2、一詞多義:

舍:舍船(捨棄);屋舍(房屋)

3、古今異義:

交通:今義指交通運輸,而在文中指交錯相通

4、然:做形容詞的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5、同義詞

悉、全、都、並、一齊、都

第二:討論分析:

1、這一段寫了幾層意思?

明確: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2、文中寫初入桃花源 所見所聞,主要寫了哪些事物?

明確:

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定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安居樂業,過着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現實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現實——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一派優美、寧靜、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一、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一、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一些詞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歎惋

⑶餘人各復延(餘人)至其家

⑷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説)

3、一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後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義詞:

具:詳細、一五一十地,表無所遺漏。

鹹:全、都,指熱鬧的全體。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數。

要:邀請。

延:迎接、邀請。

5、翻譯段意。

第二、討論分析:

這一段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遇所談

1、村中人是怎樣對待漁人這個不速之客的?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這些説明了什麼?

明確:

⑴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⑵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這説明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備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寫村中人自雲一段話,含有什麼意思?

明確:通過自述,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原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脱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男耕女織、安居樂業的社會。但這僅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

3、皆歎惋是內容是什麼?

明確:外世人們的生存境況

4、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此話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社會。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人們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筆。

5、小結:第二、三段是課文的主幹,通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的所見所聞所遇、所談,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學習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詞句的解釋。

1、便扶向路:向,從前。

2、處處志之:志,做標記。

3、尋向所志:尋,尋找;志,標記。

4、及郡下,詣太守:及,到達;詣,拜見。

5、遂迷:遂,竟然,終於。

6、尋病終:不久。

第二、討論明確:

1、這段話是文章的結尾,交代漁人出桃花源後的情況。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具體地寫漁人回來路上“處處志之”,“詣太守,説如此“,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或迷路或病終,未能找到這個桃花源呢?

明確:

⑴目的是給人真實的感覺,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厭其煩地寫,為了使人產生真實感。

⑵太守想尋找卻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也因病而未果,結局的巧妙安排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讀者 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個安居樂業的世外桃園。

⑶作者自己也明確這樣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結:

作者寫出了對現實 的強烈不滿,對理想社會的無比嚮往,反映了東晉人們希望擺脱苦難過上 豐衣足食的幸福社會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現實的侷限性,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記敍詳略得當的特點。

2、理解作者怎樣描繪出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教學過程〗

一、理解作者怎樣描繪這個虛幻的世界來寄託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美好的社會?

學生討論明確:

1、環境美好: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寧靜和平,人們社會富足,安居樂業,氣象昇平)

2、人美:

⑴熱情款待外人,民風淳樸,熱情待客,和睦友好

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交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會,厭惡戰爭,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和嚮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但是這樣的社會別説在東晉這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的社會中不能存在,就是現在也找不到這樣的世外桃源。咱們就從作者的寫法構思上考慮陶淵明怎樣描繪這個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終注意在虛構故事的同時結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實寫虛:

如:開頭點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身分和職業,結尾寫到劉子驥欲尋訪,而 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晉太元年間的名士,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這樣渲染真真假假的氣氛,似乎確有其人其事。

2、曲折迴環,層次分明,寫出似有似無的仙境。

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但沒有指出明確的年份、地點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寫桃花林的無確切地址,僅僅寫忘路之遠近,小山通桃源,更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復尋桃源時,標記消失,無跡可尋,虛無縹渺。劉子驥的尋而未果,似帶來一絲希望又破滅,成了千古之迷。這個情節可以概括為一喜一疑一驚一迷,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3、為什麼作者要虛構出這樣的一個虛幻帶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確:聯繫寫作背景。東晉統治者的奢侈、殘酷剝削,政治瀕臨崩潰,作者的抱負無法實現;當時實行的門閥制度,保護高門氏族貴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卻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淵明本身不願攀附權貴,與統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辭官,41歲歸耕田野,面對紛亂的世道他無力改變,只好創造一個理想的境界,寄託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體會本文敍述詳略安排的特色

找出詳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確:詳寫:漁人在桃花源裏的見聞,來介紹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寫:漁人進村前和出村後的情形。

原因:要寄託理想化的社會理想,只能通過多介紹桃花源裏的情形,因此要具體詳寫地描述。而其餘的只能是輔助地敍述事件,只需簡單介紹。

三、瞭解其他的寫作特色

語言簡潔生動。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等。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敍的寫作點。3.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範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5.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説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着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裏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裏"。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説。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裏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説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説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説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説了,大家聽了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叮囑他説:"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説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裏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一、説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的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新授單元,每個新授單元所選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漸進。一單元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感悟戰爭的意義;二單元感受博大而質樸的愛;三單元瞭解建築古蹟中藴藏的豐富文化內涵;四單元崇尚科學,講究實證和創新;五單元在膾炙人口的名篇中體會“感事抒懷、借景言情”;六單元體會山水景物中的無限情思。

《桃花源記》是第五單元21課。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體裁不盡相同,有敍事的,有夾敍夾議的,有説明事物特徵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有些文章還寄託了作者的情懷。本課也是陶淵明的代表作,初中階段會涉及到陶淵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級,而本課是接觸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本課的體裁是“記”,初中階段涉及到這種文體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級上冊有兩篇,八年級下冊還有四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掌握“記”這種文體特點,也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對課文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參照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的設置要使三維目標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要着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作為第四學段的八年級學生,應初步達到課程目標中二級目標的要求: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淺易文言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等等。

基於以上目標要求,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二)過程與方法: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敍事的表現手法。

2.準確看待作者在文中寄託的社會理想。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説學情

在教學中瞭解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七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識;接觸過記敍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閲讀和欣賞的方法。但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知識的儲備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鑑賞能力較弱;作品構思、選材、語言和表現手法的精妙借鑑吸收少。而本冊書五六單元的文言文無論是從長度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是對他們的一個新的挑戰,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和積累,他們將會向課標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説模式

我校正在開展“問題引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意在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過程中,我以這種模式為基準,自主設計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學模式:1.情境渲染。引領學生走入課堂。2. 剖析結構。自主理解文章內容,整體感知。3.語句賞析。走進文本,對美的資源進行感悟和再創造。4.拓展深化。補充資源,深化認識。5.檢查反饋。鞏固練習,夯實基礎。6.分層作業。激發個性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對象的學習需求。在六個環節中,要以問題進行串連,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自主學習,“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自然成誦的境界。

四、説設計

《桃花源記》是一篇精講課文。第一課時,我設置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結合註釋初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根據教材內容的目標和要求,結合學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學模式,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以下六個環節:導入新課、理清線索、賞析語言、探究主題、鞏固練習和佈置作業。下面我將逐一解説每一環節的設計內容和意圖。

(一)導入新課

由提問學生曾經學習過的陶淵明的詩歌導入,出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設計意圖:以學習過的詩歌導入,能夠促使學生儘快地調動思維,因為對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線索

給出固定句式,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線索,分別是漁人發現、探訪、離開桃花源,總結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

設計意圖:在上一節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再給出填空式問題,適當地降低了難度,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填出詞語,理清線索,保護學習的積極性。

(三)賞析語言

在我校“問題引領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我設計了本環節的核心問題,“桃花源美,美在 !”此環節分為三個層次來教學:一,讀出桃花源的美,學生能夠找到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中感受桃花源的美。二,説出桃花源的美,經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感和淺層的感受,此時引導學生説出這種美感,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在翻譯的基礎上融入適當的描寫的成分。三,寫出桃花源的美,在幾個學生已經説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後,起到了一定的示範的作用,再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把自己想到的美,寫下來,教師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給予配合,讓學生體驗由文字抒寫情感的快樂。

設計意圖:通過補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寫,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感悟桃花源的美麗、祥和和歡樂;指導學生掌握抓住重點語句來賞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課堂練筆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題

由學生模擬漁人和桃源人之間的對話,切入對主題的分析,提出問題,學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淵明寫作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此時鏈接相關知識背景,包括陶淵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在學生思考後,再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並引導學生説出本文的主題。最後出示教師寄語。昇華桃花源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學生活動和問題設置,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得出主題;鏈接相關背景知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陶淵明的思想,也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補全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的現實含義。桃花源已經不僅僅是美好生活的象徵,更是個人心靈的一方淨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園。

(五)鞏固練習

出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此項練習,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背誦的教學目標。

(六)分層作業

在本環節,作業分為兩個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中出現的成語,並藉助字典,寫出其含義。

選做部分:

一千多年過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請以“再訪桃源”為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寫一篇練筆。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數在三百字左右。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設置不同程度的作業,既鞏固所學知識,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五、説板書

板書的目的在於簡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設計的板書重在突出對文章線索、語言賞析和主題理解方面,更加直觀地再現了本課的要點。

六、説評價

課標中建議:語文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要尊重個體差異,有利於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根據此建議,在教學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益。在課堂練筆環節,主要是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在知識鏈接環節,主要是教師評價為主,給予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在合作探究環節,以師生共同探討為主,教師不要輕易予以反駁和否定學生的回答。

七、説開發

合理開發和積極利用課程資源是有效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保證。本節課我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進行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內資源的開發有:師生對文本的共同學習和開發;學生活動,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小組合作,滲透在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中。課外資源的開發包括:知識鏈接豐富了

教學內容和形式,網絡教學的運用拓寬了教學的渠道,圖片資源更加直觀地呈現出本課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八、説反思

《桃花源記》 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但作為八年級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我還是把識記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識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並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彙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覆朗讀法

⑵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為我們開啟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麼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

二、 採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祕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採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採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後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麼呢?請説説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麼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裏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説説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裏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餘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裏人聽説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麼?

武陵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託?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託,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於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藴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着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盪盪,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着問:“秦朝之後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説:“秦之後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後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後是魏,魏之後方為晉。”

桃源人感歎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説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後,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裏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裏,中年以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現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繫,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髮垂髫:釋義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後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後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具有永恆的魅力。儘管唐代韓愈説“桃源之説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總是懷着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温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祕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儘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着“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説,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徵。

六、 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並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着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裏,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讀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願望。

教學中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採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但大賽組委文件通知説參與課堂學習的是九年級的學生,這篇文章已經學過,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高,鑑於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2、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價值。

3、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詞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説:經典作品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説“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篇這樣的經典之作。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讀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裏行間裏發現新的風景。

1、視聽朗誦

2、齊聲誦讀。

(屏顯)朗讀要求: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

3、解題:

(1)再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A、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

(屏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 桃夭》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美麗、美好的象徵。

B、解説“源”《説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義:從巖隙湧出的山泉,為河川之始。

總結對“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進桃源,探尋桃源美景(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領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寫桃花林用了哪些詞語?各描寫了什麼?

夾岸數百步(溪) 中無雜樹(樹) 芳草鮮美 (草) 落英繽紛(花)

(屏顯)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二)體會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嚮往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這裏寫的也是環境美,與寫桃花林的一段相比,這裏的美突出的是什麼?

(寧靜、富足、美好)

3、這裏除了環境美,還讓我們感到什麼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點賞析其中的副詞。

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各種美,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具有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麼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讓人嚮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了,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

三、走進桃源,感悟桃源價值

天涯何處無桃花?唯有此處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聖地,近代梁啟超把桃花源看作“東方世界的‘烏托邦’”。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可是這個桃花源到底有沒有呢?

生討論,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後人説。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後留下6個字:後遂無問津者。該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結:這是陶淵明説的最悲哀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理想,不管實現起來如何艱難,但只要還有人在努力追尋,就存在實現的希望。但如果連做這種嘗試的人都沒有了,那麼人類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歎惋中,陶淵明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裏。

(屏顯):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歸居田園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屏顯)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

——葉嘉瑩

(屏顯):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陶淵明的貢獻是於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樑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但他筆下的桃源社會卻具有永恆的文化魅力。後世的人們雖然沒有了陶淵明當時的痛苦、迷惘與無奈,但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壓力並未消減,甚至還與日俱增、與時俱進。生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面對着紛紛擾擾的塵世,我們依然有着不滿、痛苦與無奈。我們需要一個駐足休憩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契合了人性中對自由和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它帶給我們永遠的美麗與感動。

——李迎春教授評價《桃花源記》

教師寄語:(屏顯)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腳下,去培養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蔣勛《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作業:推薦閲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税。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四、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敍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與農民來往與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是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與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着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着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豔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捨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悦,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焉:於之,從這裏。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歎惋:感歎,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説。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卧…·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説,更不必説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説如此

今義:這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五、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歎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歎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與平的生活而歎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説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與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