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小石潭記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集錦5篇

欄目: 小石潭記 / 發佈於: / 人氣:6.16K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範文集錦5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課文説明

一、整體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説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二、問題研究

1.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練習説明

一、背誦全文。説説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設計此題,首先是為了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其次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悽悲涼。

二、仔細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種景緻。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中描寫潭中游魚的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寫的妙處。複述不等於翻譯,不必搞字字落實。品味和複述,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可以引導學生在準確理解這一段文字的基礎上,説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個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道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摘錄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建議

一、本課教學可用兩課時。

二、本課教學,可引導學生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條件,可充分利用朗讀教學錄音磁帶進行範讀,還可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

三、本課詞語、生字可通過預習解決,有些常用詞可作練習。特殊語法現象如“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悽神寒骨”(使動)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寫景物特徵異常鮮明,除正面描繪外還多處照應,教師應予注意。如為突出“石”潭的特徵,作者正面進行了描寫:“全石以為底……為、為巖。”還通過“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後加以照應。小石潭的環境幽靜、優美顯示出自然的原始風貌,作者也在多處照應以突出這一特徵。講清這一問題對指導寫作有一定意義。

五、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運用不同形式引導同學把握課文內容。下面提綱可供參考: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六、文章先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對此,我們應講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七、板書示例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麼也沒有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遊走,往來很快,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裏。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淒涼,寒氣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來的有姓崔的兩個少年,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二、《小石潭記》賞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説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悦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悦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選自《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記》鑑賞(範培鬆)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鑑意義。

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説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接着,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裏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悽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竦然。

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淨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目標與要求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瞭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遊記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並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後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麼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鑑的。 ①重點與難點

1.全文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鬱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2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有以下特點:簡潔而又豐富,細緻而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悦耳動聽,字裏行間還藴含着作者豐富的情感。 因此,從語言上看,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

3.如何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因為被貶謫,作者的心請常常是憂傷悲涼,欲求解脱卻又無法解脱。 這種情感,從文中的“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現的又不完全是鬱鬱寡歡的心情,在抑鬱憂愁的基調中,仍可見一些樂意,這從魚兒“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中隱約可知。 O問題與方法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從小山丘向西邊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聽見水的聲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一樣,心中高興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樣的一片水,於是砍倒竹子,闢開一條道,這樣就發現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説説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遊記的有關知識。

2、理解本課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特點。

3、體會作者用詞精煉,描寫生動、具體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難點、重點分析]

1、這篇遊記是作者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通過對小石潭的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鋭、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唐順宗時,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執政,他們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當時柳宗元33歲,任禮部員外郎,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革新運動。但是在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下,順宗退位。憲宗即位後,對革新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繼遭到殘殺和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這時,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後的地區,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鬱。《小石潭記》正是通過精細、生動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自己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

2、《小石潭記》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小石潭記》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處,首先在於它的結構。

全文共分五段,其內容如下:

第一段:敍寫尋潭的過程,概寫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寫潭水與游魚。

第三段:寫潭溪與岸勢。

第四段:寫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記同遊者。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後的兩條貫串動作線在流動,一條是遊蹤,一條是視線。

寫尋潭,以遊蹤為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着如佩環碰撞那樣清脆悦耳的聲音,這不禁引起作者的極大興趣。於是,砍掉一些竹子,開出一條道路,穿過一大片竹林,一個美妙的天地便展現在眼下:潭。

寫觀潭,以視線為序。尋到“心樂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開那猶如攝影機一般的眼睛,貪婪地攝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點: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為坻、為嶼、為堪、為巖”的底石,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攏回來,投到那連游魚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從何而來呢?視線不由地又一次轉移,拉到很遠,很遠,去尋那源泉。於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勢,四面“環合”的竹樹……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歎“不可知其源”;“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試以第二段描寫潭中的游魚為例。在這裏,作者不是單純地寫游魚,而是既寫魚,又寫水,最後還落筆於“其境過清”的意境。

你看,魚兒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依憑一樣:陽光照射下來,深深透進水底,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三言兩語,在寫魚中,就寫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麗,不是風和,不是水清,游魚能“影布石上”,能給人“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感覺嗎?

我們再來看看寫魚。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又飛快地竄向遠處,來來去去,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嬉戲一樣。這裏有靜景,也有動景,不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魚的姿態,而且以動襯靜,惟妙惟肖地創造了“寂寥無人”的境界。魚兒能這樣往來自若,豈不正説明魚兒從未受過人的驚擾,此地的環境之清嗎?而段末一句“似與遊者相樂”則用擬人的手法,把人與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詩情。

在這裏,無論是以魚寫水,還是以魚寫靜,用的都是側面烘托的寫法。這種寫法用得好,往往能夠收到正面描寫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點無疑是寫景,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難以排遣的憂鬱。篇末所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際的自然流露,悽心與“清”景融為一體,情景相生,確屬難能可貴。

[教學過程設計]

一、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簡介。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當時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嶷山聳峙在它的南面,衡山餘脈盤繞在它的北面,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綿亙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瀟水橫穿州境並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縱橫,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到這以後,經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開闊了他的胸懷,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際遇而帶來的愁緒得到了寬解;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寫下了包括《小石潭記》在內的,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山水遊記,為中國文學史正式奠定了遊記文學的基礎。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語言清麗,手法巧妙,善於抓住不同山水的特點刻意描摹,個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寫中,往往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着強烈的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無窮。《小石潭記》是歷代傳誦的優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參差(cēncī)嶼(yǔ)嵁(kān)綴(zhuì)佁(yí)翕(xǐ)愴(chuàng)邃(suì)龔(gōng)

2、正形:

洌(三點水)愴(右旁非“侖”)坻(右旁非“氏”)蔓(非)

三、疏通文意,點撥難句。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西”,方位詞作狀語,譯時要補出省略了的介詞“向”,講作向西。“步”,古時是量地單位,一步合當時六尺。《史記·秦始皇本紀》:“輿六尺,六尺為步。”要注意的是,古時舉足兩次為一步,今天舉足一次為一步。也就是説,古時的一步,等於今天的兩步;今天的一步,等於古時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裏的“跬”就是古時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賓語。“篁”,讀huáng,《説文》:“竹田也”,叢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鳴佩環”有兩種分析法,一種是作補語,摹擬水聲;一種是作分句,主語“聲”承前省略。“佩”同“佩”;“佩環”,古人系在腰帶上的玉製裝飾品,行則有聲。“鳴”是使動用法,意思是發出響聲。“樂”,古讀yào,動詞,喜愛。“之”指代這個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後才見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心裏很喜歡這個地方。2、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全石以為底”,就是“以全石為底”,意思是拿整塊石頭作為底。“以”和它所介的詞語組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一般是作狀語和補語。“以”所介的詞語,為了強調它,有時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語“夜以繼日”、“一言以蔽之”中還保留着這種句法。“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捲起石底,也就是石底捲起。漢語中有一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方向很難説是從主語到賓語,例如“他流淚了”,是淚自己流下來,還是被人流下,就説不清。這類動詞,詞義不變,主語和賓語可以互調,而動詞並不轉為被動。“卷石底”,既是“捲起石底”,也是“石底捲起”,意思一樣。“以”相當於“而”,可以不譯出,連接兩個動詞。

“為”是一個意義很廣泛的動詞,有“做”、“當做”、“成為”、“是”等意義,隨上下文而定。“為坻”,成為坻。“坻”讀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嶼”,小島。“堪”,讀kān,指,山嵁崿形。“巖”,指峭壁。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這是個並列關係的複句。“可”本是能願動詞,用在數詞前面,詞義由可能引申為約計,屬副詞;“可百許頭”,大約一百來頭。“許”用在數字後面,也是表示約計的,相當於現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許頭”,百把頭的光景。“可……許”複用,約計的意思更明顯。

“空”是名詞,作“遊”的狀語,意思是在空中。“空遊”就是無所依,“空遊無所依”是聯合結構的複雜謂語,前後互相補充。猶如“裹足不前”,把腳裹住,就是停止不前。“所依”是所字結構,在句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名詞,實際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無所依”,沒有可以依託的東西。“若”用在動詞前是副詞,好像、彷彿的意思。“皆若空遊無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沒有什麼依託的東西,意思是,好像並不在水中,並沒有水似的。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見底。“空”只是“遊”的狀語,“若”作狀語,修飾“空遊無所依”,“皆”作狀語,修飾“空遊無所依”。

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魚大約一百來頭,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依託的東西。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趨向,“潭”是“西南”的定語,“而”連接前後兩部分,而前一部分實際上省略了一個介詞“向”。“斗折蛇行”的“鬥”和“蛇”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鬥折”和“蛇鬥”,結構並列,意思相同。名詞作狀語,既保有名詞本身的意義,還要從它作狀語的用法上,加上有關的詞來理解,如這裏的“鬥”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像”。

“明滅可見”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其”字。站在高處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看得見的為“明”,看不見的為“滅”;因為泉水彎彎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滅,明而又滅,滅而又明,其明滅隱顯皆可見。

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見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四、難點重點討論。

討論問題見前文“難點、重點分析”部分。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憂與樂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小石潭記》作者(),字()()河東人,著名文學家,

之一。我們學過他的文章《》

2、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點的字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2)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3)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4)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二)、導入

新課,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是因為變法失敗而被貶到永州的,他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今天通過我們學習的《小石潭記》便可知道。

(三)1分鐘、明確學習目標:幻燈顯示,內容見前面。

(四)精講點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2、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1)、作者是如何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各有什麼特點?

3、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説説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明確: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折射出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悄愴是作者悲涼悽苦的反映。

(2)課文的按遊覽的順序來寫,試説説本文的思路。

明確: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氣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畫。請你説説本文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明確: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圍繞着石的特點來寫潭的。先用水聲、水色從側面烘托:水聲清脆;水色清洌,正由於它是個石潭。接着從正面落墨,寫出石潭中石頭的種種形狀和姿態。又如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是分別從游魚,陽光、影子等各個角度去點染的。整段文字沒有一個水字,但沒有一處不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的是魚,見的是水。先寫魚的空遊兩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課堂小結: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的氣氛,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六)強化訓練:觀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感受。

(七)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810題選做,15題必做。

四、板書設計:

發現小石潭

小石潭記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發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潭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