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小石潭記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欄目: 小石潭記 / 發佈於: / 人氣:2.13W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為坻(dǐ)

B、為嶼(yǔ)為嵁(kān)佁然(yí)

C、俶爾(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愴(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⑴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⑵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⑶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⑴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

記錄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知識能力:

1.熟讀課文,理解課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憤抑鬱的心情。

教學重點:

掌握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中國文人有一句話説: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鳥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鬱悶時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出示柳宗元簡介,並指名學生讀。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學習重要字詞的含義。

2.聽錄音朗讀,感受作者描寫的情境。

3.學生模仿朗讀,注意語調的變化。

四.知與不知試試看.

1.解釋下列括號內字詞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來(翕乎) 犬牙(差互) (悽)神(寒)骨

2.説説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全石以為底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為坻為嶼

以其境過清 為堪為巖

五.臨潭觀景悦心情.

1.小組合作探究.

⑴課文中哪些句子寫石,哪些句子寫水清,找出相關句子,並説明理由。

⑵.文章一開頭,作者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觀魚時與遊者樂,可是坐潭後,竟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悽”,矛盾嗎?為什麼?

⑶、一切景語皆情語,小石潭的景與情如何統一的?

2、學生交流,解決問題。

3、教師小結。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選擇你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比賽。

2.作業:任選一處景緻把它寫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自讀要求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解説:第1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這是根據這篇遊記寫景狀物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

自讀程序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通讀課文。

①初讀:學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②範讀: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③熟讀:學生參考註釋,誦讀課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小石潭記》教案設計5。

2、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憂與樂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小石潭記》作者( ),字( )( )河東人,著名文學家,“ ”之一。我們學過他的文章《 》

2、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點的字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2)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3)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4)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二)、導入新課,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是因為變法失敗而被貶到永州的,他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今天通過我們學習的《小石潭記》便可知道。

(三)1分鐘、明確學習目標:幻燈顯示,內容見前面。

(四)精講點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2、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1)、作者是如何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各有什麼特點?

3、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説説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明確: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折射出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教案設計5》。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悄愴”是作者悲涼悽苦的反映。

(2)課文的按遊覽的順序來寫,試説説本文的思路。

明確: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氣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畫。請你説説本文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明確: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圍繞着石的特點來寫潭的。先用水聲、水色從側面烘托:水聲清脆;水色清洌,正由於它是個石潭。接着從正面落墨,寫出石潭中石頭的種種形狀和姿態。又如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是分別從游魚,陽光、影子等各個角度去點染的。整段文字沒有一個水字,但沒有一處不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的是魚,見的是水。先寫魚的空遊兩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課堂小結: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的氣氛,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六)強化訓練:觀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感受。

(七)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8——10題選做,1—5題必做。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落實字詞。

2、領略小石潭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板塊]

走進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寫作訓練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浯:同學們,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總是寄託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讓我們——起來學習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一起米領略小石潭的景,體會柳宗元的情。(展示課題)

教學板塊之一:走進小石潭

走進小石潭之一:我來讀一讀,想一想

1、同學們,你們對柳宗元有哪些瞭解?(多媒體展示文字:a、有關作 者b、背景知識)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簡況及被貶的遭遇,瞭解寫作背景)

2、請聽課文配樂朗誦,注意對照課文聽準字音。(多媒體展示文字:誦讀課文)

3、齊聲朗讀課文。

4、請對照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劃出不明白的字詞,分組討論交流。

5、你認為學習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以課文為例來説明。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不。(多媒體展示:我的筆記本——文言基礎知識積累)

(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學會歸因整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文基礎知識)

走進小石潭之二:我來畫一畫

1、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小石潭,這小石潭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畫中的小石潭。(多媒體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的畫一幅幅投放出來)請作畫者談談自己的創作思路,再請同學們用1+1+的方式來評畫。(一條優點、一條缺點、一條建議)

3、欣賞了同學畫中的小石潭,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再次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課時

走進小石潭之三:我來寫一寫

1、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小石潭,你會用哪一個字?

2、請你以“小石潭真_____!”為題,用描述性的語言寫出你對小石潭的印象,字數在100字左右(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寫一寫:小石潭真_____!)

點評習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剛才,同學通過畫小石潭,寫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靜、綠、美……,假如你現在就坐在小石潭邊,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説一説——感受小石潭……)

教學板塊之二:走過柳宗元

5、在幽靜的小石潭邊,我們都會感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麼感受?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

6、下面,請欣賞一段音樂,聽完後請説一説:在音樂聲中,你聽到了什麼?你認為這段音樂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多媒體展示文字:音樂賞析——與柳宗元共鳴)

7、在音樂聲中,我們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悽悲涼。這時,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邊,作為他的朋友,你會怎樣勸慰他呢?(多媒體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對你説……)

8、請同學們再閲讀課文,選出你最欣賞一段,體會它情景結合的特點。大聲朗讀,讀出你的這,讀出你的理解。

教學板塊之三:寫作訓練

1、柳宗元的冊水遊記是遊記散文中的傑作,而《小石潭記》更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如果讓你寫一篇遊記,你認為可以從《小石潭記》中學到哪一招呢?(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學一招——《小石潭記》讓我學到了……)

2、請同學們將自己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去。(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練一練——你曾經遊歷過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觸動過你的心絃?請運用自己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寫景短文,要寫出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小石潭記》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身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和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同學理清思路,掌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接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實際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同學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為坻(dǐ)

B、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í)

C、俶爾(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愴(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安排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 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⑴ 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⑵ 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籠統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示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⑶ 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身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⑴ 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良莠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良莠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解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溢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身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示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遺蹟,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需有明確的認識。

四、安排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良莠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記錄同遊者……

【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佈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身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於時。他寫的《天説》《地對》《非國語》以和被貶後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説以猛烈抨擊,且創建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聖人”發明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議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並稱“韓柳”,被後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説理透徹。《捕蛇者説》揭露社會矛盾,尖鋭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彙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