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八篇

欄目: 小石潭記 / 發佈於: / 人氣:2.0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教案範文八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自讀要求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解説:第1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這是根據這篇遊記寫景狀物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

自讀程序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通讀課文。

①初讀:學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後藉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②範讀:教師範讀或播放《小石潭記》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註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③熟讀:學生參考註釋,誦讀課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説説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小石潭記》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説》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説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着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悦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着快樂。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悦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一段,“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

《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裏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遊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着實令人歎服。

一、潔淨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着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麼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於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乾淨!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鬱鬱葱葱的樹木藤蔓在微風裏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豔豔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遊人在逗着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餘,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説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説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然後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裏我們瞭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為魚“若空遊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遊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遊,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②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似與遊者相樂。()④天涯若比鄰。()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鬱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脱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9)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10)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説説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12)“皆若空遊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13)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重點、難點、疑點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三、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悦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瞭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後,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説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裏。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事物細緻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疏通文意,落實字詞。

2、領略小石潭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板塊]

走進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寫作訓練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浯:同學們,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總是寄託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讓我們——起來學習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一起米領略小石潭的景,體會柳宗元的情。(展示課題)

教學板塊之一:走進小石潭

走進小石潭之一:我來讀一讀,想一想

1、同學們,你們對柳宗元有哪些瞭解?(多媒體展示文字:a、有關作 者b、背景知識)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簡況及被貶的遭遇,瞭解寫作背景)

2、請聽課文配樂朗誦,注意對照課文聽準字音。(多媒體展示文字:誦讀課文)

3、齊聲朗讀課文。

4、請對照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劃出不明白的字詞,分組討論交流。

5、你認為學習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以課文為例來説明。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不。(多媒體展示:我的筆記本——文言基礎知識積累)

(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學會歸因整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文基礎知識)

走進小石潭之二:我來畫一畫

1、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小石潭,這小石潭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同學們畫中的小石潭。(多媒體展示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2、(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的畫一幅幅投放出來)請作畫者談談自己的創作思路,再請同學們用1+1+的方式來評畫。(一條優點、一條缺點、一條建議)

3、欣賞了同學畫中的小石潭,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再次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第二課時

走進小石潭之三:我來寫一寫

1、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小石潭,你會用哪一個字?

2、請你以“小石潭真_____!”為題,用描述性的語言寫出你對小石潭的印象,字數在100字左右(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寫一寫:小石潭真_____!)

點評習作“小石潭真_______!”

4、剛才,同學通過畫小石潭,寫小石潭,充分季小石潭的清、靜、綠、美……,假如你現在就坐在小石潭邊,你會有什麼感受呢?(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説一説——感受小石潭……)

教學板塊之二:走過柳宗元

5、在幽靜的小石潭邊,我們都會感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麼感受?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

6、下面,請欣賞一段音樂,聽完後請説一説:在音樂聲中,你聽到了什麼?你認為這段音樂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多媒體展示文字:音樂賞析——與柳宗元共鳴)

7、在音樂聲中,我們感受到小石潭的幽深冷寂,感受到柳宗元的孤悽悲涼。這時,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邊,作為他的朋友,你會怎樣勸慰他呢?(多媒體展示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對你説……)

8、請同學們再閲讀課文,選出你最欣賞一段,體會它情景結合的特點。大聲朗讀,讀出你的這,讀出你的理解。

教學板塊之三:寫作訓練

1、柳宗元的冊水遊記是遊記散文中的傑作,而《小石潭記》更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如果讓你寫一篇遊記,你認為可以從《小石潭記》中學到哪一招呢?(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學一招——《小石潭記》讓我學到了……)

2、請同學們將自己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去。(多媒體展示文字:我來練一練——你曾經遊歷過哪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觸動過你的心絃?請運用自己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寫景短文,要寫出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學習目標:通過朗讀、品析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抄寫、翻譯課文,參照譯文校對答案,老師簡單加以點撥。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柳宗元是孤獨的、悽苦的,因為他被貶官了,被貶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寫《小石潭記》和《江雪》是在同一個地方,時間接近。所以,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板書:景 情)

2、從複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説”“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後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3、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後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誦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爾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讀,讀得流暢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準確,朗讀流利。

三讀,讀出節奏

1.在音節的勻稱配合中讀出節奏。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長短交替中讀出節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四讀,讀懂文句

1、説説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1)全石以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過清( )

(2)全石以為底( )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2、説説下列字詞的含義

(1)心樂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勢犬牙差互( )

(4) 悽神寒骨( )

3 、補充省略的內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讀,概括文意

老師讀課文,讀一段請一個同學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理解

圍繞着題目的“小石潭”三個字進行品讀

“小石潭記”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記”表示文體,以前學過,這裏不重複,剩下的“小”、“石”、“潭”三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

1、以“石”字為例,作品讀指導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了“石”的句子。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句直接點到了石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頭上面。這是屬於間接寫到石頭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文章的字句,發揮聯想能力。而且,“悽神寒骨”不但寫到了石頭,寫出了環境的悽清,還寫出了作者的淒涼失意、憂愁苦悶之情。這是由景領悟出情。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也寫到了石頭。翠綠的藤蔓,飄拂在潭邊的石頭之上,構成了一幅多麼美妙的圖景。這是對文章的一種審美思考。

我們的品讀就可以這樣找句子,這樣品味。

2、話題品析活動

學生按照剛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兩個話題中選一個對課文進行品讀。

話題一:説説石潭的 “小”

話題二:説説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和潭邊的景物談)

課文整體感知,

3、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後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四、小結

“以柳之流連景光,模寫山水,曲致微妙,心與物化,亦韓所無有也!”——《讀柳之厚山水諸記》

《小石潭記》所寫的景色是曲折變化、細緻入微的,在這景色之中,又飽含着作者內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評價説它是“心與物化”。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板書設計: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憂愁苦悶

悽 清 淒涼寂寞

附: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讓我對中小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又了一些新的認識。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實質應該是要讓學生更順利地、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八年級,學生已經習慣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從銜接的角度講,更多的則是如何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級邁進,以最終符合中學學習的要求。具體反映在教學中,則應該是引領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實實在在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因此,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確把握教材

這是一節課效果的根本保證。我認為,只有在正確把握、處理教材的情況下,才談得上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這節課,我抓住課文的'景和情的關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是成功的保證。

二、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時常看到一些步驟繁多、流程複雜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我佩服設計者的心思細密,另一方面,我也會懷疑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行性。一節課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讓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其教學設計必須是重點突出、思路簡潔、層次分明的。這次的《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兩個板塊:誦讀感知、品讀理解,每一個板塊都層次分明。尤其是後一個板塊,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也有利於活動的深入開展。像這次的話題品析活動,就生成了一些內容:

師:下面我們進行話題品析活動。請同學們在以下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來品讀課文,兩個話題分別是:一、説説石潭的 “小”;二、説説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或潭邊的景物來談。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説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塊石頭做底,那石頭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説小石潭的“小”的。從第四段“坐潭上”可見石頭超出了水面,水面應該是很淺的,估計石潭也大不到哪裏去。

生3:我也説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是寫溪水的,這溪水是石潭的源頭,這溪水是很小的,可見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應該也是很小的。

師:“明滅可見”也有可能是青樹翠蔓的遮擋造成的,當然,你從這裏猜測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説的是潭的小。第二段開頭説“潭中魚可百許頭”,後面又寫到這魚“爾遠逝,往來翕乎”,可見魚很小,又只有百許頭,潭大不到哪裏去。

生5:第四段説“四面竹樹環合”也説明潭不大。

學生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較之於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更進了一層,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恰當地指導

老師的正確指導是把教學引向深入的保證,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老師應該在學生無疑處引導學生生疑、在學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學生不明白處講解。本課教學的成功,與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1、朗讀指導當講在關鍵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們都很重視學生課堂的朗讀。然而,八年級的朗讀,與小學、與七年級的朗讀應該有什麼不同呢?顯然,應該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本課的朗讀教學,我就比較注重讓學生透過朗讀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語言形式、感受語言的優美之處。請看教學實錄:

師:我覺得,朗讀《小石潭記》要讀出文章的節奏。讀出節奏,其實就是要讀出文章的變化。變化從哪裏來?要依據課文的特點。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

首先,本文有一種整齊之美,整齊之中寓有變化。像“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三個四字詞語組合在一起,有一種整齊之美。朗讀時首先要注意其內部節奏。“青樹翠蔓”是一個並列短語,停頓為“青樹/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個短語讀起來節奏一樣的話就不好聽了,“參差披拂”這個短語朗讀時中間可以適當拖長,可以這樣讀……(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其次,本文還有一種變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長有短。如“近岸”,短,讀起來簡潔有力,琅琅上口,後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長,讀起來顯得舒緩,有抑揚之美,朗讀時要注意。(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這樣的指導,既讓學生知道了課文形式的特點,明白了朗讀的要點所在,又有老師的示範,所以,這個環節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指導當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學生的思考應更加深入,這既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級過渡的要求。為此,對學生的發言,老師應該迅速地進行判別,並且給予指導。請看教學實錄:

師:文中哪些句子是寫了“石”的?

生:“全石以為底”。

師:還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師:還有呢?

生:“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師:還有呢?

(生愕然,有的學生露出了驚訝的笑容。學生們低頭思考。)

生:“坐潭上”,因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謂“坐潭上”應該是坐在潭邊的石頭上。

師:他找的這個句子和剛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剛才同學們找的都是直接寫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這個則是間接地寫到“石”的句子。找這樣的句子難度更大,需要我們細細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義並且展開聯想。

幾個“還有呢”,讓學生出乎意料,引發了他們的深思並使之最終有所發現。接着,點明學生前後回答的不同,教給他們思考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真正的收穫,後面的課堂活動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礎。

四、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要有保證

這節課生成了一些東西,但也有着明顯的不足。在品讀理解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話題,但是學生的回答都是圍繞着話題一的,而且都沒有能夠講到景物描寫背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什麼呢?我想還是課堂活動時間不夠造成的。設計時我只給這個環節留下了12分鐘。事實證明,這還遠遠不夠。沒有足夠的時間就不能讓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在另一個班再教《小石潭記》的時候,我對教學環節作了調整,給學生更充足的品讀時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當時部分學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説:“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這是説小石潭環境的幽寂,同時,從第五段看,同遊者有三個人,隸而從者有兩人,總共有六人遊小石潭,但作者卻説“無人”,我想,並不是説真的沒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環境的影響,是心裏面十分憂愁苦悶、淒涼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傳遞的感覺可以推想出,他所見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記”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貶官後的寂寥、淒涼的心情了。

生3:我反對你的説法,其實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覺。

生2:但是我覺得大的景通常是抒發大的感受,像國破家亡的悲涼,以死報國等偉大的情懷啊之類的,例如《過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適宜於抒發小一點的感受,這是一般的情況。所以我覺得小石潭應該是比較小的。

雖然回答還顯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來的一節課更進了一步。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討論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通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並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 一 課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二、教師範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説説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説説自己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

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鬱之情?

明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於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屏幕出示)

4、學生嘗試着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附板書設計 :

景色美 樂在其中

偏 貶

遠 謫

幽靜冷清 觸景生情 抑鬱憂傷

景 情景交融 情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讀一讀 1、導語:

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

2、明確學習目標,徵求學生意見。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

明確任務,回答。

學生髮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自我評價朗讀。 二、想一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

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發言反饋。

讀文作畫。

交流、評價。 三、比一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

3、組織檢測。

背誦、準備比賽。

參與比賽。

完成檢測。 四、課後學習 探究本文寫作手法,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