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思鄉詩

《石州慢·寒水依痕》鑑賞

欄目: 思鄉詩 / 發佈於: / 人氣:6.2K

《石州慢·寒水依痕》是宋代詞人張元乾的詞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寫遊子思家的傷春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石州慢·寒水依痕》鑑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石州慢·寒水依痕》鑑賞

石州慢·寒水依痕

朝代:宋代

作者:張元幹

原文:

寒水依痕,春意漸回,沙際煙闊。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數枝爭發。天涯舊恨,試看幾許消魂,長亭門外山重疊。不盡眼中青,是愁來時節。

情切。畫樓深閉,想見東風,暗銷肌雪。辜負枕前雲雨,尊前花月。心期切處,更有多少淒涼,殷勤留與歸時説。到得卻相逢,恰經年離別。

譯文

寒水緩緩消退,岸邊留下一線沙痕。春意漸漸回臨,空闊的沙洲煙靄紛紛。晴日朗照,溪邊的新梅香氣氤氲。數枝梅花爭相吐蕊,裝點新春。我獨在天涯滿腔怨恨,試想我現在是何等的悲愴傷神?長亭門外,羣山重疊,望不斷的遠山遙岑,正是令人憂愁的節令時分。遙想深閨中的你,一定也是思緒紛紜。畫樓的層門緊閉,春風暗暗使你的容顏瘦損。我真是對不起你啊,讓你獨守空閨冷衾。辜負了多少尊前花月的美景,浪費了大好青春。你可知道,我也是歸心似箭,恨不得一步跨進閨門。更有多少酸甜苦辣,留着回去向你訴説詳盡。可等到我們再度相逢,恐怕又要過一年光陰。

註釋

①肌雪:指人的皮膚潔白如雪。

②“寒水”句:杜甫《冬深》詩“花葉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露隨類影,寒水各依痕。”此處化用其決心書。

③“春意”二句:杜甫《閬水歌》:“更復春從沙際歸。”

④孤負:同辜負。枕前雲雨:此處指夫婦歡合。即宋玉《高唐賦序》中的“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借指男女相愛。

賞析一

此詞是作者晚年離鄉思歸之作。在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景象中,作者觸景生情,在詞中表達了自己內心深沉的思鄉之念。

“寒水依痕”之句,點出了初春的時節,但這是運用杜甫的成句。杜甫《冬深》:“花葉惟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隨類影,寒水各依痕”。後二句採用杜甫《閬水歌》“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詩意。這裏融詩景於詞境,別有一番氣象,而一“漸”字,更為初春即將解凍的溪水增添一股新的活力。詞人從迷茫開闊的景象中,感受到蓬勃生機和温暖的春意。“溪梅”二句用特寫手法刻畫報春的信息——梅花的開放。和煦的陽光照耀着一切,溪邊梅樹疏落的枝條上綻露出朵朵花苞,散發出誘人的清香,使人感到無限美好。這是冬去春來的美好象徵,也是展望一年的最好季節,然而這並不能引起詞人心靈的歡悦,相反卻萌生出離愁與苦恨。

“天涯”以下數句,由寫景轉入抒情。“舊恨”二字,揭示出詞人鬱積在心中的無限的離愁別恨。“消魂”是用江淹《別賦》的詩句:“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這裏用設問的句式領起下文。“長亭”以下三句,進一層敍寫消魂的景色。在那長亭門外,詞人舉目望去,映入眼簾的只是望不盡頭的重重疊疊的青山。連綿起伏的山巒,猶如心中無窮的愁緒,正是“吳山點點愁”,春日的景象,成了犯愁的時節。

下片換頭“情切”二字,承上轉下。詞人宕開筆力,由景物描寫轉而回憶昔日夫婦之情。而此時雖然離別遠行,但綿綿情思卻是割會不斷的。“畫樓”以下三句,虛景實寫,設想閨人獨居深樓,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歸,漸漸地形體消瘦下去。緊接着“枕前雲雨”,借用典故暗射夫婦情意。宋玉《高唐賦》序中説,楚王夢中與神女相會高唐,神女自謂:“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指男女歡合。這與下句“尊前花月”,都是寫夫婦間共同的甜蜜生活。

但因為離別在外,枕邊之歡,尊前之樂,都可想而不可及。詞人內心所殷切盼望的,是回來與親人相見,訴説在外邊思家時心底的無限淒涼孤獨的情味。 “心期切處”三句所寫,是自己的離愁,與上“畫樓”三句寫家裏人的別恨形成對照。彼此愁思的產生,同是由於“孤負”兩句所説的事實而引起。這樣寫雖是分寫雙方,實際上卻渾然一體,詞筆前後迴環呼應,十分來嚴謹細緻。歇拍“到得再相逢,恰經年離別”緊承上句“歸時”。言到等歸來重見,已是“離別經年”了。言下對於此別,抱憾甚深,重逢之喜,猶似不能互相牴觸。寫別恨如此強調,宋詞中亦少見,並非無故。

這首詞作由景入情,脈絡分明,從表象上看,似乎僅僅抒寫夫婦間離愁別恨,但詞中運用比興寄託,確實寓寄着更深一層的思想感情。《蓼園詞選》中説:“仲宗於紹興中,坐送克銓及李綱詞除名。起三句是望天意之回。‘寒枝競發’,是望謫者複用也。‘天涯舊恨’至‘時節’是目斷中原又恐不明也。‘想見東風消肌雪’,是遠念同心者應亦瘦損也。 ‘負枕前雲雨’,是借夫婦以喻朋友也。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託于思家,意亦苦矣。”自常州詞派強調藉詞有所寄託以來,後世評詞者往往求其有無寄託。從張元幹後期遭受壓抑不平的情況來看,在南宋朝廷屈辱求和。權奸當道而主戰有罪的險惡的社會環境裏,他的內心有着難以明言的苦衷,故詞中“借物言志”,寄意夫妻之情,黃蓼園所云並非純為主觀臆斷,但如此分解,恐怕就難免有穿鑿附會之嫌了。

賞析二

本詞別本題為“感舊”。詞人寫晚年離鄉思歸之情,在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景象中,寄寓了詞人對妻子、對家鄉的深深的思念,也體現張元斡詞在激昂悲壯之外的細膩深情的另一面。張元斡本是南宋抗戰名臣李綱的行營屬官,因不願與奸臣秦檜同朝,遂辭職南歸。詞的開頭點明時令季節。“溪梅”二句用特寫的的手法刻畫報春的使者。下片“畫樓”以下三句,虛景實寫,設想佳人獨居深院,因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歸,形體漸漸消瘦下去。“心期”三句抒寫埋藏詞人心底的渴望,即迴歸故鄉,與親人訴説淒涼。因其有些經歷,故黃蓼園認為本詞是“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託于思家,意亦苦矣。”似有牽強附會之嫌。細品全詞,還是抒客子思親之情懷。開篇五句化用杜甫詩意卻了無痕跡,寫初春之景極為熨貼生動。“天涯舊恨”為上片之眼,也是全詞感情的出發點。長亭望遠更顯思歸之切。下片開頭“情切”二字精彩,綰合雙方,既説自己情切,也引出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從“孤負枕前雲雨”句看,所思者就是妻子。再從末尾兩句看,似乎作者離家時間在一年左右。詞風婉麗而不悽苦,可能是南渡前的作品。歇拍以情收結,極言不堪離別之苦,感情跌宕,含意深沉。這首詞構思精妙,超越閨怨,有着對人生的悲歎,內涵深廣。

作者介紹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介紹

張元幹(1091—1170?)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為太學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陳留縣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入李綱行營使幕府,李綱罷,亦遭貶逐。紹興元年(1131),以將作監致仕,日福州。紹興八年,秦檜當國,力主和議,胡銓上書請斬秦檜等以謝天下,時李綱亦反對和議罷居長樂,元幹賦《賀新郎》詞贈綱,對綱抗金主張表示積極支持。胡銓被除名送新州編管,元幹持所賦《賀新郎》詞送行。後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八十。存詞180餘首。至今,在福建永泰縣嵩口鎮鎮上還有保存完好的 “張元幹紀念館”。

生平

勤奮讀書 愛好詩詞

張元幹20 歲時,到江西南昌向東湖徐師川先生請教詩詞句法,常與當地詩社名家洪芻、洪炎、蘇堅、向子諲(張元乾的舅父)等唱和。22歲時又跟父親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入太學上舍生,學業和詩詞創作均大有長進,有名聲。作有《菩薩蠻》等詞,以清麗嫵秀的韻致,顯示出早年詞作格調,獲得人們的稱讚。翌年張元幹即釋褐入仕,任開德府(今河南濮陽縣)教授,授文林郎。隨後,張元幹走上詩詞的創作道路和為國家抗擊金兵侵擾獻力。

協助李綱 抗擊金兵

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京都防務。張元幹為行營屬官。金兵渡過黃河圍攻京都(今河南開封)。危急時刻李綱挺身而出,堅決抗金,力諫死守。張元幹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卻敵書》,投入李綱指揮的京都保衞戰。張元干與李綱冒矢雨親臨城上指揮殺敵,打退金兵多次進攻。張元幹回憶這次戰鬥時説:“城守麾強弩,諸班果翕然。雲梯攻正急,雨箭勇爭先。中夜飛雷炮,平明破火船。”可見戰鬥何等激烈。金兵遭重大損失後,知李綱守城有備,於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圍。為此,張元幹寫《丙午春京城圍解口號》詩,歡呼勝利。詩中有“九廟安全日,三軍死守心。倘為襄漢幸,良復見於今”句,稱頌李綱及三軍“死守”京都的愛國之心。諷刺時相棄城逃跑之策。張元幹是李綱的得力助手。同年六月,李綱因堅持抗金,反對割地求和,被權奸排擠出朝,張元幹也被貶流落淮上。是年冬,金兵又攻打京都,京都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北宋王朝滅亡。張元幹聞京都失守,憤切之極,作《感事四首》詩,表達悲憤之情,熱切希望投入抗敵復國。

義憤作詞 抒發情懷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綱為宰相,張元幹被召回,官朝議大夫、將作少監、充撫諭使。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堅決抵抗金兵侵擾。張元幹積極配合李綱。但高宗信任的仍是賣國的'主和派,執意與金議和以求偏安一隅。他們打擊、排擠李綱,李綱僅任75天宰相就被罷免。建炎三年(1129年)秋,張元幹目睹國勢日削,南宋王朝僅存江南一隅,義憤填膺,賦《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抒發了他收復中原的豪邁氣概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並表達對李綱抗金斗爭的支持。張元幹也遭朝廷奸臣之謗,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紹興元年(1131年)春,江南戰火漸息,高宗帝定居臨安,無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並任奸臣秦檜為參知政事,主戰派被排擠,仁人志士都不願與其同流合污,只得退隱林泉,嘯傲山水。張元幹也辭官回閩。紹興八年(1138年)冬,奸臣秦檜、孫近等籌劃與金議和、向金營納貢,李綱堅決反對,張元幹聞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韻即事》詩,痛斥秦檜、孫近等主和賣國之權奸為“羣羊”,表達自己請纓無路之悲憤。李綱在福州上疏反對朝廷議和賣國,張元幹得知李綱上書事,又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抒發了“氣吞驕虜”的壯志和對權臣所謂“欲息干戈”的義憤,對李綱堅決主戰、反對議和的行動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綱東山再起,收復失地,重整朝綱,勸誡統治者要吸取前朝遺恨。詞寫得慷慨悲涼,感人至深,成為千古名篇。

紹興十二年(1142年),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因過去曾上疏反對議和,並請斬奸臣秦檜、孫近等以謝天下,被奸臣誣陷,貶謫昭州(今廣西平樂),又遭秦檜等誣陷,再貶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監廣州鹽倉。當時,胡銓在福唐(今福建福清)聞謫命,即由福唐出發,經福州時,張元幹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作《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為胡銓送行。詞中,張元幹抒發了對胡銓被奸臣陷害而抱不平之情感,和對祖國河山遭受金兵踐踏的悲憤及對投降賣國者的憤怒,規勸和安慰胡銓要放眼看古往今來的國家大事,不能講恩怨私情。張元幹此詞寫得慷慨悲壯,豪邁剛健,傳之甚廣。此事激怒了秦檜,張元幹被抄家、逮捕入獄,削除名籍。秦檜的淫威沒有使張元幹屈服,出獄後,作《罷秩後漫興》詞抒憤,以曠達之筆寫其無所畏懼之懷,並繼續抗擊金兵侵擾,反對議和賣國。年屆七十又作《隴頭泉》,他堅信“整頓乾坤,廓清宇宙,男兒此志會須伸。”表達他殺敵救國的強烈願望和愛國精神。

張元幹為了配合李綱的抗金斗爭,廣交抗金志士,為抗金斗爭出力。他交有江子我、汪藻、鄧肅、辛炳、胡銓、翟汝文、王以寧等,都是主張抗擊金兵侵擾的名人。張元干與他們交朋友,暢談國事,寫詞唱和,激勵抗金情緒。他們在支持和配合以李綱為代表的主戰派抗擊金兵侵擾的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著作豐碩 流傳後世

張元幹博覽羣書,文學修養很高,他能詩、能詞、能文,其著作有《蘆川歸來集》 10卷、《蘆川詞》2卷,計180餘首。內容十分豐富,有寫景色,歌頌祖國的美麗江山;有抒發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誤國的奸臣;有寫堅決抵抗金兵侵擾等情況,他的著作洋溢着愛國激情,深受人們稱讚。他尤長於詞,其作品中的二首《賀新郎》最為著名,被稱為壓卷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説“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他的詞風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早年詞作,風格清新、婉麗;南渡以後豪放、悲壯,風節凜然。從詞的發展史看,張元幹生活於兩宋之間,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詞作家,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經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抗擊金兵侵擾和反對議和賣國等相結合,使詞能反映時代、反映社會的重大主題,成為對國事發表見解和感觸的藝術手段。

張元乾的詞作,開拓了詞的境界,賦予詞以新的生命,開啟了南宋詞人的創作道路,其詞的題材和風格,對後來的辛棄疾詞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不愧為宋代著名的愛國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