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蜀道難

實用的《蜀道難》教案3篇

欄目: 蜀道難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蜀道難》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蜀道難》教案3篇

《蜀道難》教案 篇1

四.整體感知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五、朗讀課文、正音。

1、 聽錄音 2、請學生注音

3、學生齊讀《蜀道難》

六.分析欣賞詩歌的內容。

1、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文章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麼?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第一段中説“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敍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四萬八千歲”為誇張寫法; “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這兩句敍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説有什麼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説“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一歎蜀道之高峻;二歎蜀道之險惡;三歎蜀中戰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6.藝術特色:

(1)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覆詠歎,一唱三吧。

《蜀道難》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瞭解李白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二、體會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麗的詩歌語言及其深刻的含義。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作品內容含量之大、藝術特色之奇妙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然而無論對其創作目的的認識,還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又使歷代評論者仁者見仁,眾説不一。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不應該要求學生對作品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拿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切實達到提高獨立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進行:課前預習(自學:通過閲讀課文、查閲有關資料,疏通詩歌大意,提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課下自學中發現的問題,並提自己新的見解)→課上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提出,全班學生髮言談看法,最後解決問題)→課下總結歸納,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寫評論或感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前準備。

1.查閲資料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上內容分四個小組準備,每小組只准備一個問題,要全面、準確,每個問題由各小組出一名代表準備課上彙報。)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通讀全詩,熟讀全詩,以備課上教師叫起朗讀。

3.弄清全文主要內容及感情脈絡的發展,準備複述(全班每個學生都準備)。

4.每個人把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課前由課代表統一收齊交給教師,以供教師備課和課上討論使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説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説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繼續朗讀練習。

二、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閲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説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説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説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1.《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2.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3.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4.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5.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6.開頭連用三個歎詞,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8.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9.全詩的誇張。

10.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11.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12.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二、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説。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蜀道難》教案 篇3

一、課文悟讀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説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二、亮點探究

1.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

探究學習: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2.連峯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探究學習: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説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麼描繪得如此動人?

探究學習: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説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從蠶叢開國説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探究學習: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説,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説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

5.全詩最後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探究學習:在風雲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後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於勸人引以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藴。

三、選題設計

1.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有何聯繫?

研究方法:

(1)查閲相關的書籍,收集有關資料。

(2)整理李白詩詞中最能表現其風采的詩句和盛唐歷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準備的基礎上,分組探究,仔細分析,找出二者之間的聯繫。

參讀書目:

(1)《唐詩鑑賞辭典》。

(2)王運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國李白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

(4)林庾《詩人李白》,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馬鞍山市李白研究會編《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中國展望出版社。

(6)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

(7)汪靜之《李白研究}。

(8)王瑤《李白》,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學家傳記》(上),中華書局出版。

2.《蜀道難》主題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組探究,然後綜合。

(2)查閲資料,整理不同説法。

(3)小組討論,確定比較合適的觀點。

(4)上網查詢,多方求證。

參讀書目:

(1)《唐詩別裁》。

(2)《唐宋詩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顧炎武《日知錄》。

3.我心中的詩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廣泛閲讀李白的作品,不僅僅限於詩歌。

(2)查閲李白的傳記。

(3)在廣泛佔有材料的基礎上,梳理對李白的獨特感悟。

參讀書目:

(1)《古代文學家傳記》(上),中華書局出版。

(2)汪靜之《李白研究》。

(3)《河嶽英靈集》。

(4)《唐詩鑑賞辭典》。

(5)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

Tags:蜀道難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