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勸學

勸學教案集錦十篇

欄目: 勸學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勸學教案集錦十篇

勸學教案 篇1

一、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 瞭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説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説服力。

二、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於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繫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並列關係,有的是層遞關係,也要善於區分。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

.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説,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 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佈置作業 。

1.書面作業 :完成課後全部“練習”,並當堂討論。

2.背誦全文。

教學後記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朗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見的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背誦傳誦千古的名篇名句,《勸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誦讀課文,這篇文章的教學就是要落實以上的教學要求。

㈠知識目標

⒈掌握並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於、者、而);5個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見文言句式、(狀語後置、定語後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之間的聯繫

㈡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質疑能力。 ⒉掌握背誦的技巧。

㈢德育目標

⒈瞭解作者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⒉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繫,論證效果。

教學方法 ⒈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⒉朗讀法 ⒊點撥法 ⒋講解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從古至今,關於學習的名言詩句,數不勝數,同學們想想,有哪些?根據學生回答,老師 提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老師啟發: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出自哪裏,闡明瞭什麼道理。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後期,與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聽他關於一個人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的教誨。(板書:《勸學》 荀子)

多媒體展示:

1、荀子簡介(多媒體投放)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兩度到齊國遊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學宮的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過秦昭王,後來又去楚國,任蘭陵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儀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問題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強的邏輯性,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談學勸學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基礎,旁徵博引、多方設喻,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並且在比喻的運用中,做到了形象鮮活、手法多變、邏輯謹嚴、言近旨遠,從而使文章充滿了機智和靈動的色彩,產生了震撼古今的藝術效果。正所謂“一語珠璣萬古新,言近旨遠見真淳 ”

(讓學生看,不佔課堂時間 )

二、解題

師: 提問:“勸學”,應怎麼理解?

(師點撥)“勸”的繁體字是“勸”,《説文解字》中“勸,勉也。從力雚聲”,是一個形聲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都有給人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勸誡”,詞義已經轉移。所以,“勸學”應理解為: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教師範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學生請思考:

①荀子為什麼要勸學,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樣論述的?

②同學們試譯一、二自然段,劃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譯的難句詞。

(師點撥)1、荀子為什麼要勸學,主要是基於他“人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主張。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必須要靠“學”才能去惡成善。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來説明這一觀點。

2、檢查學生預習效果,教師點評,分析難句詞。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參照文下注釋,結合手中的工具書,自譯前二個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參照文下注釋,自譯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難問題請作好標記。(提示:這二個自然段中,有一些實詞與虛詞應予以重視。如“於”“ 輮”“然”“就”“礪”“雖”“者”“而”“假”“致”“絕”“博學”“可以”“以為”。此外,課文有些註釋還有待商榷,同學們在借鑑時要學會科學質疑。)

2、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講解、梳理課文。

師:同學們大概已經勾畫出了前三段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難題。

⑴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補充:“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把”的意思,如《師説》中“可以為師也”。

⑵青,取之於①藍,而青於②藍;冰,水為之,而寒於③水。

明確:其一,三個介詞“於”的用法差異。第①處“於”相當於“從”,表示處所,而第②③處兩個“於”用法一致,表示比較。其二,兩個“而”用法相似,都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此外,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是出自這裏,只是現代漢語中人們常用來形容“徒弟或後輩勝過了師父或前輩”,意義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三,“取之於藍,青於藍,寒於水”,是狀語後置句式(介賓後置),正常語序為“於藍取之,於藍青,於水寒”。

(3)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明確:其一,兩個“中”,讀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義相同,都釋為“合乎”“符合”。其二,“輮 ”是“煣”的通假字,釋為“用火烤,使物彎曲”。“煣”是手工業當中常用的一種加工程序,通常是將物體放到火上去烤,然後用力使之彎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現在農村加工農具時或人們製作竹器過程中常用到這種辦法。其三,“以為”與現代漢語意義不同,這是個省略句式,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補充完整後應為“ 輮(之)以(之)為輪”,“以”是介詞,可譯為“把”,“為”是動詞,可譯為“做”“加工”。其四,“繩”“規”都是木工專業工具,“繩”即墨線,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規”是木工用來畫圓的工具。其五,“曲”並非“彎曲”,這裏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也。

明確:其一,“雖”作連詞,共有兩種常見用法,一是表示假設關係,釋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轉折關係,解釋為“雖然”“儘管”等,此處之“雖”表示假設關係。判斷其兩種用法的區別就在於“雖”所引導的內容究竟是否發生,如發生了則必須釋為“雖然”,如果未發生,通常情況下就表示假設關係,譯為“即使”。 “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

其二,此句中的“ 輮”雖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註釋為“使彎曲”但此處的“輮 ”是名詞性的,指“煣”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使動用法。

其三,“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還是個判斷句。“……者,……也”是其標誌。必須指出的是其中的“者”只是語氣助詞,此處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説明原因。“也”句尾語氣詞,此處表示判斷。“之”此處為代詞,代木。

(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①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②行無過矣。

明確:金,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具; 今義:指黃金。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提問:“參省”該如何理解?按書下注釋令人費解,釋為“參,驗,檢查”,,翻遍《辭源》亦不見這種説法有何根據。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來,書下注釋一直未做改動,似乎斷無錯誤之可能。但總覺得這個詞用在這裏蹊蹺且彆扭,先秦時期同義複用現象實不多見,更何況在這同義複用現象前居然還會出現一個名詞性的狀語“日”,這就更為蹊蹺更感彆扭了,想來再也找不到第二例了!難道此乃孤例?其後總覺得這句有似曾相識之感,猛然想起《論語》中孔子曾雲:吾日三省乎已……,終覓得良津,豁然開朗。其實,此處“參”斷屬訛誤,“參”與“叁”字形何其相似,“叁”即“三”,泛指多次。其實,荀子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話而已。

難點:其一,“就”解釋為“動詞,接近,靠近”,

其二,“礪”是名詞,“磨刀石”之意,與“砥”相似。現代漢語中有“坦蕩如砥”一詞,而“砥礪”則成為動詞,義同“磨鍊”。

其三,“博學”是古今異義。“博學”在此是“廣泛地學習”之意,它是由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現代漢語中的“博學”是一個形容詞,用以形容人知識面寬廣。 “知”通“智”,譯為“智慧”;是“智”的古字。“乎”相當於“於”,同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還是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為“乎己參省”,介賓後置。

其四,兩個句子中的“而”用法不一樣。第①處是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譯為“並且,而且”,如: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第②處是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而”用作連詞時,通常是連接名詞、動詞、形容詞或短語,可以不譯;此句中是連接兩個短語“智明,行過”。譯為:又,或不譯。再如: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而”表並列,就是連接兩個形容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並劃出難句詞。

二、師生一起梳理課文第三自然段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明確:其一,“之”在此處為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之”在古代漢語中,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之所"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的地方”等。如“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勾踐滅吳》)。

其二,“而”是表修飾關係的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或譯為“地”。後面“吾嘗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類似,【“登高而招”與“揭竿而起”應該類似,“揭竿”是描述“起”時的情形,應該是“修飾”,並不是先“揭竿”然後才能“起”;“登高而招”也是同樣,並非只有“登高”了才能“招”,只是説“招”的情狀是登高,而不是爬上樹。所以是“修飾”關係。】此處一併提過,後不贅述。再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説》)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2.順風而①呼,聲非加疾也,而②聞者彰。

明確:其一,“加”,不是動詞,不能譯為“增加”,此處是副詞,相當於“更”,故而現代漢語中有“更加”一詞。今天現代漢語中許多聯合式合成詞都是由古漢語中同義複用演化而來,比如“快樂”“欣喜”“窮困”等,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以此來推斷這些詞語在古漢語中的本來意思,此處“加”釋為“更”即為一例。其二,順風而呼中的“而”①表修飾,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着”、“地”,或不譯。 “而聞者彰”中的“而”②在這裏是錶轉折的連詞;其三,“彰”,是形容詞,“清楚”“清晰”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有“欲蓋彌彰”這個成語,正是這個意思的運用。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明確:其一,“假”,讀jiǎ,是“借”“藉助”的意思,我們常説的“假借”“通假”都使用這個義項。其二,此處的“水”是典型的名詞用作動詞“游泳”;“能水”在這裏便是“擅長游泳”的意思。注意:“能”,同學們千萬不能解釋為“能夠”。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譯為“……的人”。其三,“致”,按文下注釋是“到達”的意思。其四,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絕”是會意字,《説文解字》中“絕”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

“江河”與今義區別甚大,“江”,指長江,“河”,指黃河。從該詞古今意義的沿革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詞義擴大現象。通常在先秦時期,“江”“河”都是專指長江與黃河,而其他河流則稱“水”,如“淮水”“湘水”“漢水”等等。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明確:其一,“生”是“性”的通假現象,是“天性”“稟賦”的意思。其二,“物”指外物,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將“物”與“我”相對,“物我交融”“物我兩忘”都是説主體(“我”)與客體(“外部世界”)之間的交匯融合之意。其三,介詞“於”在這兒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作“對”、“向”講。“善假於物也”就是善於藉助外物。

附譯文:君子説: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即使又曬乾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於)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空想,(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穫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他們善於藉助外物(進行學習)啊。

師:同學們,對古漢語中一些疑難詞語的解釋,我們可以通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使用情況來考察(尤其是當它與其他語素構成合成詞時所承擔的語義)來作出判斷;特別是古今異義現象的分析一定要多從“音節區別”(如“妻子”“絕境”)“詞義轉移”(如“犧牲”)“詞義擴大”(如“江河”“菜”)以及詞義縮小等來判斷。我們共同解決了前三段中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請同學們找出課文第二段中的比喻和事例,看一看荀子運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證勸學?

三、分析課文最後一段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明確:其一,此句中的三個“焉”該怎麼理解?前兩個“焉”用法相同,為兼詞,相當於“於此”或“於之”,在《捕蛇者説》中也有類似實例,如“永之人爭奔走焉”(相當於“於此”)。而第三個“焉”只能理解為語氣助詞。有關“焉”的用法應作為本堂課小結的重要內容,一般説來,“焉”有這樣幾種用法:

A.疑問代詞“哪裏”,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疑問副詞“怎麼”,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C.代詞,相當於“之”,如“時而獻焉”“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説》)

D.結構助詞,往往作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的(樣子)”,如“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E.語氣助詞(用得最普遍的.),可以表示陳述語氣,可以表示感歎語氣,如“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説》)。

F.兼詞,也就是合音詞,它並非是語法學上所講的某個詞類,而是指其語法作用相當於某兩個詞合在一起的效果(除了“焉”外,“諸”是另一個典型)。如“猶且從師而問焉”(相當於“於之”,《師説》)而“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也有人認為是兼詞,相當於“於何”,替換後為“且於何置土石”,亦通。

其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中有幾個詞語需注意,句中“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善”即“善行”,“德”即為“美好的品德”,“神明”就是“智慧”,“聖心”指“高尚的思想”。 “而”在這裏為表示順接的連詞。相當於“就”、“於是”。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明確:兩個“無”該怎麼理解?通常情況下,人們常將“無”視作“有”的反義詞,也就是“沒有”的意思,它就是表示存現的動詞。其實,“無”不僅可以用作表示存現的動詞,而且還更多地用成“無指代詞”(亦稱為“不定代詞”),古漢語中約一半左右的“有”是無指代詞,而“無”亦是如此(這一觀念必須向學生強調再強調)。無指代詞亦是代詞,它可以代人、代物甚至代事。如“無不落淚”“無不表示同情”(相當於“沒有人”或“沒有誰”,代人,不可釋為“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相當於“無言”或“沒有話”,代物)。此處之“無”亦是代物,釋為“無法”或“沒有辦法”,如此“無以至千里”便應釋為“無法到達千里以外”。下文中之“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中的“無”也是無指代詞,是“無處”“沒有地方”的意思,代物。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①舍之,朽木不折;鍥而②不捨,金石可鏤。

明確:其一,“十駕”是名詞用作動詞,原指“馬拉車走十天的路程”,這裏是“馬拉車連續走十天”。清代王先謙考證説此處存在脱訛,少了一句“則亦及之”,此為一説,但從整個上下文考慮,若添此句,結構顯散亂,且有畫蛇添足之嫌,不足為訓。其二,兩個“而”該怎麼理解?目前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第①處之“而”表示轉折,相當於“但是”或“卻”,第②處之“而”表示遞進,相當於“並且”;我本人比較贊成這種觀點,結合語境“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來理解,這裏的“而”理解為轉折關係,“卻”較為貼切。而"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的"而"理解為遞進關係,“並且”較為貼切,所以,鍥而不捨應譯為雕刻着並且不停止。還有人認為兩處的“而”都是表假設關係的連詞,相當於“如果”,這種説法倒是非常新穎,但我認為不是很具有説服力,據我考證,在先秦“而”表假設的這種用法極為少見,若有都是用來連接主語和謂語,而此處是連接兩個動詞。例如《左轉·襄公三十年》中有一例“子產而死,誰來嗣之?”,後來這種用法逐漸增多,在《馮婉貞》一文中曾有一典型例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是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其中的“而”就必須解釋為“如果”或“假使”,表假設關係。其三,名句“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應記牢。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明確:其一,兩種句式要特別注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典型的定語後置現象,“之”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在這兩個小分句中,中心語是“爪牙”和“筋骨”,而修飾性定語“利”和“強”都後置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後置)這種用法在《岳陽樓記》中也曾接觸過,如“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等。此外,《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也可以當作定語後置的典型來看待。“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其二,怎麼解釋這裏的“用心”?“用心”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在此處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名詞“心思”的意思。“一”,是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是兩個省略式的判斷句。“而”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其三,“寄託”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這裏是“容身、安置”之意。 而現代漢語中“託付”常指“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附: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兩隻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託(身體),(這是)用心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五、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

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勸學》的一、二段,已經基本瞭解了本文的內容,希望大家課後根據老師的講解,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並試着背誦全文。

勸學教案 篇3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①解決字音問題,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着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説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設喻、對比的論證方法來闡述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等道理

3.探究“學習”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教學設想】

《勸學》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後代表人物荀況及其門人言論的著作《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其中“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對今人仍有教育意義

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本文,擬從這三個層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語言層面上通過誦讀,識記課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參省、假、生”等文言詞彙,初步理解文言語句的含義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於今人的意義並獲得生活啟迪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青出於藍而青於藍”、“鍥而舍之”導入

二、解題: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三、讀課文,作文言積累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二讀,讀準節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範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請學生朗讀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麼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五、近荀子,明文化內涵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麼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麼啟發?

六、佈置課後作業: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附板書設計: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語文教案-勸學。

2.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勸學》。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

勸學教案 篇6

 一、 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台寫出答案)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xìng )非異 跬( kuǐ)步 ...

騏驥( qí )(jì)駑馬( nú ) 鍥(qiè)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u )螯( áo ) 蛇鱔(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兩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展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勸學教案 篇7

文言文教學,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交給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習慣上。以下是“勸學教案課件”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2.掌握課文出現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語感。

2.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標:

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佈置作業:

1.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勸學教案 篇8

邱龍濤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説,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lw/>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 “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lw/>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 複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和“為”是兩個動詞,“***”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七)誦讀第l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

一、掌握、積累文言詞語

1、掌握“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

2、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3、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三、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四、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確定教學重點。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 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思考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介紹作者、解題;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五、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于山東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勤”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ōng 礪lì 參cān 省xí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虛詞: 而 温故而 知新

於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 介詞:從 青取之於藍

苛政猛於虎 介詞:比 而青於藍

告之於帝 介詞: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者 有蔣氏者, 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説明原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將哀而生之乎 連詞:並列關係 知明而行無過矣

潭西南而望 連詞:修飾關係 吾嘗終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連詞:轉折關係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連詞:順接關係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

1.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

4.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

二、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三、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廠“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聽學”光來闡説,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佈置作業 。

1.書面作業 :“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預習《師説》:

(l)認真閲讀註釋,運用工具書,初步理解課文中的詞句。

(2)認真閲讀“預習提示”,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對比的論證方法。

(3)説説本文的教學目的是什麼?(參看“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文言常用實詞表》)

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並瞭解學習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於對學習所應持的態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瞭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麼,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裏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裏是兩個詞,“可”即相當於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麼,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於”:介詞,第一個相當於“從”;第二個相當於“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誌。

金就礪則利。“金”,古今異義詞。這裏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乎”同“於”,相當於“對”。介賓短語後置句。“而”連詞,表並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麼,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感學習後兩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後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飾的連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於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鋭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藉助。“水”名作動,游泳。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2、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重要作用,同學們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講到了學習具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呢?運用的論證手法又是什麼呢?

明確:比喻論證。

登高博見;臂見者遠;聲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

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不足。

總結(和“人”聯繫到一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同學們將自己在第三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明確:風雨興焉。“焉”釋為“這裏、此處”。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個表承接的連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鍥而舍之。“鍥”意為“雕刻”。“而”是一個表假設的連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為名作動,“向上”、“向下”義。

用心一也。“用”意為“由於、因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並列的連詞。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斷句。

4、這一段闡述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寫了哪些有關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用的是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呢?

明確: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成千裏、積小流成大海 —— 貴在積累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鍥而不捨。——堅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專心致志

三、總結:

課文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手法,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面三個方面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生動形象、明白曉暢,論證嚴密,不愧為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