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琵琶行

《琵琶行》讀後感(通用9篇)

欄目: 琵琶行 / 發佈於: / 人氣:1.7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讀後感(通用9篇)

《琵琶行》讀後感1

江州深秋,浸沒在濃濃的暮色中,潯陽江嘩嘩地彈奏着哀愁。江邊孤獨地飄着一葉遍舟,蒼涼的琵琶音從舟中徐徐擴散開去,玲瓏的琵琶聲如泣如訴,悠悠地將心事道來。漸漸地,琵琶斷續艱澀不成曲調,終於消失在舟中喑啞的哭泣聲裏了。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傾國傾城的雲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裏。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雲鬢白。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説憂愁,人啊,難免落下淚來。

琵琶聲如刀劍光影切割着大弦小弦,她恨啊,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如今繞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誰呢,秋月春風在她撥絃的指間玩過,玉容花顏都溶在年復一年的歡笑之中,她早該想到,光陰並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棄世厭俗而改跑為走。她早該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玄宗早該想到的,去依舊不見玉顏空死處,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在快樂的時候,在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時候,在芙蓉帳難度春宵的時候想不想後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恐怕早就找個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結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業與愛情了吧!

可是,為什麼,要等青絲成雪才肯明白,卻已是後悔莫及。

《琵琶行》讀後感2

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於古代音樂的彙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脱胎於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着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峯;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於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説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説是元代的歌劇;之後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於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藉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後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崑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崑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後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並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於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於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後感3

湓浦口聞琵琶,後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看,轉軸撥絃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鬱,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出她悽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於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麼的快樂,輕鬆隨意打發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後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淒涼悲傷之情時常湧現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閒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於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閒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濕,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説。吾同情於她,卻束手無策。

江州司馬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橫遭貶謫。他抑鬱寡歡,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傷、憤懣。他感傷有多少人知?官場的黑暗令多數失意者氣憤,就因為有多數的“小人”存在,那是無法想象的壓迫,曾傷過多少人,害過多少人,數也數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傷訴忠,詩人感傷於己,同情於她,悲憤於官場,在那一夜回想那麼多不幸的經歷,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於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曆史,別説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鬥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麼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鬆口氣了。可步入社會,那麼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着生重病的兒子到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後從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後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啊!真令人同情,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並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關注人數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無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説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歎,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一層層地推進情節。每個情節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它們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後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這樣的寫作特點,使作品自始自終沉浸在一種悲涼的氛圍。語言又生動形象,吸引了讀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憐愛。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後世不斷的深入瞭解,感知其情感。

當年她紅顏琵琶,使人也有一時盛名;如今兩者都落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淪落人,豈不令人悲傷悽切呢?倘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為其傷,何況我們呢?江州司馬與風塵纏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憐,這樣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淚兩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層層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長。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琵琶行》讀後感4

其實在眾多詩人之中,我並不喜樂天,無關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體貼人心。將文人的架子擺了個十足,雖有鴻鵠之志,仲永之才,卻終難擺脱世俗的枷鎖,窮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氣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詩詞名篇之間,是難得的真性情。我卻獨愛這首他這一首《琵琶行》,猶愛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雋永直白,點破人心。落寞灑脱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紙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實樂天一生大都富貴安樂,並無戰亂流離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餚,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國仇家恨,他簡直太幸運了。一生當中的苦難屈指可數,其中最為嚴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貶官潯陽,但也正是因為這次貶官,他才寫下這首《琵琶行》,讓千年後的我輕吟淺誦,心中大慟。這樣悲涼真切的詩句出自他之手,實在讓我啼笑皆非,讓人頓感意料之外。

但靜下心來,細讀《琵琶行》,卻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揚飄渺的琵琶聲涉水而來,宛如一名幽怨的閨閣女子悽婉一笑,動人心絃,驚動了這一江瑟瑟的荻花,亂了詩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後,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歌女身世淒涼,詩人遭遇可悲,可憐人見可憐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應運而生。低沉的絃音掩映着歌女悲傷的情思,好似在哭訴平生的不幸,斂眉低頭,琴音傾斜而下,又似説盡心中無限的惆悵。區區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個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煙如霧,就像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絲絲縷縷,伴着琴音,扣人心絃。也就難怪詩人一個七尺男兒,也潸然淚下,淚濕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讓我縱筆揮灑,寫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對自己這樣天涯淪落之人的一種告慰和抒發,只是不知樂天這一貶,是幸,亦或不幸?

我無法評説,只覺得通篇誦讀下來,從開始的送友離別到後來的對酒聽曲,我最愛的亦還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詩人從貶謫此地之時,一切便有了開始的理由,不必相識,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緣分,相惜,便是幸運。但願那輪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盡天下失意之人,淪落之人,讓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與我同樣失意的天涯遊子,把酒言歡,暢訴衷情,共同感受那蒼涼月色之下的絲絲暖意。

《琵琶行》讀後感5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琵琶行讀後感。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説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鋭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藉着敍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在這裏,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後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徵,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讀後感《琵琶行讀後感》。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説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説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説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裏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裏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裏的描寫非常細緻。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裏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着“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絃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絃試音;而後“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製作的一個舞曲名。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後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裏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裏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悽、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裏,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輪明月。

《琵琶行》讀後感6

“琵琶行”寫的是唐代詩人,美元和多年的詩。白居易字母詞的東西,違反強大,被貶為江州司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陽河,感傷不已,所以詩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創建了一個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同一個世界的人見面,為什麼熟人”的意向。染料鋪敍事層,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生動細緻的語言描述,以瞭解清潔,婉轉流暢。

這首詩是分為五個部分。書面江邊遊客從第一款,指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一個典型的環境和氣氛渲染描述,出現以下字符和展開,進行必要的的藝術安排。其次介紹了琵琶女高超的藝術境界的創造。熱情讚揚詩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藝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效果,人們的生活經驗,鋪平了道路做準備。琵琶女的生活經驗寫的自述第三段,在音樂的憤怒和遺憾的是美國的字符來表達他們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詩人。撰寫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鬱和憤怒,揭示楚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審查作家琵琶,悲傷已經泣下沾衣。

詩歌開始看到訪問者江頭,告別悲傷難過和萩秋花瑟瑟,“場景描述的豐富功能,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環境,氣氛充滿悲劇。抑鬱降級,悲傷的別離,荒涼的環境,景觀荒涼,所有這些使環境,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但也為字符播放,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然後先聞其聲,後見其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細膩的筆觸,在緩慢運動的猶豫,女人彈琵琶,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端莊,矜持,充滿了劇烈的疼痛琵琶藝術家形象的描述性質。

這首詩的深刻揭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是聰明的,詩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詩的戰鬥精神的現實的強烈批評,表示憤怒和悲傷的情緒,不僅是個人,它具有很強的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是詩與對人民高度的親和力。

《琵琶行》讀後感7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於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低眉信手續續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雲的生活;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淒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湧。絃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歎!

突然,琵琶聲斷,琵琶女出現在了眼前。未等詩人開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才華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詩人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此語,不僅是對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憐;更是對社會的質問——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淪落到這等地步,而欺上瞞下、陰險狡詐之人倒能逍遙自在,為何?為何?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社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道,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可他終歸一人,無法戰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馬青衫濕”,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雖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場告別之行:詩人被驅逐出了長安——那個萬千士人明爭暗鬥的中心,卻開啟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與琵琶女的相遇雖是感慨同病相憐,不更是覓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種慰藉嗎?是的,詩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發揮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着——

六年之後,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對照詩人的人生,彷彿如一面鏡子一般折射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我們誰又沒有過滿腔熱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經歷呢?記得八年級時,因為自己成績還算優秀,老師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級事務;剛開始我也滿腔熱情,覺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績卻如冰水澆在了我的頭上。起初我也曾感到無力,那感覺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風暴雨中。我能做什麼呢?讀了這首詩後,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可以轉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個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個班級,但我可以提醒小組內的同學專心學習;與其不滿於某些課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時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叫他人無話可説。其實做好自我,不正是堅持信念的第一步嗎?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鬥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歎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路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讀後感8

曾記紫薇郎,默對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舊時紅塵女,門前紫陌忙。歲月卷紅塵,只餘情悽傷。偶識寒江頭,月映水蒼茫。酒愁相雜糅,餘音悲繞樑。

花開花落,光陰荏苒。不朽的被永遠傳唱,隨勢的經不起時間滌盪。又讀《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樂天是幸運的,是勇敢的,敢於説不,也只落了個遠謫的下場。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難以適應江湖的苦難吧?

他是個“無能為力”的人,見農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麼,也不知是不是不願做,現在來到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為了他的理想,結果是悲涼,又有誰同情他?

忽然,遠處的琵琶訴説着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樂天彷彿感受到了什麼,傾聽,落淚,賦詩,千古。

這段往事現今誰知曉?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詩,這詩,經千年咀嚼,早已成為固式,成為了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浮華褪盡,只留下蒼白的無奈與無用的悲傷,遠去的華輿捲起紅塵滾滾,又有誰來聽我傾盡悲腸?月影涼,心彷徨,物寒人傷,只有手中的琵琶還殘存自己的體温,於是愴然一曲,引來千古傳唱。

千年之後,香魂重遊,物是人非,訝然許久。重回故地,尋我的琵琶,卻發現這是已枉然。但那詩句,卻仍在,萬古流芳,我嗔怒,為何曲我之意卻可傳?為何我之真情卻不見?官官宦宦之遷升濁事,怎與我生而殘悽之事相提並論!香魂不平,樂天仍在感受所謂“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卻被曲解為“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樂天,是鬥爭之敗,會有重來之時;對琵琶女,是命運之悲,但遠離繁靡之地豈不是解脱?雖是無奈,但誰又能説那商賈就一定“重利輕別離”呢?或許在遠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誰又知道呢?説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騷,或許是樂天的揣度吧。

紫陌紅塵揚紫薇,本是無情卻有緣。誰知偶得《琵琶行》,引來千古誤感歎!

《琵琶行》讀後感9

我在讀中學時,讀過《琵琶行》,當時感覺得很感人和淒涼。光陰似箭,日月如梳,今日重讀,感受良多。

一、體例認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後來成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

二、寫作背景。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閒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説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淒涼,滿懷鬱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三、《琵琶行》

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敍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