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琵琶行

《琵琶行》並序教案

欄目: 琵琶行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教學目標:

《琵琶行》並序教案

1、瞭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體會詩人貶謫鬱悶之思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難點: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準備:PC機、《琵琶行》朗讀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內容:

1.瞭解詩人白居易及其詩歌創作。

2.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內容。

3.理清文章結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導語

(一)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它不像藍天白雲、飛禽走獸、山峯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範,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一位盲人將要離開人世時,對別人説:“我多想看看陽光及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啊!”人們請來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淚,説:“我看見了!我看見了!我看見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盲人帶着喜悦滿足的神情離開了人世。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後,老淚縱橫,説自己“觸摸到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美妙的音樂能引起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共鳴。《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詩人白居易潸然淚下。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體會琵琶女的高超技藝,欣賞作者化琴聲為美妙詩句的非凡本領,探究作者淚濕青衫的原因。(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作者、“行”這種體裁及寫作背景

(一)作者(參《教學用書》)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以44歲為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是唐代繼杜甫以後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青年時代,因而能廣泛接觸社會,瞭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詩歌從創作開始就走上了現實主義道路。

2.詩歌主張和創作: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反映時事,為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反映人發疾苦。

著有《白氏長慶集》,有代表作《長歌恨》、《琵琶行》等。

(二)“行”這種體裁

明確::“行”是樂曲的意思;“歌”與“行”名稱雖不同,但並無嚴格的區別,後來就有“歌行”一體。“歌行體”為南朝宋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自創格調,而其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説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特點:

1、篇幅可短可長。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長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車行》 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樂府敍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例如杜甫的《兵車行》,詩中既有“行人”出征時的記敍,又有“道旁過者”與“行人”的問答,也有“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的感歎,讀後真能摧人肝腸。再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既有風捲茅屋的記敍,也有“歸來倚杖”的歎息,更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強烈抒情與願望,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3、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衝破了格律詩的束縛,由於它要“放情長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韻到底,平仄講究就很困難了。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換了好幾個韻腳。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的。

4、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嗚呼”),也有九言的(“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三)寫作背景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説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鋭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並正音。

2、小聲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把握詩歌內容:

學生快速默讀詩序文和全詩,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四、五句(“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同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作業:反覆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 鑑賞詩歌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麼,文中沒有明確交代,同學們能判定出是哪種基調嗎?有什麼理由?

明確: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餘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一段。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絃,並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説盡心中無限事”)寫琵琶演奏大概根據當時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嫻熟。第三極端(“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3)學生思考:作者分幾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麼》?每一個樂段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

明確:作者分四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着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着又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憂愁暗恨”,並期待着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寫樂曲的'終止,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後用主和絃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裏。

(4)本段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小側面烘托,説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餘音繞樑”的境界中。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學生默讀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調子如何?理由是什麼?

明確:調子悲涼,與《霓裳》、《六麼》不同,從“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江州司馬青衫濕”可看出。

(3)作者寫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二、 寫作特色

1、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在“醉不成歡慘將別”的時候,便“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將情節推向另一個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畢,“東船西舫悄無言”,似乎可以結束了,忽然又“沉吟”、“斂容”,琵琶女要訴説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訴説一完,詩人便抒發自己的感慨,將自己的遭遇與琵琶女的遭遇聯繫起來,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奏一曲,樂聲進入了高潮,但詩人不再作正面描寫,只説其聲“悽悽”,並“不似向前”,寫到這裏,就戛然而止。這樣,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產生意深境遠的感覺。這種曲折多變的情節,使琵琶女富於戲劇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現,她的琵琶絕技也得到了細緻的描繪;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2、以情動人

這首詩以情動人,敍述事件,描寫人物全都充滿抒情色彩。送客一節即以“秋瑟瑟”、“慘將別”、“茫茫江浸月”,給環境製造了傷感的氣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詩人在描寫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調時,讓情思幽恨貫穿始終。自敍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滿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產生的種種哀傷。詩人自歎經歷,處處以環境襯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寫了漂淪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悽悽的絃聲與哭泣聲相互照映,更是寫盡了詩人的悲痛之情。全詩使用的典故很少,語言精練明暢。詩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寫詩吊念他説:“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本詩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傳誦極廣。

3、畫面精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絕妙的“有聲畫”,畫面非常精采。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圍。如秋江夜別“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這種蕭瑟的秋景對離情別緒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四句描寫了環境的惡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淪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態、動作描繪出畫面,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畫面傳神地描繪了琵琶女嬌羞的神情和猶豫遲疑的複雜心理。再如“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這裏描繪琵琶女曲終時的動作、神態,不僅使人感到她的教養、經歷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現她由彈奏到自敍身世的內心活動。另外“滿座重聞皆掩泣”之後的一個特寫鏡頭,詩人“淚濕青衫”。畫面的基調落在一個“泣”字上。當然對曲調理解最深的,動情最濃的,以至“淚濕青衫”的,還是詩人自己。“泣”的內涵顯然是豐富的、深沉的。

4、敍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詩所敍之事(秋夜江頭送客、琵琶女的悲劇命運、作者的貶謫生活)飽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人物的動作,心理的細緻描寫;人物以抒情方式傾訴悲懷;精當的説明和議論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説盡心中無限事”、“初為《霓裳》後《六幺》”、“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等,對於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畫龍點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視的。

凡此種種,都使這首詩滿含着抒情氣息,做到了敍事與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強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藝術魅力。

5、形象類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在中唐商業經濟發達、城市畸形繁榮的生活環境裏,在當時互相傾軋、仕途險惡的政治背景裏,琵琶女的形象和詩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現實的典型意義。此詩用形象類比法把兩人之間的悲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進行類比,最後融合為一,從而推出兩個藝術形象都有懷才不遇、淪落天涯的感慨的結論。形象類比,抒情言志,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6、結構謹嚴

詩從“送客”起筆,繼而寫了“尋聲”,“邀彈”、“詢問”、“訴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關聯,層層推進的情節。這些情節分則各為一個場面,合則是一篇完整、和諧的詩篇。

三、 作業:

1、背誦全詩

2、找白居易其他詩歌作品,如《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