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離騷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離騷 / 發佈於: / 人氣:8.13K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離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騷》教學反思(通用5篇)

《離騷》教學反思 篇1

《離騷》遠離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説,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説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着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於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現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於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

最後,對於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鍵句進行總結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展背景中,聯繫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面瞭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教學反思 篇2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於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藉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感情,應該給學生示範。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合註釋翻譯詩句即可,對於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於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後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複雜,提示學生找關鍵句,然後總結,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選的,只有兩節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手法上,與《詩經》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 篇3

上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離騷(節選)》是粵教版必修一中的課文。這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懷着無比憤激的心情,訴説自己對楚國的一片赤誠真心,同時傾吐了內心鬱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表達了為理想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們瞭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源頭。

2、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初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具備基本的閲讀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課文是節選,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異義詞和生僻詞又較多,且詩人複雜的情感與學生有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師指導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學的重點。高一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尚顯稚嫩,還沒有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理解並探究作者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但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淺出,在問題探究和情趣激發中逐漸滲透。

基於這兩點,先是讓學生自己查閲屈原的相關知識,因為要理解這篇文章,知人論世太重要了。為了調動學生查閲相關知識的積極性,設計了“有關屈原知識競賽”和“我所認識的屈原故事會”這兩個活動環節。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這是理解屈原愛國思想的前提,也是體會屈原生死觀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環節,後續無法展開。

而且從教學效果來看,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屈原比老師單純式地介紹要好得多。

其次邊朗讀邊介紹楚辭,再讀體會其浪漫主義風格。把朗讀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這一點,老師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師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翻譯、解釋句子。因為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每當面對這類文章時,似乎都跳不出這個“怪圈”——如果教師不句句落實翻譯,學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師花大力氣解讀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切斷了,而且學生聽得也乏味。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其實,認真反思,才發現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教學手段比較多,對如何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興趣做得比較少。追根到底,還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離騷》教學反思 篇4

上完了課,感覺一點也不輕鬆。

這次參加特級申報,每人要上一堂規定篇目的展示課,高中語文的課題是蘇教版必修三《語文》課本上的《離騷(節選)》。

雖然這篇課文是我國古代最長最偉大的抒情詩,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但是年代遙遠,文句深奧,學生很少有閲讀興趣。為此,我的教學設計以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文的一般方法入手,安排了“初讀,疏通詩句——再讀,感受詩意——三讀,欣賞詩風”三個環節。一課下來,雖説條理清晰,激情澎湃,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認真反思,還有很多的`不如意。

一、沒有充分的預習是無法進入文本之中的。

我在第一個環節裏讓學生認讀並解釋8個詞語和翻譯4個句子,有一半以上的詞語和句子書上的註釋都有,可是,學生因為課前沒有很好預習(上課前一天下午已經明確佈置了預習任務),顯得無所適從,竟然一上來就有學生不知所措,連續讀錯了三個拼音,也找不到註釋的地方,把我可急得。因此,為了幫助疏通,就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這節課規定40分鐘,必須一教時完成教學任務,如果學生對課文文句沒有認真梳理的話,是很難進入到第二環節教學的。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平時的教學也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學生忙於應付日常的教學作業,哪來時間做預習工作。雖然這次我佈置了預習,但是我在上課前看到好多學生的課本上一片空白,就知道,他們來不及去做預習,也許壓根就沒有重視起來,畢竟,我上完課就走人。上課前我去他們教室叫他們去上課教室的時候,竟然他們還不知道要換教室呢。

如果在平時教學的話,疏通詩句也許要花上一節課,或者乾脆進行串講,逐字逐句地落實,可以不考慮是否預習。現在不行。只是這樣的話,似乎缺少了一點展示的味道,也沒有好好處理教材和教法。所以,我只好對關鍵詞句進行檢查,便於讓學生有個深刻的理解,然後可以分析課文。

這個環節肯定是必須的,到底該如何處理教材,值得思考。

二、無論如何也要從語言文字中讓學生去感知詩意。

我在讓學生感知詩意的時候設置了一箇中心問題:你讀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下設兩個子問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身世和你讀出了人物怎樣的品質。學生較好地回答了第一問,但在回答第二問時很茫然,在啟發過程中,學生終於找到了一些關鍵句才明白了詩歌的意思,可是要求概括一下時,竟然集體啞場,好不容易才領會出來,那不就是“高尚的品質”嗎。按理來説,我可以順水推舟,不再糾纏下去。可是,我卻繼續追問“作者為什麼要寫高貴的身世和高潔的品質”。這下倒好,又是肅然。

於是,我就把我預設好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作者憑什麼説‘來吾道夫先路’?”自以為會一下子會調動學生的思考神經,會在平靜的湖面泛起美麗的漣漪,不料想,反而更費口舌。我只能乘機追問剛才所理解的內容,一些學生也終於醒悟過來,明白屈原之所以描述自己的高貴身世和高潔品質,是因為在説明自己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堅持真理的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想。

看來,要放開來教學,不僅需要很靈動的教學智慧,更需要對學情有很深入的瞭解。

三、要想説清楚什麼是浪漫風格還真是一件難事。

當教學進入到第三板塊的時候,學生自然談及詩歌所採用的浪漫主義風格,可是,要想然學生舉例分析,就怎麼也浪漫不起來。

正如剛開始讓學生討論詩歌的語言特色時,有學生先説到了比喻修辭手法,把我可激動了一下,不料在分析時卻怎麼也説不到比喻的句子上,我好不容易忍住氣,提醒説,書上的註釋裏有好多已經幫助我們進行了比喻分析。

這個時候,教學時間越來越緊張了。我只能加快啟發的節奏,讓學生從想象手法上去思考,無奈學生就是不認為“辟芷”“秋蘭”等是浪漫的東西,我只好赤膊上陣,親自解釋,從“香草”的現實之景到比喻之意,從“採香草”的動作行為到博採眾善,什麼借景抒情,什麼理想抱負等等,結果把學生搞得雲裏霧裏摸不着頭腦,下課的時間也無情地來到了。

開車回來,坐到辦公椅上,才發現,其實要講清浪漫手法,還是比較容易的,如果抓住一兩句詩句得出語言的熱情奔放、想象的瑰麗奇特、比喻的新穎華美、形式的活潑自由,不就可以了嗎。

《離騷》教學反思 篇5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有三首詩歌:《氓》、《離騷》和《孔雀東南飛》。每一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無論女子或男子,都經歷過人生的大悲痛,面對現實,他們理智地作出最終的選擇。

比如氓的妻子回顧當年熱戀時,自訴“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與心上人難捨難分;回憶盼嫁時,“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用情之深,用情之專,有多少苦惱,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愛的人兒,竟然不僅“二三其德”,還在“既遂於心”後,“至於暴矣”!這是多麼巨大的打擊!假設發生脆弱的人身上,怎麼活下去呢?從棄婦對氓的稱呼:用敬語“子”回憶兩人熱戀時的他,到語含輕蔑地用“爾”譏諷氓的占卜並不誠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稱的“士”直斥氓虛偽的本質,可見她對氓的認識被棄後反而越來越深刻。於是,一句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足以流傳千古的教訓,將昔日恩愛化作了一縷煙雲;提及“總角之言,言笑晏晏”時殘存的一點傷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絕決從眼角拭去!兩千多年前,一位棄婦,在容華逝去,遭遇背叛後,為什麼沒有走上絕路?

比如屈原——當年楚懷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為小人“謠諑謂餘以善淫”,以至“朝誶而夕替”,突然墜入人生之深淵。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識別忠奸,小人“背繩墨”“競周容”,楚國政治陷於混亂,楚國命運令人堪憂!他能不憂憤嗎?滿腹才華,一腔熱血,一個無中生有的非議,竟讓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嗎?一向潔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無端的指責與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氣渲泄,他甚至幾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與忠誠!然而,他為什麼沒有在被貶斥後最痛苦的時候死去,而是在猶豫、思慮之後,決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堅守正道?

還有劉蘭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於一個女子——讓她集美貌、智慧、多情於一身!以至被驅遣回孃家的劉蘭芝竟成了當地一個“香餑餑”,上門提親的人趨之若鶩,且不是縣令即是太守!當初怎麼就讓焦仲聊這個無名小吏娶到手呢?!劉蘭芝的美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還有她“舉世精無雙”的纖纖細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氣質,再加上潔白的綢制腰帶和閃爍的珍珠耳墜,更襯托出典雅之氣。更可貴的是她從十三歲起,即“織素”、“裁衣 ”、“彈琴”、“誦詩”,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若非天質聰穎,啟慧甚早,怎會如此多才多藝!難怪劉蘭芝主動提出回孃家時,焦仲聊急忙央求母親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發誓早日接她回家;聽聞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氣,專門向府裏請假,跑去譏諷她變心,攀高枝。無非是愛之極深,要不怎會為她而死?以上種種集於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個高枝攀不上!然而,當劉蘭芝被迫出走,對着小姑落淚時;回到孃家後,對母親的哀告要固守愛情時;被逼再嫁無望重回焦家後,獨坐房內長泣不已時——這位絕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貴,但守心中真愛更是令人動容!她思慮一天後“攬裙”“脱履”“舉身赴清池”的乾脆,冷靜與決絕,簡直令人震驚——以死捍衞愛的尊嚴——這是俗人庸士們絕沒意料的。

《氓》中的棄婦意識到愛已逝去,負心漢不值得留戀,為其而死當然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時,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喪失理智。她堅強的活,就留下了繼續愛的希望。

雖然屈原與劉蘭芝都選擇主動結束生命,但他們的死並非感情用事,而是當時最理性的選擇。對於以楚國的強盛作為生命價值的屈原,對於以享有真愛與尊嚴作為生存意義的劉蘭芝,當他們的信仰被推毀,並絕無可能重新追求的情況下,除了死,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他們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與世俗的決裂,再無縫合的希望,又不願隨之淪陷,於是,死,就成了他們最後一次無望的抗爭。

生命對於每一次人生體驗無不帶有傷痕。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傷痕累累的先人,從這些散發着滄桑感的作品中走出來,告訴他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從生命的體驗中走出自我來吧。無論是活着的,還是死了的,這一個個古老而鮮活的人物都是當代青年們生命的參照。生命的價值無不體現在對生命體驗的反思中。唯有不斷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價值,並據此不斷地作出理性的選擇,每一個生命才不是被簡單地複製,才是獨一無二的呈現。

從漠視生命到珍視生命,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充分利用這樣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在學生的心靈烙上生命是可貴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記,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