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

欄目: 蘭亭集序 / 發佈於: / 人氣:5.48K

《蘭亭集序》記敍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敍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供大家欣賞。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1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蘭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着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説前一段是敍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歎中,流露着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着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説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説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説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後人以啟迪、思考。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歲在癸gui(三聲)醜,暮春(2)之初,會於會(kuài)稽(3)山陰之蘭亭,修禊(xì)(4)事也。羣賢(5)畢至(6),少長(zhǎng)(7)鹹(8)集。此地有崇山峻嶺(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帶(12)左右,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雖無絲竹管絃之盛(15),一觴一詠(16),亦足以暢敍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氣清,惠風(19)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20),所以(21)遊目騁(22)懷,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或取諸(26)懷抱,晤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敍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註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上巳節,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蘭亭集會,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後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

3、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4、修禊(xì):這次聚會是為了舉行禊禮。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羣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5、羣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6、畢至:全到。

7、少長: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少長:形容詞做名詞。

8、鹹:都。

9、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12、映帶:映襯、圍繞。

13、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15、絲竹管絃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

16、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

17、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18、是日也:這一天。

19、惠風:和風

20、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1、所以:用來。

22、騁:奔馳,敞開。

23、極:窮盡。

24、信:實在。

2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

26、取諸:從……中取得。

27、晤言:坦誠交談。《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説,對面交談。

28、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着。寄,寄託。所託,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29、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趨向,取向。舍,捨棄。萬殊,千差萬別。

30、靜躁:安靜與躁動。

31、快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

32、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3、所之既倦:(對於)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之,往、到達。

34、情隨事遷: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隨着產生。系,附着。

36、向:過去、以前。

37、陳跡:舊跡。

38、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生、引起。

39、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 語出《莊子·德充符》。判斷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43、臨文嗟悼:讀古人文章時歎息哀傷。臨,面對。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説。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

46、列敍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47、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48、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雖,縱使。

49、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50、後之覽者:後世的讀者。

51、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蘭亭集序》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裏,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裏。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峯,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敍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温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説:“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歎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説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説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2

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擅長書法,少從衞夫人衞鑠(王羲之的大姨媽)學書法,庾翼在荊州見時人競習王羲之書體,不以為然説:"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 (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5]後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草書《初月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脱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説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牀快婿……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悦誠服,推崇備至,因而他享有“書聖”的美譽。

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鑑賞3

王羲之,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少學衞夫人書,後博採眾長,一變漢魏樸質書風,創妍美流便之體,後人尊為書聖,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王羲之趁着酒意,滿懷激情,筆走龍蛇,寫了這篇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在用筆上,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結體上變化多姿,匠心獨運。據説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七個“不”字,絕無雷同。作者的氣度、風采、襟懷、情愫,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説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集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體式靈動綽約,神采奕奕,極具大家風範,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的書法在中國登峯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