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九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2.8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再別康橋》教案集錦九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築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這種瞭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複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並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瞭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閲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並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鑑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多元化去鑑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在充分閲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於一些概念化的經驗化的解讀,在鑑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閲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於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穫。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於詩歌的重要作用;瞭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目標:瞭解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發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鍾,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徐志摩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宂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及詩歌背景;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感知詩歌“三美”;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熟讀、欣賞和背誦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欣賞詩歌的美。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離情別緒,體會作者深深的眷戀與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體會詩歌的“三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夢——優裕的家庭、豐富的遊歷、超羣的才華——飛翔

愛之夢——原配:張幼儀、靈魂伴侶:林徽音、夫人:陸小曼——破滅

美之夢——新月詩派代表詩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藴積

2、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康橋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人文氛圍,還有與林徽因那段甜蜜的歲月,都讓徐志摩念念不忘。這段日子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一生,喚醒了他的詩魂,成為他的“故鄉”“康橋理想”。

1、1922年,第一次離開劍橋,寫下長詩《康橋,再會吧》。

2、1926年,第二次旅遊英國,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橋》。

3、1928年,第三次去劍橋,告別劍橋,留下佳作《再別康橋》。

二、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播放朗讀視頻,自由跟讀,體會情感。

三、品讀意象,領略“三美”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

2、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生交流在音樂的旋律中聽到的內容。

音樂,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詩,它用詩一般的旋律向我們傾訴心中的愛與情。同樣,好的詩歌也是美的音樂,它用音樂一般的韻律向我們述説着人世間憂愁與歡樂。

二、學生朗讀全詩,思考

1、找出體現詩意美的詩句,並簡要分析:

明確:

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康河,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

榆陰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醇厚的詩意,詩人的留戀全都融進了康河的風光中。

詩人乘着滿載星輝的一葉小舟,向着青草悽悽的小河深處,擊拍歡歌,去尋他彩虹似的夢。

詩意美除了構思的新巧、韻律的和諧,更主要體現在意境美。詩人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間,不同於一般的別離詩,他選擇的意象是夏季的“雲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輝”等,而傳統的別離詩選擇的意象多是長亭、流水、浮雲、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時節。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造成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顯得瀟灑、飄逸,而不是一般別離詩的纏綿、愁苦。

2、詩人情感高潮在哪節詩中體現出來?

明確:

第五節詩,詩人陶醉在康橋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條水草,盡情的享受康河愛的輕撫,,一任康河波光裏的豔影,在他的心頭盪漾。正所謂“沉醉不知歸路”,似乎已經忘卻了他要離別康橋而去,他撐着一枝長篙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的夢”,等到興盡歸舟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飄逸、灑脱之情,感染着我們,讓我們的心一同快樂着,達到極致。

三、教師範讀、學生朗讀,進一步體味詩歌的詩意美

四、討論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橋,詩人結識了著名的哲學家羅素,在康橋,詩人心中有自己夢牽魂繞的情人,在康橋的秀麗風景中,有詩人幸福的生活。詩人曾飽含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吸煙與文化》)

彌蓋我愛的康橋,

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

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

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橋,再會吧!》 )

徐志摩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期間,不僅深受康橋周圍的思想文化氣氛的薰陶,接受了英國式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洗禮,他還忘情於康橋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發現了人的靈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詩人離英返國時,康橋已成了詩人“難得的知己”,詩人稱康橋為自己永遠的精神依戀之鄉,此時的詩人,心頭盛滿離愁別緒。在詩裏,詩人熱烈而又纏綿地傾訴自己對康橋的精神依戀。詩人對康橋的欣賞和讚美,實際上就是對大自然、對美和愛、對和諧的一種欣賞和讚美。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祕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卧着看天空的行雲,有時反僕着摟抱大地的温軟。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着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飄浮,魚羣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裏?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

在青草裏打幾個滾,到海水裏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橋》 )

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張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自然似乎有着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詩人與自然交流,將自己的留戀全部融入對康橋瑰麗風光的盡情描繪中,是他對“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詩人在康河邊徘徊,正是追尋美、自由與愛於一體的理想。康橋,於軀殼,徐志摩是過客,但於靈魂,正是他詩意的棲居地。

五、小結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院建築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説: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

——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通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 金柳 青荇 (拜倫)潭 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為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 招搖 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閲讀“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案設計説明】

《再別康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採用反覆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通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範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啟發引導,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點評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説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三、 掌握輕重,注意節奏,讀出詩歌優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範讀詩歌)

關於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

試從每一節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悦 ↘

↗ ↘

雲彩 :傷感 雲彩:傷感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第2節,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裏,彷彿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悦之情。

第3節,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着撐着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迴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這一系列“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構築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捨。《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五、 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課後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並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