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精選《再別康橋》教案3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5.6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再別康橋》教案3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閲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説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台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説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導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於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

教學環節

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

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繼續啟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説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明確: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

明確: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瞭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佈置作業。(其中課堂作業5`)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對象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鬆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1、形式:建築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3.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3.《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

4.《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吟詠法;

2.欣賞法;

3.點撥法。

媒體設計

1.播放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誦,播放一組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抵禦日寇入侵的畫面及《黃河大合唱》MTV、《我愛你中國》MTV。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2.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

二、解題

1.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曾留學英國劍橋大學兩年。在他臨別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來到劍橋大學碧波盪漾的康河裏泛舟,在康橋上漫步,他流連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於是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2.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着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於噴發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聽錄音,指導朗讀。

②學生朗讀,體會。

(解説:這兩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再別康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我受這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

2.欣賞品味

①《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節寫久違的學生作別母校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二節至第六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是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一切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詩意也有遞進,間接表達出作者深摯的感情。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神思飄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説: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的許多作品中,《再別康橋》就是將他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深化到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營造的無限的詩意美,傳達一種眷戀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別康橋》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音節和諧,節奏感強。③迴環復沓。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這優美的音樂般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詠三歎,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

所謂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其中,可引導學生聯繫學過的古詩詞,以使學生能較好地體會詩歌的音樂美這一特點。對繪畫美和建築美,可先分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學生便可豁然開朗。)

③《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隻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鬱“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後,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

(解説:愛國是永恆的主題。儘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

④《我愛這土地》的意象。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徵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湧着”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徵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雲湧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解説: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

⑤詩人為什麼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我”這隻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着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歎,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裏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解説: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

2.課堂訓練

學生有表情朗讀兩首詩歌。

(解説: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

1.徐志摩《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