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錦七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1.8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集錦七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説:“我敢説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説:“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學難點

1、對於“三美”主張的理解。

2、對於詩歌情感的把握。

教學方法

美讀法、分組討論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

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詩壇上活躍着一個新的詩歌流派,這就是以《新月》月刊為陣地的致力於提高新詩藝,潛心於探索新詩律,以追求“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三美作為詩藝目標的“新月派”。在這個詩派裏,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以他短暫而譭譽參半的35個春秋,像一顆

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在中國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他的經典之作《再別康橋》,領略這個傳奇人物筆下的現代詩歌之藝術魅力。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三、瞭解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生於浙江一個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康橋cambridge,鄰近康河)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劍橋大學對徐志摩的影響極大。1922年徐志摩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為“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事實上,對康橋(劍橋)志摩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在這裏,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形成以“愛、自由、美”為核心的人生觀和“康橋理想”;在這裏,他結識了影響他生命、終生傾慕的一個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這裏,他認識了狄更斯,遇到了當時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詩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這些大師的影響。

這首詩中提到的離別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遊該國後,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遊英國,懷着激動喜悦的心情

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於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這著名詩篇《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他一生留下四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他的作品是其“愛、自由、美”的人生觀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解讀這首20世紀最出色的一首離別詩,共同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四、誦讀詩歌

1、檢查預習情況(要求個別學生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能用較恰當的情感朗誦詩歌)

2、播放錄音朗讀

五、分析鑑賞

《再別康橋》是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

1、引導學生感受詩的音樂美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

《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請同學找出韻腳。

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

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學生可自由朗讀兩分鐘)

2、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詩中給你留下最深的意象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用這些意象完成對自己情感的表達的?

西天的雲彩。雲彩是非常美麗的,它可能代表了過去那些美好的記憶,也也許是朋友,或者是想念的人??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

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金柳。柳樹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柳樹披金。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

青荇。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潭水。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應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應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的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用水“揉”過一樣。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瞭解新 文人詩內涵,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鑑賞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進而學會從詩歌的形式、 語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二) 教學重點:

志摩感情方式和個人的體會。

(三)教學難點:

新詩的藝術技巧鑑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課堂教學過程:

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鍾情詩神繆 斯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 ,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聖”和“詩聖” 的詩人志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 《再別康橋》 , 走進詩人追求愛、 自由和美的詩意的內心——

二、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三、志 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 年赴美留學,1920 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 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 1928 年秋 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 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下子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 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 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學生朗讀《再別康橋》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體味 配樂請學生朗誦。

1、提示: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所以説本詩營造的氣氛輕鬆。

2、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

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 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 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所以説本 詩的意象選擇新穎。

3、齊讀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説?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體驗? 明確: 《文心雕龍情采》説: “情者,文之經。 ”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像, 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現的那份安 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向 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的情緒,就 是很自然 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 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在詩中,他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 與那“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 “一條水草”的體驗等。以上説明作者嚮往寧靜安詳自由生活。

六、探討歸納,藝術技巧鑑賞。

下面我們分別從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三方面來賞析詩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建築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 《再別康橋》共七節,四 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 一,給人以美感。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

2、語言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都 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 的結構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詩歌的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 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 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全詩共七節, 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 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 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 “盪漾” “ 招搖” “揉碎” “漫溯” “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七、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情感體味和詩 歌的藝術技巧 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 賞新詩的方法。

八、 識記訓練:

背誦本詩。

九,作業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作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 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 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準備: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閲讀註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

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説,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

可以説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閲讀

與白居易的《南浦別》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

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鑑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藴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詩,找出詩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捫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

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

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

除了消滅更有什麼願望?

① 寫於1928年5月29日,初載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號,後收入詩集《猛虎集》。

[附:板書設計]

雲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豔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藴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緻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温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瞭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於志摩

梁啟超説:“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範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通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斜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裏盪舟。

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尋夢。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藴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説過: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説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雲中鶴。出身於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裏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閒自由的日子。據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葱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盪漾的康河裏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並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於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和諧,意境優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 指導朗讀

1、 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奏要輕慢一點。 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範讀磁帶,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麼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就更符合語法規範。

明確:調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了難捨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 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鑑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麼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説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説:“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3) 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 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於康橋的風光片)

1、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豔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温柔之愛。“豔影”在詩人“心頭”“盪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 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

2、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並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這裏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裏遊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麼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着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 第六節,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於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

6、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捨得離去。雲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誇張的手法強調説“不帶走一片雲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願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 現實 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實 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向物,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用韻基本相同;章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首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

繪畫美: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豔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築美:句子整齊,每節勻稱。每節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佈置作業:

閲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⑴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⑵ 全詩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⑶ 寄託情感尋求解脱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着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遊,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託、抑鬱縈懷的短暫解脱。

⑷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有關資料】

一、新詩特點

中國新詩是隨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後的詩歌視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於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徵主要為:

1、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一個縱隊,在科學與民主的文化啟蒙下,它是以現代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為思想基礎的,集中表現了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命運、民族命運的關注,並在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加強。

2、以改變詩歌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為武器,經歷了真正的“詩界革命”,而與舊傳統決裂,有意識地擺脱古典詩詞的嚴整格律,終於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很接近舊詩的詩變到很自由的新詩”從而形成了完全獨立於傳統的詩詞之外的嶄新詩歌形式,並建立起現代詩歌的新傳統。

3、新詩既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則自必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體模式,我們的新詩在‘五四’時代基本上是從外國詩(主要是英國詩)借來音律形式的”(朱光潛《新詩從舊詩學習得些什麼》,因而它乃是‘累積了幾百年世界進步文學傳統的一個新拓的支流”,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上,是“截然異質的突起的飛躍”。這樣就決定了中國新詩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自己民族風格中,以致在語言鑄造和詩藝運營上,愈來愈與外國詩歌趨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4、新詩誠然完成了舊傳統的打破和新傳統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決裂,並不意味着割斷,而只能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也就是推陳出新。不推陳便不能出新,而沒有可推之陳也便沒有可出之新。每一時代的新詩歌,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髮創造出來,但它的根鬚卻必然深深紮在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適是新詩最早的開拓者,從1915~1916年就着手白話詩的試驗,一開始就朝着打破舊詩詞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移桔的方向衝擊:“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他主張:詩要“合乎語言的自然”,“話怎麼説,詩就怎麼寫”,他曾説:“詩歌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他把這種“詩探索”叫作詩的“嘗試”,並概括為“詩體的大解水’(《談新詩))。

鴿子

胡 適

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羣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迴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裏,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鮮麗!

──(原載《新青年》1918年)

從藝術上來看,這首中國早期新詩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開風氣的新詩理論。如胡適曾指出:關於新詩的音節,靠的是“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諧”,平民並不重要;而用韻方面,可以有多種自由,或“用現代的韻”,或“平厭互押”,“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至於藝術表現方法,則需要用“具體的做法”,換言之,“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裏發生一種或多種──明顯的逼人的影像”(《談新詩》)。對照《鴿子》一詩,正是如此。首先,該詩的音節確實大體上做到了自然和諧,全詩基本上用自然的語氣一氣貫注下來,相當流暢;其次,該詩注意押的,且全詩又押同一韻(i),然而詩中用的又是現代韻,也不受平區限制,這樣,全詩既自由地表達了思想,但又具有詩歌的音樂感;還有,該詩的主旨(表達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自豪感)雖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確採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迴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研身映四’這幅鮮麗的畫面上,這就避免了“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的弊病,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相隔一層紙

劉半農

屋子裏攏着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説“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着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着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裏。/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説胡適對於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於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麼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於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説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持發展到清末,由於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甦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於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於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説,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於它運用正在嘗試着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遊女怨婦寫照”,善於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鑑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敍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怒之情。

二、術語:意象

意象既是詩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廣泛存在於詩歌作品之中,因此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着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在具體詩作的選題、構思、立意、表達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特定的創作意圖,在自己頭腦的“萬花筒”裏對一連串的意象進行定向篩選、拼接與組合,從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詩的形象、詩的意境來,並隱含或包孕着詩人的情思意趣。由於對諸意象的篩選、拼接、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現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間聯繫方式而言,大體就有:意象疊加、意象脱節、意象組合、意象並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現、意象隱現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與此不無關係。

三、《再別康橋》背景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裏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着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繫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着他。於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着到達廷頓莊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