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集合6篇

欄目: 再別康橋 / 發佈於: / 人氣:2.3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再別康橋》教案集合6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再別康橋》教案3。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 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裏,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着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閲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説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説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3》。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宂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案設計説明】

《再別康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採用反覆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通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範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啟發引導,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點評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説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三、 掌握輕重,注意節奏,讀出詩歌優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範讀詩歌)

關於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

試從每一節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悦 ↘

↗ ↘

雲彩 :傷感 雲彩:傷感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第2節,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裏,彷彿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悦之情。

第3節,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着撐着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迴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這一系列“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構築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捨。《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五、 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課後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並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 zǎi 一年半載

zài 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捨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豔影:不僅盪漾在水中,也盪漾在詩人心中。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板書:

康橋 互相依戀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遊玩。榆樹濃陰覆蓋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遊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捨,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板書:

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願也不捨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雲彩”:詩人既不願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於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裏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説出:“康河,我敢説,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儘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雲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板書: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鑑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七、感受音樂美

(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後叫一個學生誦讀)

八、結語

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説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瞭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説:“我敢説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範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並説説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雲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雲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麼他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徵,並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捨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説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着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現

雲彩 永久戀情

金柳 低落傷感

水草 夢想孕育

彩虹(夢) 激情澎湃

星輝 喜愛難捨

夏蟲 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鏈接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築美建築美在於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於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視頻,也動筆寫一寫(鏈接生活視頻)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佈置作業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説説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