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説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裏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説一説,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裏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説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説一説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説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裏呢?

2、 你能説説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説一説。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節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採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説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説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説一説。生:(説説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3.複習生字,掌握生字。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導入,瞭解詩意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也準備了一幅畫。想看嗎?

(介紹畫上的內容)

師: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

(生編故事)

師:你編得真好,老師也想編一個。

師: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煥。一天傍晚,他來到黃河岸邊,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麗了,那麼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裏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師:為什麼登上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

生: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師:是啊,詩人也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就寫了一首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1.(出示課件)介紹鸛雀樓

2.(出示課文內容)指名朗讀

3.師:讀得不錯!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賽讀,行嗎?請同學們當評委。(師配樂朗讀)

生評價。

4.生練讀。

5.分句指導。

6.整體讀。

7.學生上台表演讀。

8.配樂集體朗讀。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師:為了表揚你們,咱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麼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老虎”在把關,每隻老虎的身上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誰想做打虎英雄?

生讀生字。

(四)登高望遠,想象説話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已經站在鸛雀樓的最頂層了,你們的心情怎麼樣?你看到了什麼美景?

生想象説話。

(五)小結

是啊,只有站到高處才能欣賞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人生也是一樣,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進取。同學們,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把心中最美的風景變成現實。

教學反思: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朗讀古詩,瞭解詩意,明白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教學重點,學生掌握較好。我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的。在導入過程中利用小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用圖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説話,説出詩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中。在學古詩中以讀為主,設計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讀詩背詩的積極性。讓學生評價老師背詩的“祕密”,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讓學生想象説話,培養學生的説話能力,更能聯繫生活理解古詩道理。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課件中出示的課文內容用拼音打出來會更好些。學生的朗讀需要加強,老師還要進一步指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7

【教材簡解】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於平淡之中見奇偉。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於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目標預設】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藴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後引發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採用自問自探的方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發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設計思路】

這是蘇教版第三冊的一首古詩,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教學時,要以讀為主,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問中讀詩,在自探中品詩,體會古詩所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發展語言。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1.小朋友,在我們浩瀚的中國文化中,古往今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誰來把你喜歡的吟誦給大家聽?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並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説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裏,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2.師述:小朋友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想不想也來讀一讀?(想)請同學們自己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

3.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4.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5.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三、自問自探,理解詩意

1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裏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彆着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

2.交流總結讀詩方法並出示

(1)藉助課文裏的插圖理解詩句。

(2)反覆讀,讀中理解。

(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3.再讀古詩,探究詩意。

4.交流探究學習的收穫。

(1)理解第一行詩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a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c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 依山盡是説太陽—

d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e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 連綿起伏的山 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f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理解第二行詩

a、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

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黃河水流是什麼樣的呀?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説説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説過的詞語。

c、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d、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氣象是多麼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f、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5.出示三,四行詩句。

他在想什麼?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説。

6.詩人王之渙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心胸特別舒暢,目光特別遠大,他不由得感歎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句詩不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且也激勵自己和別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標努力。小朋友,你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或聽到過這兩句詩?

7.學生交流。

8.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9.學到這裏,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0.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1.一首詩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着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後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裏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8

教材説明: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敍了作者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廓、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學寫生字。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設計思路: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看,(出示掛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遊玩的地方,這座樓坐落在山西,樓有三層,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那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座樓叫什麼名字嗎?(學生回答)

2、對,你們真聰明,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3、指名讀“登”(dēng),要求讀準後鼻音。指名拼讀“鸛”(guàn)。

二、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誰登上鸛雀樓?(作者)作者是誰?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詩深受人們喜愛。

過渡: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初讀課文

1、你們想讀這首詩嗎?那先小聲的跟着老師將這首詩讀一讀。

2、自己再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用鉛筆將它們畫出來。

3、這次我們再大聲地跟着老師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畫出來的字的讀音。

(先聽老師範讀,再跟着老師讀,可以把握住對這首古詩的朗讀,並且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出不認識的字,為下一步的識字教學做一個鋪墊。)

四、識字教學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2、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3、你們的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下面我們再來個讀字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讀的最好。(分小組讀)

4、你能給這些生字寶寶找朋友嗎?

(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記憶。)

五、寫字教學

1、過渡:我們在認識了這些生字寶寶後,如果會寫它們,那就更好了。

2、觀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師範寫。

4、學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引導學生掌握生字。並細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體會漢字的形體美,從而認真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作業: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看圖導入

1、出示圖畫,你看到了什麼?

2、這就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從而寫下了這首詩。

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説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

(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説明“流”的方向。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二)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麼?(板書:白日盡黃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朗讀指導。

1、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

3、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背誦全詩。

三、小結。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説一説。

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裏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理念:

1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能聯繫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 教學重點: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1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2 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閲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後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説説這位好朋友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 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説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雲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裏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 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裏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

2 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板書在旁邊: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 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瞭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 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 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後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

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藉助課件裏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

詩人看着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裏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後齊讀一遍全詩。

4 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着背誦這首古詩。

説一説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 默寫《登鸛雀樓》。

2 蒐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着背下來。

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1課古詩《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0

設計理念

注重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創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採用讀、想、議、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指導背誦。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詩歌的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學生:本課生字卡片、畫紙、畫筆。

教師: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釋題,感知全詩

1.課件出示書上插圖,提問:

孩子們,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在圖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簡介作者王之渙及鸛雀樓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們在圖上所看到的這座樓,名叫鸛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樓高三層,建好後有鸛雀在上面棲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好詩《登鸛雀樓》。孩子們,你們想和這首詩交朋友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

要求:老師很想朗誦這首名詩,可以嗎?請孩子們認真聽老師朗讀,看看字音是否讀得準確到位?

學生評價。

2.自讀,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1)請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古詩。

(2)你認為哪些字難讀,需要給大家提個醒?在難讀的字下做上記號。

(3)學生交流,練讀難讀的字。

(4)小老師教讀難讀的字。

3.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打亂順序,學生搶讀,教師重點指導“登”、“雀”、“鸛”的字音。

(2)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讀、抽卡片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比賽認字,互當小老師考考別人。

(3)教師抽讀,適時鼓勵。

三、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學生自主識字,分四人小組交流識字方法,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2?藉助多媒體課件,師生共同交流難寫的字,教師範寫。

重點指導“入”,將“入”與“人”比較記憶。

3?學生認真完成課後第三題的“描描寫寫”,為自己滿意的字畫上“”。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導讀詩,讀出節奏。

(1)請生賽讀,師生共同評價。

(2)根據評價,畫出詩的節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能按照這樣的節奏朗讀嗎?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自己練習練習。

(3)同桌孩子比賽朗讀,互相評價。

(4)全班齊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圖文對照,瞭解詩意。

(1)反覆吟誦,圖文對照,同桌互相説説詩的大致意思。

(2)課件播放與詩相配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全班交流對詩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欲”、“窮”的意思。

(3)作者登上鸛雀樓後,他能看見些什麼呢?他會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大膽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語言説一説,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畫。

(4)結合評價學生髮言和繪畫,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更上一層樓以後會看見什麼?

(5)教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開闊。

五、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孩子們,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再次朗讀這首詩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賽讀,可以扮成詩人來讀,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夥伴合作讀……

2?配樂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意境。

(1)配上動作,表情朗讀。

(2)閉眼想象畫面讀。

3?藉助媒體指導熟讀成誦。

4?抽學生背。

5?齊背古詩。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孩子們,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你們想多瞭解它們嗎?老師給大家推薦《必背古詩80首》、《唐詩300首》等課外閲讀資料,希望你們能和古詩交上朋友,在今後的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藉助拼音讀通課文。

2、範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着羣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説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説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五、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生字書寫。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5、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詩意説出詩句。

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陽*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再登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2

登鸛雀樓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説,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裏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教學後記:

資料提供者:雨諾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記住字形,,學寫四個生字。

3、整體感知古詩描寫的意境。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解題,讀題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登鸛雀樓)

這四個字都是生字,是我們的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標拼音)指名讀

3、(出示圖)鸛雀樓,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勝地,因為經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在樓台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台叫做鸛雀樓。登,看老師的手勢,明白什麼意思嗎?一步一步向上登上鸛雀樓就叫——登鸛雀樓。

知道意思就會讀得更好。指名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設計意圖背古詩導入,揭示課題,理解題意,指導讀準、讀好。

二、讀通古詩

1、瞭解作者這首詩是誰寫的?王之渙是唐朝的大詩人,寫了不少著名的詩。

2、這首詩寫了什麼?捧好課文紙,聽老師來讀一讀,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發音。

3、現在請小朋友學着老師的樣子,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看着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確,多讀幾遍,把每行詩句讀通順。

4、這首詩有的小朋友很熟悉,但要讀準它,卻不容易。(出示古詩)來挑戰吧,哪位小朋友願意來試試。指名讀,相機正音後鼻音登更層

前鼻音盡

邊音、樓裏

翹舌入

齊讀全詩

5、去拼音讀

藉助拼音,古詩讀得很流利。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出示去拼音詩)大家還能讀準嗎?

(出示)看,你們的讀書聲引來了兩隻小鸛雀。小朋友讀得好,它就帶我們去登樓。我們再來讀給它們聽。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把古詩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看似簡單,但操作時卻不易。前後鼻音、平翹舌音等都是糾正的重點。再加之孩子們先入為主的錯誤讀音的影響,課堂上糾偏的教學就顯得很重要。去拼音讀時,設計鸛雀登樓的動畫引領,意在激勵學生學有所趣,學有所樂。

三、讀懂古詩

1、同學們,詩人也和我們一樣,去登鸛雀樓,會看到了什麼美景呢?仔細看看課文紙上的插圖,動腦筋想一想,説一説。(出示課文插圖)

(出示)站在鸛雀樓上,詩人看見。(生自由練説)

2、相機學習一二句

這是一輪什麼時候的太陽?顏色已經沒有那麼鮮亮、奪目了,這太陽是白天就要落山的太陽。看,它靠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漸漸消失了,這是哪一句詩描寫的美景?——生:白日依山盡。看到這美景,誰再來讀一讀。齊讀。

鸛雀樓就坐落在黃河邊。見過黃河嗎?(生談)(出示黃河圖片)這黃河波濤洶湧,一瀉千里,浩浩蕩蕩向東流入大海,這景象是那麼壯觀,那麼讓人覺得氣勢磅礴!此時你站在鸛雀樓上,一定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指導朗讀“黃河入海流”。

3、太陽漸漸落山,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現場採訪:站在鸛雀樓頂,看了這麼多美景,你的心情怎樣?指導朗讀一二兩句詩。

聽老師來讀一讀,小朋友輕輕閉上眼,讓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浮現在腦海中。看到了嗎?讓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這美好的畫面吧。

4、相機機學習三四句。

看到這麼美的景色,如果想看到更遠更多的風景,就要再登上一層樓,所以詩人告訴我們——(出示,引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呀,所以詩人這樣告訴我們——(出示,齊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課文配有插圖,以圖學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出示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些什麼?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進一步在頭腦中呈現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誦讀。

四、讀好古詩

1、小朋友們讀得真棒,願意跟老師合作讀一讀嗎?

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後張老師一行,你們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注意聽清老師讀詩時的節奏、音調。白日——依—山—盡,(生接——)欲窮——千—裏—目,(生接——)

2、還是這樣的合作方式,只是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如何?

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男女生合作一次,行麼?

3、就像這樣,全班同學一起來一遍吧。齊讀

5、古詩咱們讀了這麼多遍,能背下來嗎?指名背齊背

設計意圖對一年級學生而言,古詩的節奏和韻味要在模仿老師一遍遍的誦讀中體會、感悟,用師生合作的方式,既有趣又讓學生初步讀好古詩水到渠成。

五、指導寫字

1、(出示)瞧,這課的生字來和小朋友們打招呼了,大家能把它們讀正確嗎?

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字音讀準還要把它寫漂亮!

2、(出示)入更

比較入和哪個字很像,又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呢?人撇高捺低,入撇低捺高,不能弄錯。看老師來寫這個字。師黑板範寫入(撇捺要舒展開)

更也有撇捺,撇是豎撇,寫時要先豎後撇,捺從上往下穿過撇。師黑板範寫更

學生入更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寫這兩個字,要注意撇捺的變化。

3、(出示)欲目

欲怎樣記欲這個字呢?是個左右結構的字(用拆部件的方法來記這個字)

怎樣才能寫好看呢?左右等寬,谷的一捺要變成點,哦,字寶寶很有禮貌,它懂得謙讓,把地方讓出來寫右邊的欠。

目怎麼寫,同學們要好好體會,相信你們會寫得很好。

學生欲目各描紅一個,臨寫一個。

4、學生在習字紙上練寫

5、投影反饋,相機評價,再寫完寫好剩下的。

設計意圖學寫的4個生字,指導時側重點不同,指導範寫兩個,放手觀察兩個。寫字教學中力求講評結合,把寫好字落到實處。

教學理念《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很熟悉,從小就耳濡目染,有的甚至已經熟讀成誦了。但是否能把古詩的每個字讀準,讀好,這是這節課着力要解決的,糾偏看似簡單,其實比其它訓練更重要。現在講究基於兒童的古詩教學,而這堂課還要基於這次教學的兒童,二年級的教材用一年級學生上,許多生字的讀音更要紮實強化。教學設計時還要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反覆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入情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明晰出現,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藴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理解詩題。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古時候,經常有鸛雀鳥飛臨居住這座樓而得名。它位於黃河東岸,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很多詩人登上鸛雀樓,俯臨黃河,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而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最為有名。

2、板書課題:登鸛雀樓

解釋每個字:登,登這個字在《青蛙看海》這節課已經學過了。凡是帶有撇和捺的字寫時要舒展一下,登這個字下面是個豆。鸛,這個字是本詩中筆畫最多的一個字,這個字右邊是隻鳥。雀,上面是個小字頭,雀這個字,小字頭我們在腳尖的尖中學過這個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這個字一般都跟鳥有關,比方説“小鷹學飛”中的“鷹”,雁過留聲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種鳥,凡是帶有隹部的這個字,寫的時候距離要緊一些。

“樓”古時候的樓都是木製結構的,那木當偏旁的時候把捺變成點。樓這個字是左右結構的字,作為偏旁時要把木寫得小一點,這叫做左窄右寬。

二、初讀古詩 整體感知

1、出示詩中帶斜線是的作用?(停頓)

學生讀題目(登鸛雀樓)

所以詩的標題應該這樣讀,登/鸛雀樓。

全班齊讀。

生再讀。

錄音機範讀。

2、詩會讀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個字的意思,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看一看你們看。

要想學一首古詩,要先把它讀好,那你再把詩讀一遍,把生字寶寶認一下。

樓(樓房)(高樓)

依(依靠)(依然)

盡(盡頭)(盡力)

欲(X)(慾念)

窮(貧窮)(窮人)

層(雲層)(層次)

瀑(瀑布)(飛瀑)

布(一匹布)(瀑布)

爐(火爐)(爐子)

煙(煙霧)(煙氣)

遙(遙遠)(遙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學習生字

出示生字。問“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師的挑戰?”

1、檢查生字

鸛雀樓一共三層。那麼每一層都會給你們帶來一些生字寶寶。如果你們讀準我們就可以一層一層的登上去了。

①現在看第一層:誰來讀?“入層 ”其中“層”是平舌音。

②第二層我要交給你們加大點難度了。三個字了。

依河 目

③第三關,那我再加大點難度。

最後抽查一下,隨便從中挑幾個字。

現在我們三層樓都登上了,沒有難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個考驗,你就能站在的一層樓上看到美麗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

“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

明白區別之後在手掌心寫這兩個字。

四、品讀詩句

1、剛才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依山盡是説太陽——指名再説説這句詩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 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麼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景象是多麼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麼

引讀——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這是因為——?讓生試説。(登高才能望遠)

引出——所以中國就有一句俗語叫做:站得高,看得遠。

總結 :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了一首美麗的詩,現在我們一起跟着王之渙的腳步一起來看下這首詩(播放歌曲)

多美麗的景色啊,白日、遠山、黃河、組成了一幅壯美的景象,讓我們也胸襟大開,想要登高遠望,看到千里之外更開闊更高遠的地方,真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呀!這首詩的最後兩行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師也想把這首詩送給大家,當我們想要自己編的更優秀時,就對自己説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激勵自己。

當我們遇到困難想要退縮時,我們也對自己説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鼓勵”自己。

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我們都要更上一層樓

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欲窮千里目。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讀:

1、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2、讀中想象畫面,讀出意境。

説:

3、聯繫生活和畫面説説“依”、“盡”、“欲”、“窮”的意思。

4、説説詩歌描繪的畫面。

教學過程:

任務一:讀準題目

1、板題,讀題,認讀寫好“樓”字。

2、用“登”字説話:登泰山、黃山……登沭濱大廈、東方明珠……

任務二:讀準節奏和韻味

1、範讀。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齊讀。

任務三:讀想象畫面

讀一句

1、詩人等鸛雀樓看到什麼景物?(看:白日、黃河)

2、自由讀,想象畫面。

3、説説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相機點撥理解“依、盡”。

4、加上動作讀出自己的感受。

讀二句

1、詩人想到什麼?(想:)

2、自由讀。

3、説説詩人想到什麼?相機點撥理解:欲、窮。(板書:欲窮、上)

4、加上動作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動作感情背誦全詩。

任務四:拓展運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學習更上一層樓!是什麼意思?

還可以祝福什麼?工作、生意、研究、成績……給你的親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