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紅樓夢

關於紅樓夢的選讀

欄目: 紅樓夢 / 發佈於: / 人氣:2.35W

一、導入

關於紅樓夢的選讀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説,《紅樓夢》選讀。它以一個貴族家庭為中心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社會歷史圖景,社會的各個階級和階層,都得到了生動的描寫。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鉅著不知多少次打動了我們的心,每一次閲讀都會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地牽動着。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節選自《紅樓夢》的四篇課文,走進賈府,走進大觀園,走進寶玉,走進黛玉,走進賈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快速閲讀四篇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2.介紹與四篇課文有關的《紅樓夢》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點

《訴肺腑》

寶玉和黛玉的愛情經歷了初戀、熱戀和成熟三個階段。黛玉從她孤苦無依的身世與處境和高潔的思想品格出發,執著而強烈地要求寶玉嚴肅專一的愛情。她或喜或怒,變盡法子反覆試探寶玉的真心,直到史湘雲這回遠來探親,黛玉偷聽到寶玉的“肺腑”之言,不覺又驚又喜,又悲又歎,確認寶玉為“我之知己”,從此他們的愛情進入了一個成熟階段。

《寶玉捱打》

在封建家庭裏,家長責打子弟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足為奇,但賈政此番毒打寶玉,恨不能置他於死地,卻顯得極不尋常。從當時的情形來看,似乎是結交伶人和所謂“逼淫 母婢”這兩件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實,根本原因還在兩種思想的矛盾衝突上。賈政是最高封建統治者的忠實奴才和封建禮教的衞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標準來培養寶玉,希望他走科舉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祿,維持自己的家聲;而寶玉卻鄙視功名富貴,厭談“仕途經濟”,對封建社會傳統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懷疑乃至否定。父子間的這種矛盾是無法調和的,而寶玉捱打正是這種矛盾發展到對抗地步的鮮明而集中的表現。

《香菱學詩》

香菱本來就愛讀詩,也想學着作詩,但苦於無人指點;來到大觀園以後,有了黛玉這樣的老師,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詩的境界中了,終於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了作詩。

《抄檢大觀園》

大觀園裏住着“金陵十二釵”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寶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還有為這些人服務的大羣婢女,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紅樓夢》選讀》。

抄檢大觀園的起因是,賈母的丫頭傻大姐在園內山石背後搶到了一個“繡春囊”——這是當時男女青年表示愛情的一種信物,其實並不足怪,但在持有雙重道德標準的榮國府當家人的眼裏卻如同洪水猛獸,深恐因此而敗壞自己的家聲,必欲查個水落五出而後已,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處追究,還可以發現其中包含着榮國府內大房和二房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王夫人清除寶玉身邊“妖豔”丫頭的意圖——從王夫人拒絕鳳姐“平心靜氣暗暗察訪”的辦法,而採取王善保家的抄檢之策,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來。

這場旨在整肅榮國府內部秩序、改善人際關係的鬧劇,其結果恰恰走向了自身願望的反面,它使府內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從此,不僅大觀園失去了往日的平靜和安樂,連榮國府也日見其衰頹了。從這個意義上説,探春“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説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這番話,可説是給這場鬧劇做了一個精闢的總結,揭示了它的悲劇實質。

作為這場鬧劇的犧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連充當抄檢急先鋒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捱了耳光,成了現世報。

四、品讀鑑賞

《訴肺腑》提示:

在閲讀全文的基礎上,重點朗讀人物對話部分和心理描寫部分,仔細體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點評法

1.課文第三段,史湘雲以及襲人對寶玉規勸的一段對話描寫:

湘雲笑道:“還是這個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願讀書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酬世務,日後也有個朋友。沒見你成年家只在我們隊裏攪些什麼!”寶玉聽了道:“姑娘請別的姊妹屋裏坐坐,我這裏仔細污了你知經濟學問的。”襲人道:“雲姑娘快別説這話。上回也是寶姑娘也説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他就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這裏寶姑娘的話也沒説完,見他走了,登時羞得臉通紅,説又不是,不説又不是。幸而是寶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鬧到怎麼樣,哭的怎麼樣呢……”

這段對話,充分表現了寶玉厭惡仕途,不願與士大夫交接,蔑視封建道德倫常規範,具有強烈的.叛逆性格。史湘雲勸説寶玉要熱心仕途,多結交官宦,講談經濟學問。但封建禮教對她的影響不及寶釵那樣深。史湘雲的言詞表現了她的嬌憨活潑、開朗豪爽的性格特徵。襲人與湘雲一起規勸寶玉,表明了襲人與寶權所遵奉的行為規範是一致的。顯然,湘雲、寶釵對寶玉的規勸是善意的、真誠的;寶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實的,都是無可指責的。

2.課文第三段,湘雲因勸寶玉留心“仕途經濟”而被寶玉斥為説“混賬話”,並當眾頌揚黛玉不講這些混話:

襲人道:“……提起這個話來,真真的寶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訕了一會子去了。……誰知這一個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見你賭氣不理他,你得賠多少不是呢。”寶玉道:“林姑娘從來説過這些混賬話不曾?若他也説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他生分了。”

寶玉視黛王從來不講“混賬話”,顯然,這是寶黛愛情的根本。

3.課文第四段描寫了黛玉聽了寶玉的知心之語後的內心狀態:

林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歎。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於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所歎者,你既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燒,病已漸成,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症。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

“又喜又驚,又悲又歎”這八個字,極其準確地概括了黛玉此刻複雜的心理狀態。黛王幼年間也曾受過封建教育,但並不嚴格,封建禮教和功名利祿觀念對她的影響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純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單,她只能從尋求知己中獲取感情的慰藉。來到賈府以後一她和寶玉很快就達成了感情上的默契,並發展成了愛情;而與此同時,她又不能不想到,寶玉作為榮國府的唯一繼承人,身邊有那麼多的女性,他能唯獨鍾情於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