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推薦】讀《弟子規》有感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1.2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1

在學校的建議下,我最近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這本書以“三字經”的格式,給我們講述了做人的道理。因為“三字經”的格式是一種古文,很多內容我根本看不懂,所以作者還給它們加了譯文,並列舉了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貌,讓我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也讓我一看就愛不釋手,從中也讓我受益無窮。

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這句話,它的意思是:當自己有能力,可以為眾人服務時,不可以只考慮自己而不捨得付出;對於別人的才華,應該佩服並加以學習,而不可以嫉妒甚至毀謗。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值得我們小學生們認真地學習和領會,它教育我們人不能自私、驕傲,要學會謙虛做人,時刻想到為集體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就拿我本人來説,我也特別想為班集體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幸運的是,我每天早讀時有機會給同學們帶讀,看到同學們那麼認真的神情真讓我感到高興。另外,我也要學會謙虛,多向那些優秀的同學們學習。你看,我們班上有那麼多成績比我優秀的同學,還有很多同學有各種各樣的特長,他們都比我有才華,我就要以他們為榜樣,做到“人所能、勿輕訾”,虛心向他們學習,我相信我的成績也一定會提高,表現也會更優秀的。

《弟子規》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相信你讀了也會終身受益的。

讀《弟子規》有感2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非淺。

《弟子規》是顯聖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弟子規》同時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閲人無數,閲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聖先賢,《弟子規》就是古聖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着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説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心境,要有捨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説“凡是人,皆須愛。”有感恩的心,才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麼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裏,就能時時品嚐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説,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裏,哪裏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願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讀《弟子規》有感3

它還要求我們説話要文明,講信用,與大家相處要平等博愛。讀了《弟子規》,我受到很大教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迅速回答,不能遲緩,父母叫你做事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懶不做。

讀到這句話,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看書,爺爺讓我下樓幫他拿報紙。我想繼續看書,便隨口回答道:“等一會兒吧。”爺爺見我不願意,就自己下去拿了。

聽到爺爺關門下樓的聲音,我隨即想起《弟子規》上的這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覺得非常慚愧,想到白髮蒼蒼的爺爺每天幫我們買菜、燒飯,有時還要接送我上學放學,卻從來沒有説過一句推辭埋怨的話,想到這裏,我更慚愧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更聽話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4

讀一本好書,你會融入到美麗、善良、淳樸、真誠和快樂之中,讓人們的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本身的光彩、高雅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骨,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找回心靈的高尚和純真。胸懷坦蕩地送走每一個黃昏,迎接每一個清晨。歲月依舊,情懷依舊,一本好書,墨香醉心頭……

閲讀是一種心境,在經典中聆聽高山流水、花開花謝,暢想海闊天空,沐浴明媚的陽光,沖淡憂傷與惆悵。閲讀為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我們的心靈鮮活起來。

流星在夜空無聲的劃過,成了靈魂深處最美的瞬間。生命的夜空定有顆顆耀眼的明星,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直到生命旅途的結束,那便是知識,便是文學,便是經典。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的《弟子規》。《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起中國就作為一個世界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從大漢王朝到大唐帝國;從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到復興盛世的當代中國,歷史的巨輪無聲的向前滾動着,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是“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稱號,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而談到對此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我首當推崇《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説“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一本本經典讓我們成長,看懂人生中的花開花落,我已停不下成長的腳步。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當看到這幾句話時,我們一定都覺得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規”。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之淵遠。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在中國周邊的一些文明古國也有一些傳統文化歷史,但都沒有完整地記錄他們的文化歷史。唯有中國,文化歷史淵遠流長,從未間斷過。

以前古代人讀書都是非常講究的,女子不能讀書,男子才可以讀。而且除了讀四書五經以外,不能讀別的書。弟子規裏面就有一句“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智。”。從這點來看,古人對於學習的書籍內容是非常重視的。要是在現代,讀書的內容也十分重要。我們小學生就應該讀一些“感恩系列”等心靈雞湯系列的書或是“笑貓日記”等校園小説,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發,培養自己的情商;還可以放鬆一下自己,讓我們在課餘時間開懷大笑。

説到“四書五經”,也就是古人科舉考試所學習的書,中華傳統文化裏的一些。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很多,比如説:《孝經》、《千字文》、《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我背過《三字經》、《千字文》和《弟子規》,我覺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簡的就是《弟子規》了。

《弟子規》的總序概括了《弟子規》中的所有內容,它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

首先,做一個人,要孝順,要孝敬父母親人。我今天去聽了弟子規的教育講座,主講人説了,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只有使用權,它是父母的。就像《論語》裏面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果你遭遇了種種失意,朋友都離你而去,那麼你還有親人陪伴你。因為他們是你的親人,所以可以原諒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錯。你應該用一生的時間來陪伴你的親人,用來還他們以前為你付出的債。而且還要愛護兄弟姐妹,通俗一點講,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結合中華傳統的故事,那就要學習《孔融讓梨》裏發揚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規律,搞好自己的生活習慣。別人看見你儀態很端莊,衣着也整齊,但一進你家,裏面滿地狼藉,而且你的行為一點也不禮貌,那麼你難道還算盡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了嗎?

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麼再親的朋友忍你幾次以後也會離你而去。

除了上述着幾點,還有一點需要我們做到:泛愛眾,而親仁。

什麼是泛愛眾,而親仁?我們來分解開來理解:

“泛”就是廣泛的意思,“眾”則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來“泛愛眾”就是要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能因為這個人是佼佼者就只親近這一個人,有時候成績好並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就嫌棄他,厭惡他,其實你厭惡別人時別人也覺得你不怎麼樣。相反,如若你親近身邊的每個人,每個人都公平對待,不巴結領導的親戚也不認為其他人沒有權力就遠離他們,則會迎來每個人的喜愛。他們寧願與你這樣親切隨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願意和那些有“關係”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過一個故事,兩個很好的朋友,其中一個騙了另一個,而另一個為了捍衞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户紙,心甘情願上他朋友的當。朋友聽後很感動,為自己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來理解“而親仁”,“而親仁”的意思便是要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你便會學習他身上的好處,也成為另一個有賢德的人;相反,如果你親近小人,你也會墮落成一個小人。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句話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幾點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你便可以開始學習知識,如果連基本的做人的素質還未達到,還不如先別學習呢。

我們一定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很多人都説,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梁啟超爺爺有句話説的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讓我們承擔起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併發揚光大的重任吧!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讀後,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等等。《弟子規》是我們兒童的啟蒙讀物,是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我認為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讀書目之一。

《入則孝》這一章講的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還有兄弟和諧,誤要歧視窮人,不能巴結富人等。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這句話: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叫黃香的孩子。因為他的母親早逝,所以黃香對養育他的父親非常教順。夏日,他見父親牀非常熱,他便拿着扇子扇牀,直到牀涼為止。冬日,父親牀上很冷,他便親自幫父親暖被窩。母親早逝,父親撫養他長大,他知恩圖報,便有了黃香温席的故事,黃香那時才九歲,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黃香才那麼小,就懂得孝順親人,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的的人。黃香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心深處自然萌發、激發出來的孝,又是出於天性的、並儘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親仁》一章中,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一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會懂得很多,會變得很有愛心,過錯也會減少。如裏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壞,麻煩也會自己找上頭來。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儘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於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範,它可以鑄就我們的精神靈魂,同時培育了我們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當你細細品味它的精髓,你就會茅塞頓開,平時裏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你就有一顆寬愛的心,愛社會、愛祖國、會感恩、會尊重別人、會廉恥、會與人和諧相處。

希望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深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讀《弟子規》有感7

“百善以孝當先”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句千古名言,這就是做人的根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遊子吟》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啊!兒女的心怎能報答得了父母的恩情呢?這次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讀了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弟子規》。其中讓我久久沉思的是八則孝這門學生主修的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真理是在我讀《弟子規》這本書有着最崇高的位置在我心中,這就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遲緩答應;父母讓你去辦事的時候,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責備,要從中吸取教訓。子女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他們安眠。

岳飛是一個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將。他的一生也以孝聞名至今。他的母親是想岳飛當上一名大將和要他精忠報國,所以她在岳飛的背上用針一針一針地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時常提醒岳飛。古時候的刺青技術還沒有現代的先進,想想要在背上刺四個大字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可岳飛就是為了一個孝字在背上刺上四個大字。

古時候就有這麼一個孝順的名將,可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裏又有多少人會這樣呢?別説那麼艱苦的事吧,就是早上請個安,晚上侍候他們安眠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人甚至覺得説孝太俗氣了,説笑還差不多。我們現代小學生就是忽略了這門重要的功課。

有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你叫父母的時候,父母不能遲緩,做事要馬上去做。對於父母的教誨還會頂嘴。

父母照料你已經多時了,那你有沒有試過照料回你的父母。他們為了你每天出去辛辛苦苦工作,令兩鬢日漸增加銀絲的父母呢?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開始為我們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讀《弟子規》有感8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為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9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0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它需要很多人去接受它,學習它,傳授它。這一種思想理念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延續了五千年,哪個中華人民還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遺忘,而她依然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並完全消失在我們眼前,但它需要我們去學習它,感受它,傳承它。

其中《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老師同學,對待朋友;教會了我怎麼做生活中的小事,提高了我的道德修養;它啟發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都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們不但不聽,聽了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又傷心的事。這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作風,因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的太少。

所以當我們學了《弟子規》才會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時刻想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學習它裏面一些行為習慣,對正在成長的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不但會對我們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瞭解,也會對未來我們自己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學習《弟子規》,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我想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學習傳統文化並傳承它,這樣,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裏綻放,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可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那些學習差的人,乾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裏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己做飯;做了好吃的,自己搶着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貴。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後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麼?真的慚愧呀,他們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看明白那一條條皺紋裏藏着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助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2

有一天,老師拿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給我們看。我看到這本小冊子有着黃黃的封皮,上面還畫着穿着古代衣服的大人和小孩。這是什麼書呢?老師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的。我們要一起學,一起背。

開始背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沒想到古文怪,這麼難讀,我不禁皺起了眉頭。有的同學覺得好玩,開始嘻嘻笑起來。可是,當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含義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話語中真的藏着許多做人的道理。當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語句時,我不由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有一次,媽媽生病了,很難受。“世文,幫媽媽倒杯水。”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的我,看得正興高采烈。一開始,我並沒有聽到媽媽有氣無力的説話聲。終於聽到媽媽使出全身力氣的説話聲時,我卻還是目不轉睛地邊盯着電視邊説:“等會兒,沒看我忙着嗎?”……現在,讀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媽媽那輕聲地呼喚。“媽媽,對不起。”我在心裏默默地説。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許多像“知恩圖報,孝敬父母”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我想,懂得了這些道理,我一定會像古時候的人做得一樣好。

讀《弟子規》有感13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啟蒙教育的。

在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我們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年輕時,在科舉不中之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他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教育兒童為人處世規範的啟蒙書,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讀物。對於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學習、如何“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最後養成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清朝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

《弟子規》其內容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而愛,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主體精神,全文分為五個部分,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啟蒙端正,養成忠義家風的最佳讀物。

讀完這本著作後我深有感觸,交給人們孝道、講誠信、關愛他人、努力學習等這些在人生路途上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教我們學做人,還教給我們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古代的人們把具有這些道德的人稱

為聖人,比如我們偉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道德理論一直流傳至今,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我們生活中真正做到這些道德行為言論的人非常的少。

我們為什麼不做這種被所有人稱讚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文化,為祖國的偉大事業作出努力,作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14

作文一個大約一歲左右的小男孩,癱坐在一片廢墟中,絕望地哭泣!時代發展的要求,鋭意進取,自強不息。先秦諸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這些名言的千古流傳,就凸顯了和諧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於是,我就先把碗碟和筷子放進盤子裏,滴了幾滴洗潔精,還真油膩呢,像泥鰍一樣在我的手裏轉來轉去?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閲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15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國數百千年人的智慧。亙古歷今,國學經典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在看完《弟子規》之後,我對“百善孝為先”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古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排第一位。所以説孝乃德之根本。“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的人性的結晶。黃香温席、漢文帝親嘗湯藥、蔡邕孝母......從他們的身上,我們讀懂了孝的含義,這金光閃閃的“孝”字,激勵、感召了我們每一位中國人!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一次有趣的經歷。那天,我把一條羅非魚餵給小貓吃,想看看小貓是怎麼吃魚的,就蹲下來觀察。我想:小貓一定會快速地把魚叼起來,跑到角落裏享受美食。誰知,小貓卻不慌不忙地用爪子把魚撕開,並咬下一大塊給了旁邊的老貓......

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動物還能如此“盡孝”,何況我們人呢?

於是,我明白了我們第一小學為什麼要注重禮儀的培養,注重國學的薰陶。以前,我經常常會惹父母生氣,和他們頂嘴。卻不知他們看到我學習不認真時一定很難受,在他們因我犯了錯而打罵我時他們的心一定比我們的身體更痛,更痛……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我拿給父母的考卷一定會讓他們看完之後眉開目笑,我衝撞父母的聲音變成了和父母嘮家常,講笑話的聲音,父母罵我的景象變成了我給父母洗腳的景象,我會讓父母的臉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讓他們在晚年享享清福。

感動中國孝心少年的“板車女孩”黃鳳,6歲時爸爸意外摔傷高位截癱,媽媽離開家。11歲時她推着400斤的鐵板車把爸爸帶到上海治病。連續10年,她獨自照顧爸爸,給他餵飯、翻身、按摩、換尿片。風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棄!16歲的她説:委屈時看見我爸笑,就沒事了。

“最美孝心少年”,孝心感動中國。他們的身上閃爍着孝道的光芒,感人的故事背後藴藏着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最美孝心少年的德行孝舉是中華文明的基石,正是他們一點一滴的孝的舉動才構築成了社會道德的風尚。

作為中華兒女,讓我們繼承這一“百善孝為先”的優良美德,並把這一美德傳承下去,讓文明美德之花在人們心中盡情綻放,讓中華美德陪伴我們一同成長!

Tags:有感 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