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三篇

欄目: 答謝中書書 / 發佈於: / 人氣:9.95K

篇一:答謝中書書-優秀公開課教案

《答謝中書書》優秀教案三篇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優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閲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並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着恰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教學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3、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

4、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藴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古人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嶽,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畫的風光無不讓人心動神搖,今天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欣賞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板書課題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題目和背景)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們 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齊讀學習——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朗讀:

1.教師範讀課文。

讀畢,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品味四字句的節奏。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全都。(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8)與:參與,這裏指欣賞。 (9)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確:從結構劃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接着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三)、結尾以感歎總括前文。

五、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根據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教師稍加點撥。)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美在何處呢?你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點撥、講解:

(1)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峻峭,水的明麗。

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繽紛的色彩之美。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裏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卷。

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想想,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有的認為流露了現實歸隱之意,等等。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

文章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能有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裏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總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學生齊背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總結全文:

同學們:孔子曾經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着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八、板書設計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習題;

九、課後反思

篇二: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

八年級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討論、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編排的方式,且多數課文有背誦要求,學生學習時可能產生疲倦感,因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收穫知識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學內容: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答謝中書書》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全文共68個字,但在這短短的68個字中藴涵着清遠的意境,突現了山川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盡情欣賞這種美,併發揮自己的想象,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文言文及古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培養學生查找、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賞析景物描寫,並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4、領會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學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5、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1、佈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後進行講解。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拔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賞析景物描寫方法,品味優美語言,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討論與點拔相結合法。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查閲關於作者或寫作背景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美麗的風景。(多媒體出示風景圖),然後請描述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哪些詩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去欣賞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明確目標,有的放失(多媒體顯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介紹課題、作家作品

關於本課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蒐集了不少資料吧,現在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教師適當補充)。(多媒體顯示)

1、解題:答/謝中書/書

①答:回覆。②謝中書:見課文註解①。

③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我國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陳:述説) 2、作家和作品介紹:

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南朝齊樑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隱居句曲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粱武帝即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又稱之“仙人”。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鋭,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學生先齊讀,後請一學生點評。師提示重點字音及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4)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5)學生齊讀課文。

現在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概括本文的主旨,哪個詞最恰當?明確:美

2、學生小組活動,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讓我們走進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小組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重點測試)

A、四時俱備:俱,全都。曉霧/將歇:歇,消散。夕日/欲頹: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着躍出水面。

B、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與: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不也沒有有能夠欣賞到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4)學生準確流暢地同桌互譯課文。(多媒體出示譯文)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裏的高峯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間有何聯繫?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峯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歎總括前文。

請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五、精讀探究,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

1、學生自由精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這裏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組內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2、師生互動,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

讓我們走出文本,對照老師找的幾幅畫面,看山川之美,你領會到了哪些美?

(1)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學生想像。

(2)請一小組再次描述畫面,圍繞山川之美評析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請學生歸納賞析,進行文字整理,寫成賞析短文。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明確賞析:

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 - 3 -

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多角度,多層面將動與靜巧妙對比映襯,更突出了景色的優美動人。

四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4)“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學生齊讀後同桌交流)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學生找出句子後先齊讀再分析)

明確:“實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藴豐。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總結寫法: 描寫景物,抓住靈魂;

調動感官,動靜結合;

多個視角,抒發真情。

六、拓展遷移:鑑賞文學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審美情操。

1、你還能想起哪些描寫山川之美的文章?這些作者又是怎樣表現山川之美的呢?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發?

2、背誦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詞文章,看誰積累的多。

七、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先談師後總結。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蒐集整理描寫山水的詩詞、對聯、歌詞等。

3、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的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任選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擴展)。

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總引 -------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1)

山水相映之美

繪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變化之美

動靜相襯之美

總寫抒懷 實是欲界之仙都

(6~7)

教學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學設計中最突出的亮點是突出了大語文的教學觀。

1、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我不但設計了語文知識目標和語文技能目標,更強調了學生合作能力目標的設計,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目標的設計,還強調了培養大語文的教學觀,緊貼了教學大綱和新課改。

2、在教學內容上,我不論在課前的預習,還是在課堂上的探討,還是在課後的作業,都已經延伸到課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貫徹了大語文的教學觀。3、教學過程多變卻又層次清晰,一環扣一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的調動,這是一種開放的教學觀。4、在教學形式上,情境創設調動了學生興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熱愛我國悠久的古典文化的興趣,朗讀的指導和訓練很到位,學生的合作學習已經走進了文本中,學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體出示的畫面兩廂比較,學生對山川之美不僅有了形象生動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學生也對文章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最後的拓展遷移,又讓學生回到大語文中去,在比較中既培養了自己的文言文素養,又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品質,這些都歸功於整個課堂上教學方法的多變。

二、在設計時我抓住了此文的一個關鍵詞語:“美”,幾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理解“美”、賞析“美”而激趣,多媒體的運用、資料的查找、小組學習的貫徹,無一不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成為學生學習的正確引導者。

篇三:答謝中書書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鬍鬚,面對羣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於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於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着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 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藴含於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藴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註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於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後反覆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着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 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 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 山川 那麼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 “妙用詞語” “動靜結合” “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藴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 動靜結合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麼景物特點的詞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麼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幹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説,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 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説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 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 ,生為琴絃無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