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赤壁賦

《赤壁賦》教案範文彙編5篇

欄目: 赤壁賦 / 發佈於: / 人氣:6.07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教案範文彙編5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情感的波瀾起伏;

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懷。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以“美讀”為橋樑進入文章意境,體會情感的波瀾起伏;接着以“望”字為立足點進一步“悟讀”,從而理解作者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散文家餘秋雨曾説過:“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鍾,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作就是傾訴,閲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託的心聲。

二、美讀——聆聽心聲

1、教師帶感情範讀全文(配樂配圖)

師:這是一篇文賦,既有詩歌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行雲流水之致,老師希望能通過範讀全文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傳達給大家,請同學們在誦讀技巧處理及音樂轉換中體驗一下。

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時內心翻起了怎樣的情感波瀾?

3、美讀以體會感情(讓我們在美讀中具體體驗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

(1)師: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寥寥幾筆便簡潔明快地描繪出赤壁的秋江月色。

①哪幾句話是景物描寫?江面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邊誦邊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爽平靜——怡然自得)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瀚無邊——疏朗開闊)

(月出)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哪幾個動詞最能直接傳達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後誦)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析:“誦”、“歌”: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悦;

“縱”、“凌”:任憑一葉扁舟凌越萬頃秋江,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豪邁激越。(強化此心境:“浩浩乎”、“飄飄乎”)

③全班配樂朗誦,體驗情景交融(樂曲《高山流水》)

平靜——愉悦——豪邁

(2)師: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樂地扣舷而歌,卻引出了一曲洞簫,幽咽悲涼(“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如何描寫?

動情處……餘音不絕,繚繞江面……使人如聞其聲,也要悽然落淚……

誦讀指導: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學生判斷重讀字)(指名帶感情吟誦,配樂《佛上殿》)

(3)①師:一股莫名的惆悵湧上心頭。共賞清風明月,泛舟萬頃秋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究竟是什麼觸動了“客”的心絃,從而吹出如此哀怨的樂曲?

觸景傷懷:赤壁江月——三國赤壁故事——一代梟雄曹操

②指名誦讀塑造曹操形象的語句(注意感情的跌宕)

師:你覺得哪句話最具感染力,能傳達內心感慨?

指導:固一世——之雄也,(蓄勢待發,氣勢如虹——字字千鈞,千古定評)

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悵)

亦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

全班誦讀體會

③師:這麼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反觀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發出怎樣的感慨?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人生須臾,登仙乏術,無限空虛悵惘無處傾訴,只好借簫聲託付給冷清悲風,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了。

④師:是不是情感再也無法回升?蘇子的哪一句話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

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在宇宙間生生不息)

師: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開朗,最後開懷盡興,盡得“共適”之趣。

4、小結:情感流淌的如行雲流水,跌宕起伏,搖曳多姿。至此,我們已聆聽到蘇軾(主客)心聲,要真正走進文章境界,除了“聆聽”外,還得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悟讀——理解心聲

1、思考:掀起情感波瀾,觸發主客對答的源頭在哪裏?還記得幽咽悲涼的洞簫聲因何而起嗎?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執着的希望

難免有失望

師:“望穿秋水”,望的是什麼?你聽到歌者的心裏話了嗎?

赤壁賦2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美人”——聖主賢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歌者複雜深沉的情懷無心流露,藉助客人的簫聲傳達,高山流水遇知音,

而引發了主客問答(藉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聲

(1)討論: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裏?(“變”與“不變”)

各自如何藉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客)由眼前所見長江、月亮——人生與宇宙對照;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恆、人事滄桑。

有“人生如夢”的感慨。(“變”)

(主)還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説起

江水不捨晝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終源源不絕;月亮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變那個月亮。

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貴、榮辱得失如過眼雲煙,精神自由。(“不變”)

(客)託悲於風,歎息有志無為。

(主)“無窮”江月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風不用一錢買”,正可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白髮漁樵……)——“客”也解脱憂愁。

板書:吾生須臾

(客)——人事滄桑(變)——託悲於風

長江無窮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無盡(不變)——共適江月

盈虛者如月

(2)師:我們有幸聽取了主客間一場關於宇宙人生問題的對答,實際上主客對話均作者一人的內心獨白(借主客問答以抒情寫志乃賦的常用手法)

①這意味着什麼?是蘇軾怎樣的心情寫照?

波瀾起伏的是蘇軾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滄桑、物我無盡均是蘇軾一人探求的結果。

②你是否理解蘇軾在貶謫逆境中尋求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度?

並非完全的超脱,難免有志無為的苦悶,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脱,在自然規律中追求隨緣自適、樂觀曠達的精神境界(老莊)。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物圖卷中又一個顯赫的名字。

(3)師:也許在以“望”為立足點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會的“理”和“情”後,我們方真正理解蘇軾泛舟赤壁時的心聲(共鳴)。

誦讀:帶着“我理解”的心態誦讀第四段,加深領悟。(配樂《漁樵問答》)

四、拓展:結合你學過的詩文,談談對中國古代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看法。

《赤壁賦》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鑑賞相聯繫,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瞭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瞭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複雜情感,是理解鑑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學生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後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藴含的情感與哲理。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瞭解蘇軾。

2、比較閲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註)

五、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繫。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於詩中提到的黃州,餘秋雨如是評説:“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為蘇軾人生的轉折,卻怎麼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後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赤壁賦

二、解題

1、作者及背景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後人稱之為“三蘇”。

(1)(雖然) 才高八斗

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築室於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後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後,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

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

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2、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烏台指的是御史台,漢代時御史台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台為烏台,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烏台詩案”是元豐二年發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3、文體:

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

①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

②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説:“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説,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

⑤在特點上,劉勰説過:“賦,鋪採摛文也。”借景抒情,鋪敍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三、傾情誦讀,涵詠情致

1、 檢查預習,正音

壬戌(rén xū) 舉酒屬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艫(zhú lú)

山川相繆(liáo) 釃酒(shī) 橫槊(shu)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婦(lí)

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 少(shǎo)焉

2、 播放錄音,聆聽欣賞

3、再放錄音,跟讀體悟

4、自由誦讀,熟讀成誦

四、梳理詞句,理清思路

1、結合註釋,梳理字詞句。質疑問難,合作學習。

2、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飲酒樂甚——蘇子愀然——喜而笑

(樂) —— (悲) —— (樂)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味鑑賞,合作探究

1、複習導入: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樂——悲——樂

2、 賞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點字詞和句式

(2)明代文學家茅坤曾這樣評價蘇軾及其《赤壁賦》:“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摹這段的秋江月夜圖景。

教學預設

作者描寫了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3)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教學預設:

3、聞嘯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樂轉悲,歌聲簫曲似有深意,當細細辨之。作者的情感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悲又從何而來?

教學預設:

4、聽主客問答,悟理趣

面對人生短促而功業難成的悲哀,蘇軾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確:變與不變 取與不取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3)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教學預設: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理解: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者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結: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心靈、啟迪智慧的百科全書,蘇軾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變”與“不變”、“ 取” 與“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物我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蘇軾的悲情從自然美景中解脱出來,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通達。

三、遷移拓展

1、你認為當時真有一場主客問答嗎?

教學預設:

據説蘇軾泛舟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陪,但有可能主客問答是虛擬的,是蘇軾被貶後思想的兩個方面。主客問答是賦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蘇軾藉此抒懷,有無真正的客人並不重要,客的苦悶就是蘇軾的苦悶,文中的“客”和“我”的對話是從前的蘇軾和現在的蘇軾進行的一場超時空的鏈接。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蘇子解決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終昇華到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

2、金聖歎評價《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説風月”,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風”“月”是主景,“山”“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和議論。尤其是“月”更是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賦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內涵與作用?

教學預設:

《赤壁賦》中有現實的“月”,皎潔柔和;有歷史中“月”,古意蒼涼;有哲理般的“月”,盈虧而永恆。眼前之月,引發情思;歌中之月,觸發聯想;變化之月,闡釋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時間的推移,更伴隨着胸懷氣度的提升。

四、課堂小結

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 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 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文章寫景、敍事、抒情、議論有機結合,使客觀的生活圖景和主觀的思想感情和諧統一,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藝術境界。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閲讀推薦: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於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的胸襟氣度,於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感情概況

剛才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這裏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為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悲,又為何而喜呢?

三、賞析“樂”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裏面的一個場景,一羣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為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4、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為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歎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歎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四、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 請Word版完整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來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