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教案模板合集8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8.61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教案模板合集8篇

《邊城》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美”,語文教案-《邊城》教案。

2、品味學習小説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迴避尖鋭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小説寫的就是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邊城》教案》。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説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為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説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説:“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邊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邊城》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説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着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導入 新課

中篇小説《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説《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説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温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説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説《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閲讀

這篇小説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温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湧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湧——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温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邊城》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邊城(節選)》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閲讀鑑賞第一單元。本單元設立的 目的在於引領學生開闊視野

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本單元選取了三篇文章,有情節衝突激烈的小説,環境描寫出彩的小説,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説。

這些文章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鑑賞和審美價值。《邊城》是一篇散發着魅力的小説,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

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2、品味作者樸實而清新,流暢而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化的語言。

3、通過交流和討論,把握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尋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緊扣課文的有關情節與細節,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培養分析鑑賞能力,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

2、教學難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體會作者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寫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三元信息教學,圍繞教師、學生、媒體展開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立足於文本,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中的風土人情。

2.運用勾畫圈點法和點撥法,抓住課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

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

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 能領略箇中真趣。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閲讀小説,概括故事情節,擬寫小標題。(預習)課上請同學們交流擬寫的小標題,並複述或概括課文內容。

小標題:

第三節 邊城風俗 / 端午日

第四節 端午邂逅(翠翠—儺送)

第五節 説親事(翠翠—天保)

第六節 看迎親送嫁 / 心事

通過同學們的複述和概括,發現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性不是很強,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也沒有懸念迭生出人意料。

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

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説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説,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説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 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於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 課後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

教案點評: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導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學生品讀討論為主,教師適當點拔。

《邊城》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內容和過程

1、 預習導讀題: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3)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4)賞讀第一部分:

A、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B、翠翠為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説“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E、“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F、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G、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H、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5)分析第二部分:

A、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B、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C、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取:“温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D、大老為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E、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6)分析第三部分:

A、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巖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B、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裏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説出來。

C、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着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裏亂。

D、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7)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學生議論後作答)

(8)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2、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説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説,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説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3、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點撥:通過抓住翠翠心理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母—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點撥: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5)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7)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4、總結歸納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對愛的執著。

5、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課文前面部分第13章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6、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提示:小説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説話的形象,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7、發展研究性閲讀:這篇小説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你的家鄉有什麼特色性的鄉土風情?

7、課後訓練:閲讀《邊城》全文,同時,選讀讀本中二篇小説,寫一篇讀後感。

《邊城》教案 篇6

《邊城》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説的主旨.

2.瞭解沈從文小説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説的情調和詩意.

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和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説的主旨。

課前準備

閲讀《邊城》,收集有關沈從文的資料

教學難點

瞭解沈從文小説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説的情調和詩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請同學交流。

二、導入新課

放映《邊城》電影的開頭片段,介紹沈從文其人其作。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説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説,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二、積累整合

(一)補充註釋

1. 邊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漢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區。

(二)結構安排

《邊城》整個小説共有二十一章,課文節選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環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爺爺。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變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討論下列問題: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預設: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預設: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預設: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預設:神往傾心→沉重壓抑

5.關於翠翠的性格特點:

預設: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又情竇初開,不免思緒紛亂,舉動反常。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

(二)爺爺的性格特點

(結合爺爺對待船伕工作的表現,對不幸女兒的態度,對翠翠的情感以及對翠翠心理的不解來分析)

善良慈祥、淳樸誠實、堅強,生活清貧卻樂善好施,對孫女充滿疼愛又不解女兒心。

四、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情感關係,感受人性美。

1. 船伕與渡客之情

船伕對工作盡責盡力,對渡客服務周到、不收錢財、樂善好施;渡客對老船伕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預設: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1.孤獨而堅強的爺爺:內心裏藏着關於女兒的悲傷故事,卻不能説與人;説給翠翠的只是掩去了傷痛的緬懷。年邁衰老,卻必須堅強地生活,因為對於翠翠的未來還感到茫然。一心為了讓翠翠快樂地生活,卻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獨而單純的翠翠:生活於邊城的渡船邊,封閉的環境讓純真的翠翠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獨地久久在內心回憶;想出去,卻更擔心爺爺;心裏感到孤獨卻無法從爺爺那裏得到安慰;聽了關於母親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兒的感受……

第二課時

六、感受鑑賞

(一)圈化你最欣賞的語句,用心誦讀、體會並交流

1.典雅性與口語化的結合。典雅性主要體現在作者的描述性語言上,如:“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這種語言有着詩歌的意境,哲理的雋永,而且其中自然夾雜着的一些文言詞語,更具有一種古典的精美。口語化則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

2.凝練、清新。在樸素的敍寫中,注入詩的節奏,使語言充滿感興,富有靈氣:“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

(二)自然風景和地方風物的描寫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喑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些。”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這些淡然、素雅的描寫,充滿着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異域情調,具有田園牧歌的風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潤着作者對湘西苗地鄉土文化的真誠的謳歌和迷醉。如此環境,彷彿世外桃源,本身便詩意盎然。

(三)詩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説翠翠美麗、聰慧、善良是一首恬靜優美的詩,那祖父的愛、責任、堅持、淡泊錢財就是一首動人的'歌。

作者筆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閉的停滯的,它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侵蝕,保持着古樸、自然、原始的民風,人們善良、熱情、質樸、好客、真誠。翠翠和爺爺,相守於封閉的渡船溪邊,在孤獨中相互照應,在單調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詩意盎然。

(四)故事情節的散文化和詩化

文中沒有什麼大開大闔,驚心動魄的事件,寫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平淡如水、節奏悠然迂徐、和諧而有張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們提到沈從文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廢名(馮文炳),因為沈從文自己説他的創作是學廢名的。如果説沈從文是散文化、詩化、寫意鄉土小説的扛鼎之人。那麼廢名大約可以算是開山之祖了。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園》等都具有強烈的寫意色彩,它們都影響了沈從文的創作。廢名、沈從文這一派寫意式的鄉土小説,後來在孫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繼承。而這一派鄉土小説和魯迅開創的寫實一派共同構成了鄉土小説的兩支。由於歷史的原因,魯迅的寫實一派一直佔據着文壇的主流,而廢名、沈從文這寫意一脈則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潛流。

散文化、詩化的寫意鄉土小説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注重風景、風俗、風情、人情、人性的描寫,都多少具有田園牧歌的調子,情感都較為美好,温暖。更具有藝術性。

(二)有人認為,《邊城》是“一個關於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這種説法,從課文中舉出實例,並説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發生在水邊上,寫的是水邊常見的風景,如渡口、渡船、龍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這裏的人的內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處是水光、水聲。水給了小説明淨、清澈的語言、色調和意境,小説節奏也如流水一般,紆徐平緩;寫記憶中家鄉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鄉愁,表達他對家鄉和家鄉底層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見趙園(《<邊城>——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邊城》教案 篇7

【學習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説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説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説的主旨。

【教學重點】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説風格。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

1、藉助電影片斷了解情節。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人卻很少。”這是.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時候》中的一段話。如此簡單,如此熟識的兩個字卻鮮有人能參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麗的東西無過於纏綿的情思,那愛不管悽婉抑或豪邁卻永遠那麼美麗,於是玉谿生説“春心莫與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鮑照也説“兩相思,兩不知”,如此之悽婉,如此之纏綿。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纏綿而質樸的愛和那人性之美,那麼今天我們一起去發現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體味。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説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

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説、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説《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説《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説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説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温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

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四、觀看電影片斷,給課文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創作的著名中篇小説,課文節選13、14、15三章。小説寫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茶峒城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儺送,他們一起愛上了碧溪上一個老船伕的外孫女,叫翠翠。兩兄弟不是互相爭鬥,而是互相謙讓。當地有青年男女對歌定情的風俗,兩兄弟商量兩人都去對歌,誰通過對歌得到翠翠的愛情,誰就同翠翠結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過弟弟,也不想跟弟弟爭,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給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難,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愛翠翠,曾經有鄉紳採提親,有很值錢的陪嫁,他都不要,寧願娶窮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對不起哥哥,因為哥哥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於是他出走了。儺送一走對老船伕打擊很大,因為自己的女兒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養大了這個外孫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滿的婚姻,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老船伕在一個暴雨之夜告別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這時許多人都熱心地來照顧翠翠。順順要接翠翠到家裏去住。

還有一個姓楊的老兵,當年曾經追求過翠翠的母親,但遭到拒絕,現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也來照看她。作者在談到《邊城》的創作動機時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邊城》正是這樣一篇愛的頌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説“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講析作業:課後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温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巖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裏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説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着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裏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四、作者為什麼把他的小説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説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學生議論後作答)

六、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七、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附】發展研究性閲讀:這篇小説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重在體會本文的藝術風格)

1.翠翠對爺爺的愛,爺爺對翠翠的愛,表現在什麼地方?作品是怎樣表現這種普通生活中的愛的?

提示:

翠翠的愛主要表現為對爺爺的依戀。翠翠為愛情而痛苦,胡思亂想自己離家出走,爺爺搭下水船去桃源縣殺了她,結果自己把自己嚇住了,幾次請求正在撐船的爺爺回來,悲傷地哭了。

爺爺的愛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他主動跑到城裏鼓勵大老“走馬路”,通過對歌求愛,還向大老傳遞來自翠翠的愛的信息。他還告訴翠翠要從唱歌人的歌聲裏聽懂求愛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兒的悲劇重演,盡力幫助翠翠得到真正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爺爺和翠翠的愛是圍繞着翠翠的愛情,通過尋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

2.這篇小説,情節前後有許多照應,如翠翠夢中聽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關於摘虎耳草的情節,這些情節對錶現人物有什麼作用?

提示:

爺爺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的情節表現他內心的隱痛和對翠翠的悲憫。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親那樣獲得真正的愛情,但又害怕再發生那樣的悲劇。這一情節表現了爺爺深沉的愛。

翠翠夢裏聽歌表明她也像母親當年一樣到了戀愛的時節。她像母親一樣熱烈而純真,渴望真正的愛情。為了所愛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愛情的象徵。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的情節表現了翠翠美好的心靈。

所有這些情節讚美了淳樸的民風、高尚的心靈和美好的愛情。

3.選文開頭寫翠翠“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她的心理活動是什麼?這一部分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心理有什麼作用?

提示:

情竇初開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愛情而還沒有着落,有孤單失落之感。這時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顧不上她,杜鵑叫個不息,泥土、草木、各種甲蟲類氣味,生意人的雜亂聲音,更增添了翠翠內心的紛亂和孤獨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這裏的環境描寫成為人物心理活動的契機並映襯着人物的心情,還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以本課為例,談談如何分析小説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連相關情節,分析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2.注意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邊城》教案 篇8

1. 知識鏈接(見學案)

2. 導入新課

在現代文學名著裏,以“城”為名的有哪些,能舉出一些嗎?

有沈從文的《邊城》、錢中書的《圍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蕭紅的《小城三月》、師陀的《蘋果園城》

為什麼這麼巧合呢?這個“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們今天學習沈從文的《邊城》,看看這是一座怎樣的“城”?

3. 整體感知。讀課文,敍述情節

明確:第三章敍述了第三個端午節,邊城人們緊鑼密鼓地籌備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

第四章追述兩年前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在河邊看龍舟,巧遇二老儺送時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現在,補敍上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現在寫迎婚送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4. 讀課文,畫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並從中選出一個詞來概括本文自然風景

乃至整個環境的特點

明確:“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然後從中選擇;為了幫助學生,還可以投影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

5.再讀課文,圈點勾畫

①小説環境包括自然風景、社會風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人情),本文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請分別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總結。

(個人勾畫——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明確:風俗方面寫了兩個節日——端午和過年,重點寫了端午節,官員、士兵和百姓一同參加或觀賞賽龍舟、捉鴨子,一同在吊腳樓下聽唱曲,划拳行酒:其樂融融。新年也是軍民、官民同樂,舞龍、耍獅子、放煙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另外有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送給老船伕“一個小紅紙包”的錢,而從不要過路人錢的老船伕還必須收下。而且這些習俗又是許多年來,“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真是淳樸、原始、和樂,絲毫沒有被現實社會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樂、軍民共歡,儼然世外桃源;龍頭大哥順順一家人對翠翠爺孫的關懷照顧;爺爺對孤獨老漢的關心,甚至連那麼小的還在埋怨爺爺食言的翠翠知道後,也就理解了爺爺;渡船人給老船伕錢,老船伕卻不要,二人竟然為此吵架;順順因為兩個兒子能下水捉鴨子而不再下水捉鴨子了,“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古樸、淳厚、善良、透明,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污染,單純寂寞,如夢一般寧靜而美好。(預設:在社會風俗方面,學生往往忽視了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時必須給錢的細節,要引導學生找到,並與老船伕為不要過路人給的錢而吵架的細節比較,從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樸。對於人情的分析,往往會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間的關係,而這“關係”又必須通過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現。)

②反覆詠讀最後一節,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角度,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和情感。

明確:這是一幅非常和諧非常恬美的畫面,嗩吶悠悠,白雲悠悠,帶着爺爺的祝願,載着翠翠的情愫;然後,“守在船頭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寂靜,淳樸,傷感,美麗。這是作者的家園,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牽夢縈的湘西熱土。

(注意學案上這段話: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6.回顧與總結

總結本節課分析小説環境的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明確:要抓住整個環境的特點,從自然風景、社會習俗、人際關係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要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反對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業佈置

借鑑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分析《祝福》的環境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8.板書設計

《邊城》(節選)

沈從文

豆 天朗風輕水清——風景美 環

綠 淳樸原始和樂——風俗美 境

色 古樸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