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高三語文《邊城》教學設計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5.73K

【學習目標】

高三語文《邊城》教學設計

在文中尋覓沈從文着力歌頌的“恰如其分的愛與美”,體會《邊城》田園牧歌式情調。

【學習重點】

瞭解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

【學習難點】

體會小説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課時】1課時

【預習指導】

1、提前預習,通讀課文,標好段落,梳理故事情節。

2、劃出反映民俗風情和人際關係的語句。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風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亂痴心。”

二、整體感知

1、迅速瀏覽課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邊城》堪稱中國現代小説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經讀了,現在我想請大家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內容,你認為,哪個字比較好?

沈從文在談及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來“説明”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簡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麼樣的愛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説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築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擷取最打動你的細節,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批註,然後與同學互相交流,談談你在當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沈從文想用“邊城的世界”告訴我們什麼?

五、課堂總結

來自《邊城》的美——沈從文《邊城》賞析

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説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説中的頂峯之作”的《邊城》被遴選進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使高中學生得以領略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美。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

一、山水美

《邊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説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係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緻的、奇麗的,它藴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係、人情人性等等,積澱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祕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户,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種氛圍裏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裏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於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説。

三、人性美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裏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勞,是爺爺的好幫手。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翠翠性格內斂,心事多裝在肚子裏,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夢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臨。小説着重表現了翠翠樸實真摯的情愛美,描寫了翠翠情竇初開時對愛情的朦朧嚮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懷。她的愛情充滿詩意美,是善與美的結合,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他們初次見面這個場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詩意。在他們對話過程中,二佬曾經説過一句話,説:“你在這裏,大魚會吃掉你。”結果這個大魚吃你這句話,就成了後來兩個人關係發展非常好的一種隱喻。只要提起這句話,翠翠心頭就會洋溢起濃郁的詩意,一種温柔的回憶。翠翠在愛情中的表現向來被視為人性美的表現。

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着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着柔中有剛的美,她懷着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温馨的“邊城”世界,這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這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這裏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説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説:“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説明。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