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書感悟3篇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9.73K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作者沈從文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集中了展現了湘西秀美的山水和淳樸的情致。

《邊城》讀書感悟3篇

《邊城》讀書感悟篇一:

《邊城》是一篇由沈從文寫的短篇小説,該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鎮,小村落為背景,以翠翠與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愛情為線索,把沈從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與外祖父相依為命的十四歲女孩。她與外祖父單獨住在溪邊白塔前。外祖父以撐船過渡為生,偶爾受“茶峒”小山城裏的居民賙濟。

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他們倆分別在端午節上認識了並喜歡上了翠翠。兩兄弟在月夜下唱歌。儺送獲得翠翠的心。天保退出,外出闖灘,意外死去。儺送覺得對不起哥哥,於是開始疏遠翠翠,也外出闖灘,一去不復返。

外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獨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説的語言風格,它古樸,淳厚,樸實無華。沈先生用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繪了一幅浪漫,細膩的圖畫,構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樂章。無須雕琢,無須堆砌。所有的字詞像是隨意丟下的,卻處處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並不是用字詞等在外的東西吸引讀者的,而是用內在的感情打動每一個閲讀它的人。感情是隨着簡單樸素的文字流出的,簡單的文字也透着光芒。如同溪水順着山谷流出,單調的山谷就變得有生機。

所以,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個可愛的,祥和的,內心充滿愛的人。他筆下的邊城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他的語言不犀利,不極端不似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一個動盪的,黑暗的,迷茫的時代。能保持內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邊城,是作者的故鄉,是坐着的內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國。《邊城》一書,體現着濃濃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書中的邊城,是一塊神奇的純淨的野性的土地,書中的人也同樣如此。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生地長的精靈。他從小就生活在那裏,單純,可愛,爛漫。男主人公天保,儺送是熱情健壯樸實的湘西漢子典型的代表。外祖父,船總順順,駐軍將士,就連“茶峒”賣肉的,賣茶的,賣酒的小販都透着一種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全文是以一種淡淡的哀傷為基調:天保喪命,外祖父死於風雨交加的夜晚,翠翠孤獨地守着白塔,孤獨地守望。雖然很傷感,但作者以一種温柔的筆觸把這一件件事情描述了出來。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只有默無聲息的哀傷。如春夜裏的雨,於無聲出慢慢浸透我的心脾,牽動我的感情。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精彩之處在於作者設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故事結尾處,翠翠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歸來,但不知他是“明天”回來,還是永遠不會回來。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又給人以希望。

我覺得,正是由於這樣的結尾,才使人們更難忘,使人們在嗟歎之時永遠地把它記住。

我剛讀完這個故事,想給它安個結局。但後來想想,這是在自作聰明。有了結局,也許這個故事就不會那麼動人難忘了。必定沈先生看到了這點,才故意設下懸念,引人遐想。

《邊城》讀書感悟篇二: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題記

茶峒城瓦藍的天空,澄澈見底的白河,翠色逼人的青山綠水造就了一個翠翠也只有這樣純淨的自然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翠翠,她是天生活潑眼神靈動的小獸,也是單純直白的“觀音仙子”被説中心事會羞怯臉紅,遠遠的看見心上人會立馬逃到山林子裏去,也會在爺爺提起婚事時故作從容,卻又年年記掛着端午節順順家的吊腳樓,她是這寧靜小鎮風日裏長養出的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讓人恨不能永永遠遠捧在手裏呵着護着,避開這世上的渾濁穢物。

可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的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

儺送,他是翠翠的心裏最柔軟的角落,是與翠翠截然不同的船總順順家的次子,從小便秀拔出羣,他與大哥天保輪流被派遣出去,早就見慣了各地風物,習慣了世故人情。他受人尊敬,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責任感極強。即使是與大哥一起追求翠翠時,他也恪守傳統道德,把機會讓給哥哥。面對“渡船”與“碾坊”的選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大哥意外去世後,更是悄然遠走他鄉。與天真淳樸的翠翠不同,他更成熟,也更世故,她有作為男子漢的擔當,卻也被世俗封建所束縛,這樣的翠翠與儺送,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以悲劇結尾。

翠翠是美麗的,儺送也是美麗的,茶峒城更是美的,而正是這種美,使整個小城都充溢着一種悲涼感,城外的世界戰火紛飛,民生塗炭,而城中卻是一如既往的安寧祥和,這個小城太過美好,美的似乎不該存在於這個污濁的世上。

所以這樣美的地方,卻始終“煙雨清蒙”,繚繞着悲傷的氣氛。就像“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説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如此美妙的'情景,最終也只是一個夢罷了。將靈魂浮起來的歌聲到底只能在夢裏聽到,虎耳草也終究還是沒有摘取,坍塌的白塔早就已經修好,可那個臉黑肩寬的年輕人卻還沒有回到茶峒來,翠翠的愛情就這樣在飄忽朦朧的夢中不知所終。

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波無情至,不能羞”

他們的不同,翠翠的含蓄羞澀,儺送的揹負猶疑,釀成了愛情悲劇,或許那樣一個美麗而悲傷,如同籠罩着輕煙的夢一般的小城裏,也只有翠翠的守望,才是最好的結局。

儺送還是不要回來了,“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就這樣遠走高飛也好,記憶裏永遠是那座寧靜的小城,那個水靈的姑娘,沒有人知曉思念的白河永不停歇流淌了多少晝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這樣離去,把最美的留在記憶力,最好。

《邊城》讀書感悟篇三: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麼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於一九三0年,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盪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裏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裏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説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説,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裏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後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註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後又説:“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呼喚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