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邊城讀後感500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1.34W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篇小説。這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

邊城讀後感500

邊城讀後感500字篇一:

一直聽説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裏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着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着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後感500字篇二: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麼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於一九三0年,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盪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裏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裏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説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説,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裏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後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註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後又説:“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呼喚着我們…

邊城讀後感500字篇三: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作者沈從文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集中了展現了湘西秀美的山水和淳樸的情致。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翠翠和爺爺。祖孫二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的愛就是我們炎黃子孫得以繁衍的血緣紐帶,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可以這麼説,《邊城》裏的人,大抵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這使得整部作品無論結局怎樣卻始終帶給我們空靈清澄的美。

的確,結局不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這麼一個發生在山城茶峒裏的故事,這裏鳥語花香,青山翠竹,聳立的白塔下住着翠翠和她的爺爺,這一年的端午節,翠翠遇到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有種不可言傳的情感在翠翠心底萌發。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美麗善良的翠翠。他們公平地憑命運來決定自已的幸福,而翠翠母親的死是老人心中的痛,老船伕為了不使翠翠走她媽媽的路,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知道後很悲痛,又得不到翠翠的暗示,一氣之下遠走他鄉。一聲巨雷摧毀了白塔也帶走了爺爺。翠翠決定從此留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平淡中流露的不平淡,平靜中突顯的不平靜,平凡中湧動的不平凡,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峯火連天,沒有爾虞我詐,有的只是樸實的親情和真摯的關愛。像是一幅流動的畫,畫的是桃花源的風光,畫的是畫中人的生活,畫的是民情純樸和封建禮教的碰撞。我常常在想儺送到底會不會回來,作者沒有把這個答案告訴我們,從而引起我兩個遐想:或許他會回來,這裏有牽掛他的家人也有他牽掛的翠翠,或許時間消逝他會懂得哥哥天保為了成全他而走的心,會感受到守在渡口的翠翠的等待,畢竟他自己也説過要渡船不要碾坊。他會回來,會重新面對,會找到翠翠,會替她守着渡船,一輩子。也或許是再也不回來,在某個地方默默地過完着生,再也不願想起這裏的一切。或許那些人那些事早以在他心裏自己找個坑把自己埋了,或許偶爾面對一隻渡船也會在心底泛起一層漣漪,而那個等待卻終究只是等待。

《邊城》的行文似無阻的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文中平淡安寧,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但卻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使你身臨其境。《邊城》雋永的文字時刻牽動這你的靈魂,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