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化石》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9.68K

做閲讀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核心詞句,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的句子。很多段落或文章都是圍繞的一些核心詞句或一個意思而展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化石》閲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化石》閲讀答案

《化石》閲讀答案1

化石

(1)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記載。

(2)直到顯微鏡發明以後,人們才逐步揭開了赤潮的神祕面紗。原來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從而引起水色異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種類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動物,現在已知的有40多屬、120多種,其中以夜光藻、骨條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蟲等較為常見。它們主要分佈在離水面幾十釐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錶面。

(3)赤潮的顏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顏色決定,如以夜光藻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紅色;而以綠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則為綠色。因此,赤潮實際上是各種有色潮的總稱。發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帶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稱為“臭水”、“厄水”。

(4)近年來,赤潮的頻繁出現與日益加劇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聯繫。由於人類長期向海洋傾倒垃圾,工業污水、生活廢水和農業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給海洋生物增加了過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條件,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區內的水文氣象條件,也與赤潮的發生有着直接的關係。如強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滯以及海面上空氣流穩定等因素,均有利於赤潮生物的集結。因此,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條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僅堵塞魚類的鰓,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極度缺氧,而且還能夠形成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威脅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導致其大量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含有生物毒素,這種生物毒素不僅能夠引起魚類及貝類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這種毒素的海產品,也有可能發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類怎麼也沒有想到,早在20億年前就已經活躍在地球上的藻類,今天會以這樣的方式向我們敲響警鐘。這是海洋對人類破壞生態的報復,它告訴我們,海洋絕不是人類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護海洋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選自《化石》,有刪改)

1.下面説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赤”是紅的意思,但“赤潮”時海水並不一定都呈紅色。

B.“赤潮”對海洋魚類、貝類甚至人類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種類不少,它們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動物,都生活在離水面幾十釐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錶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變。

D.“赤潮”發生時,海水常常會變粘並伴有腥臭味。

2.第(7)節畫線句子中“這樣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們敲響警鐘”中的“警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節中劃線詞語“一些”能否去掉?為什麼?

4.從建國初到60年代以前,我國沿海僅發生過4次赤潮,70年代達15次,80年代以來達到了260次。請運用選文中的相關知識解釋我國赤潮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

《化石》閲讀答案

1.C

2.赤潮頻繁出現 保護海洋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3.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會形成赤潮,這不符合實際。

4.我國日益加劇的海洋污染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解析】略

《化石》閲讀答案2

南美大陸,也是一個出產恐龍化石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每年大約可發現10個恐龍種類,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1-2種的恐龍。近年來,那裏新發現的'恐龍化石更令古生物學界震驚。

以前,在南美大陸也曾找到過恐龍,但人們認為在中生代時,恐龍的領地被北半球的勞亞大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大陸之間的海洋隔開了。這些地區的恐龍從距今約1億8千萬年前的侏羅紀開始了自己的演化發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變的古怪種類。但現在,這一看法正在改變。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個叫做帕塔哥尼亞(Patagonia)的小鎮,找到了一些被命名為巨龍的恐龍骨骼化石,這種與霸王龍十分相似的恐龍生着巨大而鋒利的牙齒,但與霸王龍的牙齒相比,這種恐龍的大牙顯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頭上咬出洞的話,就會像刮臉刀那樣被折斷,所以,古生物學者們認為它的作用應是撕肉,刮肉和放血。後來,在南美大陸上,這種巨龍成為霸王龍的有力對手,也成為白堊紀時的霸王。

90年代初期,一位叫赫瑞狄婭的小姑娘在牧羊時偶然發現了一根巨型骨頭,聞訊趕到的古生物學家們用了整整7年時間,才挖掘出部分骨骼化石──那是一種真正的巨獸中的巨獸!估計它生前的體重可達到100噸,它極有可能是地球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的最重的陸地生物,屬於食草類恐龍。

無論這種巨大的蜥腳亞目恐龍所發生的是進化還是退化,在北美洲,它們只生活到侏羅紀未期。這類恐龍被體型遠遠小於它們的禽龍類恐龍(如鴨嘴龍和角龍)排擠掉了。理由很可能在於這種蜥腳亞目恐龍的咀嚼能力遠遠比禽龍類的差,一些鴨嘴中的牙齒可多達1200枚。但是,在南美洲,蜥腳亞目恐龍卻一直生活到白堊紀未期,包括特徵鮮明的“阿根廷龍”,但迄今為止生物學者們無法認清它們在南美大陸成功的奧祕。

世界上許多研究恐龍的學者都同意“恐龍的年齡就是大陸板塊破裂的實際年齡”。這一説法,因為以往的化石證據表明,在侏羅紀開始時,整個地球上的恐龍是極為相似的,然後,地球上的陸地開始分離了,每塊大陸上的恐龍就變得彼此不同了。但是,南美恐龍的發現卻給這一觀點劃上了大的問號。

90年代初,布依諾斯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幾位古生物學家在南美大陸找到了一具從未見過的恐龍化石──它長得像鴕鳥,尾巴像鱷魚,在前肋上長着奇怪而笨重的僅有趾的爪子,科學家們一直無法給它命名。後來,在蒙古戈壁發現了與之十分相似的動物,古生物學家們稱它為“Mononykus”。

這兩種十分相似的恐龍都生存於晚白堊世,當時的勞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早已分裂開了。這兩塊被海洋相隔數千公里的不同大陸上會有如此相似的恐龍,其原因是什麼呢?它們難道是按照同樣奇怪的解剖學特徵演化的嗎?或者,即使大陸分離之後,彼此之間尚存有陸橋或島鏈相連接嗎?這一切迷團,只有找到更多的化石標本才能揭曉。(摘自《化石》)

19.在南美大陸發現的南美大陸巨龍的恐龍骨骼化石和90年代初期發現的巨型恐龍化石,它們同屬於哪一類恐龍?

20.第二段中提到“但現在,這一看法正在改變”,請根據南美恐龍化石的發現説説發生了怎樣的改變。(6分)

答案:

19.屬於蜥腳亞目恐龍。

20.原來人們認為南美地…陸地開始分離了,每塊大陸上的恐龍就變得彼此不同了”,(2分)而在不同的大陸發現了相似的恐龍化石,(2分)讓人們重新思考這個觀點的準確性,進一步進行恐龍問題研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