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閲讀答案及賞析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15W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閲讀答案及賞析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閲讀答案

1,第三句中的“搖”字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

答:白雲和古城的影子倒映在江面,涼風吹來,微波湧動,讓人彷彿感到古城在輕輕搖盪。“搖”字化靜為動,寫出了秋月下臨江古城的令人神往的動態美。

2,結合尾聯內容,簡析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詩人長憶謝玄暉,表明自己能領會其詩句的含意,與其精神相通,心情相同,含蓄地抒發自己境遇不幸、知音缺少的寂寞與憂愁的情感。

3,頷聯中“搖”和“滴”用得生動傳神,為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答:白雲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涼風吹拂,微波湧動,好像城垣在輕輕搖動;白露從空中垂落而下,像珍珠般晶瑩,彷彿從月中滴出。“搖”與“滴”使靜止的畫面流動了起來,情態逼真,使人浮想聯翩

4,聯繫全詩,説説“令人長憶謝玄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慨。

答:身處暗世(濁世)、知音難遇、遭到排擠後孤寂鬱悶。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翻譯

金陵的夜色美麗岑寂,涼風漸漸吹起。我獨自寂寞登上高樓,放眼吳越江天。白雲把自己皎潔的身影投入江中,與秋水一起輕搖水面的金陵城。樹木草葉上積聚起潔白的露珠,將將滴下,宛若秋月般嫵媚靈動。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願歸去。古往今來,有過多少風流雅士,但真正可以入眼作為知己的,卻少之又少。想起謝朓曾經唱出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之佳句,真是讓人空自懷念他的才華啊!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背景

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大意

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慨歎人世混濁,知音難遇。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簡析

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飄然而來,忽然而去,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表面看來,似乎信筆揮灑,未加經營;仔細玩味,則脈絡分明,一線貫通。這根“線”,便是“愁情”二字。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讚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這條感情線索時顯時隱、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湧,節奏鮮明,又逐步趨向深化,由此可見詩人構思之精。這首詩中,詞語的選用,韻律的變換,在色彩上,在聲調上,在韻味上,都協調一致,給人以一種蒼茫、悲涼、沉鬱的感覺。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得全詩渾然一體,愈見精美。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賞析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詩人是在靜寂的夜間,獨自一人登上城西樓的。“涼風發”,暗示季節是秋天,與下文“秋月”相呼應。“吳越”,泛指江、浙一帶;遠望吳越,點出登樓的目的。從“夜寂”、“獨上”、“望吳越”等詞語中,隱隱地透露出詩人登樓時孤寂、抑鬱、悵惘的心情。詩人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寫“望”中之景的。

“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寫俯視,下句寫仰觀。俯視白雲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湧動,恍若白雲、城垣在輕輕搖盪;仰觀遙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瑩,彷彿是從月亮中滴出。十四個字,把秋月下臨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繪得十分逼真傳神。兩個“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潔,雲天之渺茫,露珠之晶瑩,江水之明淨。“空”字,在氣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別靜寂。“搖”、“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發”,水搖,影搖,給你的幻覺,城也搖盪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像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雲、水、城、露、月諸多景物,一齊情態逼露,異趣橫生,令人浮想聯翩,為之神往。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鋭的感覺和細緻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徵,“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他苦苦思索。原來他是在慨歎人世混濁,知音難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説:不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時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裏“眼中”二字對最後一聯,在結構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什麼。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玄暉,即謝朓,南齊著名詩人,曾任過地方官和京官,後被誣陷,下獄死。李白一生對謝朓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朓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説,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見《謝公亭》)。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著名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去國懷鄉之愁。“澄江靜如練”就是此詩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朓當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李白寫此詩是在他遭權奸讒毀被排擠離開長安之後),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當年謝朓筆下的江景,想到謝朓寫此詩的心情,於是發出會心的讚歎:“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説:謝朓能吟出“澄江靜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我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台詞”是:我與謝朓精神“相接”,他的詩我能理解;今日我寫此詩,與謝朓當年心情相同,有誰能“解道”、能“長憶”呢?可見李白“長憶”謝朓,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詩人是多麼的寂寞和憂愁。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