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閲讀答案

《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春節”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揚雄撰、晉代範望注的《太玄經》卷一之《差》的註文中。當然,《太玄經》註文中所謂“春節”還不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年開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個節氣。由於這個節氣標誌着陽氣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轉折,古人對其特別重視,而後逐漸延展開來,形成了系統的歷法禮儀。

關於春節的禮俗,無論是經典文獻,還是地方誌書,都有大量記載。如《呂氏春秋》卷一《孟春紀》稱:“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紀,以初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親載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

《呂氏春秋》上述記載的是先秦以前的情況,反映了上古社會對農耕的高度重視。秦漢以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古老的“籍田”儀式逐漸茨化,而“歲旦”之日的禮儀則不斷増加新內容。尤其是從漢代開始,歲旦節慶逐漸體現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時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門神”等。其中所謂“爆竹”,首見於《神異經》,該書舊題東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譜,故其書所言“爆竹”當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漸演變為書寫祝語的楹聯,成為先民們過年時避兇迎祥的象徵。在桃符、爆竹流行的過程中,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體現“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間社會紮根。

如何看待春節禮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的認知。但我們回溯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古老的春節禮俗不僅經過了漫長曆程,而且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這些文化精神對於當代社會的人格完善、國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時代,天子為什麼要率領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為天地生養萬物,萬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過汲取萬物滋養而生存,這是根本所在。《呂氏春秋·本生》説:“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意思是講,天子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保全天生的各種存在物。從這個角度看,上古時期的歲旦郊祭,即是天子為天下作出表率,像兒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那樣報答天地的恩情,實際上也是保護生態的一種宣示,更是一種符號象徵。

祈福。從生存角度講,平安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我們的先民對此不僅有足夠的認識,而且付諸行動。《呂氏春秋》所講的“無失經紀,以初為常”,就是要通過觀察,瞭解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四季變化的節奏,以便有所遵循,從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畫門神、貼春聯等習俗,也是人們對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繼續。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時候,要檢討以往的行為,若有過失,就得糾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説,司命灶君“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意思是説:灶王時刻監察一家命口的善惡舉動,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懺悔,明白是非功過,多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在當代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摘編自詹石窗《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代範望所注《太玄經·差》中提到的“春節”一詞,不是我們今天農曆一年開始的正月初一,而是節氣“立春”。

B、從《呂氏春秋·孟春紀》記載的'春節禮俗內容來看,上古時代高度重視農耕活動。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C、天子率領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於生存需要。因為天地生養萬物而萬物則是人類的衣食父母。

D、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隨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間紮下了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重點從“春節禮俗的變遷以及這一禮俗所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兩個方面對“春節”這一節日進行了闡釋,論據充分,脈絡分明。

B、列舉《孟春紀》中天子舉行“迎春”祭典,詔命史官保管文獻經籍、制定曆法,舉行“籍田”典禮等活動,論證了先秦以前對農耕的重視。

C、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詞最初見於《神異經》,而該書舊題為被道教列入仙譜的東方朔撰,意在證明從漢代始,歲旦節慶逐漸具有道教色彩。

D、文章大量引用史料進行分析論證,如通過對天子“郊祭”這一現象的分析,指出春節禮俗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之所以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是因為他們認為它是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轉折,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B、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自秦漢以來,“歲旦”之日的禮儀內容不斷豐富,而古老的“籍國”儀式則逐漸消亡。

C、在如何看待春節禮俗這一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一禮俗所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卻是客觀存在的。

D、春節禮俗所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僅在上古時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發揮着相同的作用。

閲讀答案:

1、D 2、B 3、C

《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閲讀答案2

論述類文本閲讀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春節”一詞,最早見於漢代揚雄撰、晉代範望注的《太玄經》卷一之《差》的註文中。當然,《太玄經》註文中所謂“春節”還不是我們今天作為一年開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個節氣。由於這個節氣標誌着陽氣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轉折,古人對其特別重視,而後逐漸延展開來,形成了系統的歷法禮儀。

關於春節的禮俗,無論是經典文獻,還是地方誌書,都有大量記載。如《呂氏春秋》卷一《孟春紀》稱: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紀,以初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親載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

《呂氏春秋》上述記載的是先秦以前的情況,反映了上古社會對農耕的高度重視。秦漢以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古老的“籍田”儀式逐漸淡化,而“歲旦”之日的禮儀則不斷增加新內容。尤其是從漢代開始,歲旦節慶逐漸體現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時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門神”等。其中所謂“爆竹”,首見於《神異經》,該書舊題東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譜,故其書所言“爆竹”當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漸演變為書寫祝語的楹聯,成為先民們過年時避兇迎祥的象徵。在桃符、爆竹流行的過程中,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體現“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間社會紮根。

如何看待春節禮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的認知。但我們回溯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古老的春節禮俗不僅經過了漫長曆程,而且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這些文化精神對於當代社會的人格完善、國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時代,天子為什麼要率領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為天地生養萬物,萬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過汲取萬物滋養而生存,這是根本所在。《呂氏春秋·本生》説:“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意思是講,天子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保全天生的各種存在物。從這個角度看,上古時期的歲旦郊祭,即是天子為天下作出表率,像兒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那樣報答天地的恩情,實際上也是保護生態的一種宣示,更是一種符號象徵。

祈福。從生存角度講,平安健康是人類的第一需要,我們的先民對此不僅有足夠的認識,而且付諸行動。《呂氏春秋》所講的“無失經紀,以初為常”,就是要通過觀察,瞭解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四季變化的節奏,以便有所遵循,從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畫門神、貼春聯等習俗,也是人們對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繼續。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時候,要檢討以往的行為,若有過失,就得糾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説,司命灶君“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意思是説:灶王時刻監察一家命口的善惡舉動,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懺悔,明白是非功過,多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在當代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摘編自詹石窗《春節禮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晉代範望注的《太玄經·差》註文中的“春節”一詞,不是我們今天農曆一年開始的正月初一,而是節氣“立春”。

B.從《呂氏春秋·孟春紀》記載的春節禮俗內容來看,上古時代高度重視農耕活動。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C.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隨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間紮下了根。

D.天子率領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於生存需要。因為天地生養萬物,而萬物則是人類的衣食父母。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列舉《孟春紀》中天子舉行“迎春”祭典,詔命史官保管文獻經籍、制定曆法,舉行“籍田”典禮等活動,論證了先秦以前對農耕的重視。

B.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詞最初見於《神異經》,而該書舊題為被道教列入仙譜的東方朔撰,意在證明從漢代始,歲旦節慶逐漸具有道教色彩。

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進行分析論證,如通過對天子“郊祭”這一現象的分析,指出春節禮俗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D.文章重點從“春節禮俗的變遷以及這一禮俗所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兩個方面對“春節”這一節日進行了闡釋,論據充分,脈絡分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之所以重視“立春”這個節氣,是因為他們認為它是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轉折,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B.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自秦漢以來,“歲旦”之日的禮儀內容不斷豐富,而古老的“籍田”儀式則逐漸消亡。

C.春節禮俗所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僅在上古時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發揮着相同的作用。

D.在如何看待春節禮俗這一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一禮俗所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卻是客觀存在的。

參考答案

1.C

2.A

3.D

【分析】

1.

C.“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錯,原文“承襲於遠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體現‘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間社會紮根”,可見“三官信仰”指對“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並列關係,到了選項中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並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換概念,組合關係錯誤。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論證了先秦以前對農耕的重視”錯,“列舉《孟春紀》中天子舉行‘迎春’祭典,詔命史官保管文獻經籍、制定曆法,舉行‘籍田’典禮等活動”是為了説明春節禮俗有大量記載這一現象。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偷換概念。“由弱而強、由衰而盛”的是“陽氣”,不是“這個節氣”。

B.“逐漸消亡”錯,應為“逐漸淡化”。

C.“發揮着相同的作用”錯,原文“這在當代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曲解文意。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