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長見文言文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8.91K

文言文《長見》出自《呂氏春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見文言文閲讀答案,歡迎參考!

長見文言文閲讀答案

長 見《呂氏春秋》

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故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

荊文王曰:“莧 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則不穀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聖人,將以非不穀。”於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與處則安,曠之而不穀喪焉,不以吾身遠之,後世有聖人,將以非不穀。”於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鄭,阿鄭君之心,先為其所欲,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五月而鄭人殺之。是後世之聖人,使文王為善於上世也。

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平公曰:“工皆以為調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將知鍾之不調也,臣竊為君恥之。”至於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也。是師曠欲善調鍾,以為後世之知音者也。

呂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僕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 ,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問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將奈社稷何?”公叔對曰:“臣之御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為不能聽,勿使出境。”王不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孫鞅西遊秦,秦孝公聽之。秦果用強,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則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為悖。

題目

9.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審知今則可知古 審:研究,仔細考察

B.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不穀:不善。這是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戰國策·齊策》),所以侯王稱孤寡、不穀。

D.師曠:先秦古書中往往把職業放在人名前,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身份。師曠,“師”為樂師,“曠”為姓,相傳他精通音律,是個瞎子。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B.

C. D.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荊文王很有遠見,他有個臣子,叫申侯伯,善於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麼,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卻不重用他,讓他出奔到鄭國,最後申侯伯被鄭國人殺了。

B.呂太公比周公更有遠見,他採用尊敬賢人、崇尚功績的治國方法,傳位二十四世,而魯國採用親近親人、崇尚恩人的辦法來治國,逐步削弱,以至於到了僅存的地步。

C.吳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時,受人詆譭,被魏武侯召回,吳起預見到如果國君讓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業,可現在,西河很快就會被秦國攻取,魏國從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薦公孫鞅,讓惠王把國事託付給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讓他離開魏國,惠王認為公叔痤很荒謬,結果秦國因衞鞅而強大。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後世有知音者,將知鍾之不調也,臣竊為君恥之。(5分)

(2)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悖也夫!(5分)

試題答案:

9.D(“師”:樂師,“曠”是名)

1O.A(A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順承關。 B項①句中的“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②句中的“之”,結構助詞,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C項①句中的“者”,代詞,放在詞組後,指人;②句中的“者”,語氣詞,用在主語後,引出原因、解釋等。D項①句中的“以”,介詞,把;②句中的“以”,連詞,表原因。)

11.C

12.B(呂太公比周公更有遠見不對,文中沒有表達這方面的意思)

13.(1)後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將會知道此鐘的聲音是不調和的,我私下裏為您感到羞恥。(5分。“知音”1分,“調”1分,“竊”1分,“恥”1分,大意1分)

(2)憑公叔痤的賢明,如今叫我一定要把國事交託給公孫鞅,荒謬啊!(5分。“以”1分,“謂”1分,“聽”1分,“悖”1分,大意1分)

附文言參考譯文:

智慧之所以有差異,在於他是遠見還是短見。現在對於古代,如同古代對於後世。現在對於後世,也如同古代對於現在。所以,知道了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了,知道了古代就可以知道後代,古與今、前與後是一樣的`。所以聖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説:“莧譆多次用義來冒犯我,用禮來違戾我,與他相處就不安寧,遠離他我就能自由自在,我不給他爵位,後世的聖人將會指責我。”於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申侯伯善於迎合我的心意,我想做什麼,他就在我之前就做了,與他相處就安心,遠離他我的自由就沒有了,我不疏遠他,後世的聖人將會指責我。”於是送他讓他出奔。申侯伯到了鄭國,迎合鄭君的心意,先做了鄭君想要做的事,三年就參與了鄭國的政事,夏五月為鄭人所殺。這是後世的聖人,使得文王在前世就做了好事。

晉平公鑄造了一口大鐘,叫樂工來聽它的聲音,都認為聲音很調和。師曠説:“不調和,請另外鑄造一口。”平公説:“樂工都認為調和了。”師曠説:“後世有知辨音的人,將知道此鐘的聲音是不調和的,我私下為君感到羞恥。”到了師涓,師涓果然知道此鐘聲音不調和。這是師曠想要使鐘的聲音更為調和,以作為後世的知音人。

呂太公望分封在齊地,周公旦分封在魯地,兩關係友好。相互説:“用什麼治國?”太公望説:“尊敬賢人,崇尚有功績的人。”周公旦説:“親近親人,崇尚恩人。”太公望説:“魯國從此就削弱了。”周公旦説:“魯國雖然削弱了,但佔有齊國的一定不是呂氏。”以後齊日益強大,發展到稱霸諸侯,二十四世後田成子佔有了齊國;魯國日益削弱,以至於到了僅存的地步,傳到三十四代後就滅亡了。

吳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錯在魏武侯面前講吳起的壞話,武侯派人召吳起回朝。吳起到了岸門,停車而望西河,流下數行眼淚。他的僕從對吳起説:“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捨棄天下像捨棄鞋子一樣,現在你離開西河而流淚,為什麼呢?”吳起揩拭眼淚回答説:“你不瞭解我。如果國君瞭解我讓我竭盡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幫助君王成就王業。現在國君聽信壞人的議論,而不瞭解我,西河被秦國攻取為時不久了,魏國從此削弱了。”吳起果然離開魏國去楚國。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國日益強大,這就是吳起之所以有先見而哭泣的原因。

魏國公叔痤生病。惠王去看望他,説:“公叔的病,唉!病很重啊!將對國家怎麼辦呢?”公叔回答説:“臣的御庶子鞅,希望國王把國事託付給他。如不能用他,不要讓他離開國境。”惠王不回答,出來後對左右説:“難道不悲哀嗎?憑公叔痤的賢明,如今叫我一定把國事交託給衞鞅,荒謬啊!”公叔痤死,公孫鞅向西進入秦國,秦孝公聽他的,秦國果然就因此強大,魏國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謬,魏王才荒謬。荒謬者的禍患,本來就是把不荒謬當成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