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史學泰斗閲讀及參考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史學泰斗

史學泰斗閲讀及參考答案

何炳棣

孔子説過,一個人的血氣與他的年齡有內在關係,少年之時,血氣未定,壯年之時,血氣方剛,老年之時,血氣既衰,其行事特點也應隨着年齡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血氣是籠統説法,若細分起來,似應包括體質、精力、鬥志在內。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説,所以老年人通常與和藹可親、慈祥平和等詞彙聯繫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時代志存高遠,由南開中學到清華大學,勇猛進取,成績優異;壯年時代,在歐美學術界東征西討,成就斐然,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寶刀不老,思考大問題,開闢新領域,鴻篇迭出,新見紛呈。所寫回憶錄,亦是大氣磅礴,滔滔雄辯,氣勢如虹。歲月的風雨,似乎一點也沒有消磨他的血氣鋭氣,他永遠是那麼精力旺盛,一往無前。

祖籍浙江金華,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為前清秀才,曾習日文及法政,在寧波、天津等地擔任法官,到48歲時才有了獨生兒子。少年何炳棣在父親的呵護和督責下,自小就對史學和英文有了興趣,並打下了基礎。父親是有志氣、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動的歷史故事培養兒子的興趣,在兒子讀小學時就叫他到夜校裏學習英文,在兒子讀中學時又叫他圈點《史記》。父親諄諄教育兒子要有大志氣,好好讀書,進清華,留洋。

宏闊的學術視野,敏鋭的問題意識,紮實的資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論文《英國的土地與國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為第一手資料,令答辯老師大為歎服。以後,他的研究領域回到中國,舉凡上古土壤結構、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會館制度、揚州鹽商、甘薯花生玉米等農作物之傳入中國,都是他的課題,其中相當一部分論文發表在世界一流學術雜誌上。幾乎所有課題背後,都有他宏大的學術關懷,有的開宗立派,自樹一説,如寫《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東方的搖籃》,對中國文明的起源提出獨到看法;有的推陳出新,前進一步,如寫《中國會館史論》,對會館的創設年代、社會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推進一步;有的考證翔實,廓清迷霧,如寫《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遍檢北美各大圖書館近四千種方誌,並蒐集登科錄、同年齒錄,得出許多不易之論,《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中的數據則成學術定論。

自學進修,永無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學也無涯,要懂得那麼多知識,殊非易事,沒有強烈的求知慾、持久的堅韌性是辦不到的。在何先生那裏,從沒有什麼壁壘,需要什麼就補什麼,考古學、地質學、人類學、生物學、訓詁學,他都有涉獵。在回憶錄中,可以時常看到他向人請教的記載。最具典型意義的是關於中國農業起源的辯論,即古代華北地區到底是實行砍燒法的遊耕制,還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類孢粉與土質關係等極為專業的學問,令外行人望而卻步。何先生則專門向美國地質學權威請教,獲得了有力的學術支撐。

如果一個聰穎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脾氣急躁的性情中人,則免不了得一字。何炳棣正是這樣。在他讀小學時,老師就誡勉他如能愛眾親仁,則美玉無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與中外學人不能和諧相處。這樣的人,遠望可畏,近看可敬,因為他真。讀了回憶錄,你會不時地為他的真誠所感動。他憶父親,憶老師,憶同學,憶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顧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誠懇。回憶錄的寫作,也是極其認真,一字一句,自出機杼,有些數據、資料,他還一一核對,自稱原原本本、坦誠無忌、不亢不卑。特別是書中對雷海宗先生的回憶,述其博學、卓識、真誠、寬容,師生之間的交往,對其學術地位的評價,自稱一生受雷海宗影響至深且巨,字裏行間浸潤着對恩師的無限深情,令人讀後感慨不已。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