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漫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品格》閲讀練習附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95W

漫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品格

《漫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品格》閲讀練習附答案

趙建成

孔子在後世被尊為聖人,享有至上的尊榮,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時代,他卻是處處碰壁,甚至發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論語》記錄了時人對孔子的評價: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這個晨門與《論語》中其他的隱士都是勇於避世、果於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為者。晨門對孔子的評價雖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譏誚的意味,是對孔子的否定,但對孔子的認識卻十分深刻,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和奮鬥精神,又具有悲劇美的意藴。孔子編訂六經、廣收門徒、周遊列國,為的是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他的政治主張並不為各國當政者所採納,因此這隻能是一件無法完成的偉業。但孔子並沒有放棄,靠的就是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原因之一也正是這種精神。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一種十分可貴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原始先民時期,是對中國古代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神話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經》中的“精衞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鏚”等可以看作這種文化品格的最早源頭。這雖然是神話傳説,但反映的卻是中國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質,可以説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文化品格的先聲。

然而,這種文化品格的確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為之注入更為深厚和豐富的內涵,並通過具體的行動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孔子為匡人所困,他説,文王去世後,周代的文化不都體現在我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後來的人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若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可見,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繼任者自居的,這既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內心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對於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動不是建立在預判了結果的基礎之上的,而是從他所信奉的道德標準出發,去做他該做的事。當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經預見了事情的結果,但這並不會影響他應有的行動。陳成子弒其君齊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魯哀公而請討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孫、孟孫、仲孫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兩次“告”的結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經説過,君子出仕,要盡其應盡之職責,而其政治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這種對於形勢的認識,應來自孔子。

為與不為,都是一種人生選擇,但孔子所確立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論語精義》曰:“……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宋錢時《融堂四書管見》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為者,晨門之所以賢;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為者,夫子之所以聖。晨門但知晨門,而不知夫子之為夫子者也。”他們都看到了這種文化品格的可貴之處與重大意義。

孔子之後,“知其不可 而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眾多優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體現出來。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為特出者。“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詩句是他們高潔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輝寫照。他們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現,尤其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亡的重大關頭,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撐作用,培養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影響深遠。

今天,“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有刪改)

1.下列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孔子確立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品格,這種品格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B.“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編訂六經、廣收門徒、周遊列國,在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產生重大的影響,靠的就是這種精神。

C.孔子之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被眾多優秀的代表人物繼承,特別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亡的重大關頭,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撐作用。

D.“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於上古時代,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精衞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鏚”等正是這種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晨門譏誚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説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也褒獎了孔子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和奮鬥精神。

B.“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時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質,是中國古代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因而是一種十分可貴的文化品格。

C.孔子在做他認為該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據形勢預知最後的結果,但在“知其不可而為之”精神的內驅下,他也絕不退縮。

D.宋代錢時認為晨門“賢”在“知其不可而不為”,但晨門不瞭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為”,因而晨門成不了“聖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品格,培養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直到今天,仍是我們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

B.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時代處處碰壁,主要原因是他總以文王、周公的繼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國的當政者感到了威脅,從而不敢接納他。

C.對於“為”與“不為”,孔子不是站在個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選擇,而是“聽命於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D.孔子的一切行動都不計後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標準,即使在做之前明知會失敗,他仍會毫不動搖,這也正是其人生悲劇所在。

1.B(原文説孔子不放棄其政治偉業“靠的就是這種精神”;而題目中表述的對象是“孔子在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這種精神”則只是原因之一。)

2.D (A“也褒獎了孔子……的精神”錯,原文是“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B項“因而是一種十分可貴的文化品格”強加因果關係。C項是孔子在做之前,可能已經預見最後的結果,而不是一般都能預見。)

3.C(A“仍是我們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錯,應為“仍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B“使各國的當政者感到了威脅,從而不敢接納他”錯,應為“他的政治主張並不為各國當政者所採納”。D“孔子的一切行動都不計後果”錯,孔子行動不預判結果,並非不計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