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試題

由一道練習題所想到的

欄目: 試題 / 發佈於: / 人氣:5.04K

瀏覽歷年的小學數學練習題,經常會有類似的練習題:把x米長的線段平均分成x份,每份是全長的,每份是米。很多學生屢做屢錯,究其原因,還是對分數意義的不理解。分數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分數意義的教學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分數意義的教學不能很好落實,那麼,小數意義、分數計算、分數實際問題解決都會受到影響。分數意義的教學該如何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該怎樣面向全體,落實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思考。

一、從分數的產生入手,初步認識分數

分數學習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拓展。認識分數,首先要明白分數的產生:在平均分的過程中,不能用整數表示就可以用分數表示。蘇教國標本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情境:2個小朋友去秋遊,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怎麼分?當然平均分。4個蘋果平均分2份,每份2個;2瓶水平均分2份,每份1瓶;1個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半個,半個不能用學過的整數表示了,就產生了新的數――分數,用分數表示。教學時,我們就用好這個情景,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產生認知衝突,發現已學的自然數不夠用了,需創造一種新的數表示“一半”。體驗分數的產生,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部分學生對分數已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比較膚淺的,不能把握分數的本質。因此在教學時,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組織大量直觀的、感性的數學活動摺紙、塗色),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將生活數學提升為學科數學。

二、抓住單位“1”,建立分數概念

確定單位“1”是學生認識分數概念的關鍵。國標本蘇教版教材分了三個階段,逐步揭示單位“1”的概念,第一階段把一個物體或圖形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第二階段把一些物體當做一個整體,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第三階段綜合揭示單位“1”的概念: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都可以看做單位“1”。而最終的'歸納綜合揭示是以前面的教學為基礎的。因此,前兩次分數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次分數教學中,把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為什麼一定要説“這個蛋糕”的,直接説“每份是”行嗎?如果説“每份是個”行嗎?教學中如果能在這裏做一下“文章”,也就對分數概念中的單位“1”埋下了伏筆,學生如果在這裏能正確辨別,相信畢業練習題上的習題也就不會錯了。第二次分數教學中,單位“1”由一個物體擴展到一些物體,是學生理解水平的一次飛躍,因此更重要。教學中一定要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整體“1”的概念。可以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出示一些圖片(一把傘、一盤桃、一把香蕉、一盒蘑菇……)告訴學生:我們早就認識了數1,1無處不在,這些圖片中也都能找到它。再請學生也來舉例,學生立即意識到:一個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一支粉筆、一盒粉筆等。這些實例讓學生體會到:1不僅可以表示一件物體,而且常常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生活中的“1”入手,貼近學生生活,突破教學難點,為學生理解分數概念中的單位“1”做好了充分準備。

三、通過對比練習,深化分數意義的理解

分數意義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字面意義上,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還需通過不同的實例,通過對比練習進行深化。例如出示一組圖:

用分數表示圖中塗色部分。然後進行兩次對比:圖1、2和圖3對比,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數量雖然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表示。圖3和圖4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平均分的數量雖然相同,但只要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用來表示每份的分數也就不同。兩次對比,幫助學生抓住了關鍵――平均分的份數。從而深化了學生對分數本質意義的理解。

四、教學情境生活化,促進分數意義的鞏固

分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學中特別需要教學情境的生活化。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歷中選取教學內容、教學素材,把教學內容融入到切蘋果、剪繩子、切西瓜等現實生活情景中。例如:將一個蘋果平均切成4塊,每塊是這個蘋果的( ),將1米長繩子平均剪成2段,每段是它的( ),用分數表示是( )米。還可以讓學生在教室裏找分數:如全班36人,平均分成4個組,每組人數是總人數的;隨手拿1盒彩色粉筆,取出1支,你能找到分數嗎?再打開盒子,讓學生看見粉筆有5種顏色,分成10行,問:你還能找出哪些分數?……總之,在分數教學中,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實現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使全體學生都能進行有效學習,促進分數意義的鞏固。

Tags: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