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彙總七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8.07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彙總七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及學情簡析:

本節課認識圓柱是在學生學習了幾種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圓柱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可以從直觀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圓柱的正確表象,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推理、討論等活動,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特徵,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進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現象或問題。

此外,該學段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合理運用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方式獲取數學知識。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正確表象,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在操作活動中探索圓柱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建立圓柱的正確表象,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徵。

教學難點:通過猜想驗證的過程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特徵。

教學準備:課件、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温故對比引圓柱

1.出示圓。

還記得圓是什麼圖形嗎?(平面圖形)

2.出示柱。

老師只要在後面添上一個字,馬上就變成立體圖形了,同學們猜是什麼?

(由圓到圓柱,推想發現圓柱是立體圖形。)

3.想圓柱。

相信同學們都見過圓柱,想想印象中的圓柱是長什麼樣子的?

(喚起學生對圓柱的已有經驗。)

4.摸圓柱。

老師為每組準備了一袋立體圖形(袋子裏有圓柱、長方體和正方體),裏面就有圓柱,同學們嘗試不用眼睛看,就憑雙手摸出來。

5.談圓柱。

在剛才摸的過程中,你是怎樣區分圓柱體與長方體、正方體的?

6.引新課。

看來這圓柱還真是與眾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認識它。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圓到出現圓柱,是從平面幾何到立體幾何的過程;從學生憑空思考圓柱的形狀到親身體驗摸圓柱的形體,喚起了學生對圓柱的已有經驗,更清晰地感知到圓柱體與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突出圓柱的表面特徵。】

二、獨立自主學圓柱

1.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

(出示實物圓柱)這是一個圓柱形的物體,如果從一個角度看它,最多隻能看到兩個面,所以通常我們把圓柱體畫成下面的形狀課件演示從實物的圓柱到數學中的圓柱的抽象過程。

2.自學課本,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拿起圓柱自學課本第31頁的內容,看看介紹了圓柱的什麼知識。

3.分享自學成果。

4.加深理解,學生互相指一指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我們認識了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請同學們拿起圓柱指給旁邊的同學看看。

【設計意圖: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學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等最基本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驗通過自身努力獲取知識的成功感,同時也為後面自主探索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徵做好準備。】

 三、猜想驗證探圓柱

1、以製作一個圓柱的話題為主線,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特徵。

如果要做一個這樣的圓柱,需要剪出哪些圖形來製作呢?

除了需要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做圓柱的底面以外,那側面應該用什麼圖形做呢?同學們猜一猜,如果把側面剪開,展開後可能是什麼圖形?動手剪一剪看。

怎樣剪才能得到長方形?

(通過猜想到動手操作,驗證圓柱的側面沿高剪開得到長方形。)

2.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底面和高的關係。

為什麼剪出來的長方形有長有短、有寬有窄?長方形的長和寬究竟與圓柱的什麼有關係呢?同學們討論討論。

3.彙報並總結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特徵。

小結:把圓柱的側面沿着一條高剪開,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配合課件演示)

4.藉助練習鞏固特徵,並從中滲透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其他情況。

⑴ 根據圓柱的側面選擇合適的底面。

⑵ 根據圓柱的底面選擇合適的側面。

【設計意圖:以製作圓柱為主線,通過動手操作、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特徵,這是從認知幾何到實證幾何的過程。首先讓學生掌握側面展開的一般情況沿高剪開得到長方形;然後再通過練習題的方式將側面展開的特殊情況(正方形)及其他情況(平行四邊形和不規則圖形)加以延伸,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的前提下做到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圓柱

1.梳理新知。

⑴ 師導。

同學們看,我們今天學到了關於圓柱的什麼知識?

⑵ 生談。

請同學們當推銷員介紹一下你所認識的圓柱

2.運用新知。

⑴ 基本練習(以書面的形式出現)。

①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 )面,它們是( )的兩個圓。

② 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做( )面。

③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 )。圓柱有( )條高,它們的長度都( )。

④ 如果把圓柱的側面沿着一條( )剪開,展開後得到一個( ),它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 ),寬等於圓柱的( )。

⑵ 判斷説明。

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圓柱,為什麼?

3.迴歸生活,發現圓柱。

在生活中,你看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設計意圖:梳理新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先由老師引導總結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全體,再讓學生互相介紹今天所學的知識,是為了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而練習的設計則分為三個層面,先是通過書面練習及時檢查全體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後在這基礎上讓學生嘗試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接着讓學生帶着新知迴歸生活,發現早已存在於自己身邊而未曾察覺的圓柱形物體,從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五、欣賞了解悟圓柱

1.欣賞自然界以及人類生活、生產中有關圓柱的圖片。(課件演示)

圓柱在咱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圓柱的世界

2.介紹圓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別稱是知識的拓展,也是為後續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做準備。)3.感悟圓柱,暢談收穫。

同學們,只要我們用發現的眼睛看生活,其實,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着數學,看完剛才的圖片,你有什麼想説的嗎?

4.放大圓柱的內涵介紹可樂罐的奧祕。

有沒有發現可樂、百事、雪碧、健力寶等等的這類罐裝飲料,它們的形狀、大小都是一樣的,這裏面就隱藏着關於圓柱的商業祕密,想知道嗎?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圓柱的圖片,讓學生知道原來自然界裏到處都有圓柱,只是我們沒有留意、沒有發現而已。而聰明的前人早已意識到圓柱的獨特之處,並懂得將其特徵運用在生活和生產當中,從而使學生感悟到圓柱(數學)那無窮無盡的魅力和人類智慧的無限。最後介紹可樂罐的奧祕,是為了將學生對圓柱的認識面再往深層次擴大,驚歎數學的奇妙之餘,達到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促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

六、學以致用做圓柱

課後作業:請同學們利用課本第147頁的圖樣,自己動手做一個圓柱。

【設計意圖:學是為了用。所謂數學來源於生活,最後還得學會用回生活,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也是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以做圓柱作為課後的作業,一是提供了鞏固圓柱最基本的特徵和學以致用的機會;二是讓學生有一個親身體驗做一個圓柱的過程,為課外創造一個交流數學的話題。】

板書設計:

認識 圓柱

2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無數條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整理新知;設計別出心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學效益。】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佈置的製作工具(簡單槓杆)的作業。

學生對照製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製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儘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後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儘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説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麼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麼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説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麼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彙報結果。

學生髮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麼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穫。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採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釐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釐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學難點:

發現並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麼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説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 = 60:40

內項:1.6 6o

外項:2.4 40

(2)學生認一認,説一説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內 內 外

項 項 項 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麼關係嗎?

(1) 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 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 彙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於內項的積。

(4) 舉例説明,檢驗發現。

0.6 :0.5=1.2: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0.61 =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於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 學生歸納。

在比例裏,兩外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6.課堂小結

(1) 説一説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你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引導學生總結説出兩種方法,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到此,學生要學會用兩種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內項之積是否等於內項之積。)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補充習題

一題多變化,動腦解決它

(1)在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是18,

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2)如果5a=3b,那麼, = ,

(3)a︰8=9︰b,那麼,ab=( )

教學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通過學生自學,老師提問,完成的較好。讓學生通過計算內項之積和外項之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然後大量的練習鞏固新知。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係。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並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徵,並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説説同學們正在幹什麼?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麼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人數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採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麼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並進行校對。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

人數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得到數量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計算出百分比並補充表格,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百分比不僅可以表示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的多少,還可以體現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與全班總人數之間的關係,加深百分比與絕對人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1)如果我用這樣一張圖來統計我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用這個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覺得這整個圓表示的是什麼?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麼?

預設:把全班人數看作單位“1”,喜歡乒乓球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30%;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00份,喜歡乒乓球的佔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據我們剛才計算的,把這張圖補充完整嗎?(教師可以逐項出示,並可以讓學生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一下這塊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個運動項目。)

(4)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扇形統計圖。

(5)揭題:像這樣的統計圖,我們把它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6)想想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7)小結:扇形的大小和項目所佔總人數的百分比有關。我們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數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徵

(1)看圖説説,在這幅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預設:量的多少:如誰多誰少,誰和誰一樣多;部分和總量的關係:如喜歡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數佔了總人數的一半,喜歡踢毽和跳繩以及其他項目的人數佔了總人數的一半。

(2)説説這樣的統計圖有什麼優勢?

預設: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觀地看到量的相對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係。

(3)小結:在這樣的統計圖上,我們不僅可以直觀地比較各個扇形的相對大小,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選擇、補充,讓學生經歷扇形統計圖製作的過程,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和對扇形統計圖的優勢分析,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3.嘗試練習

出示教材第97頁“做一做”的內容。

(1)你能看懂這張扇形統計圖嗎?統計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知知道的?(可以根據旁邊的圖例來知道各個扇形代表的項目。)

(2)説説從圖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補充每種營養成分各多少克?引導學生用百分數的意義理解各百分數和250 g的關係,進而算出各種營養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製作圓錐。

2、過動手製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2、圓柱的特徵是什麼?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彙報)

(1)讓學生拿着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後,指定幾名學生説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着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於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徵(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徵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於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藉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會是什麼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後讓學生試着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於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説説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於圓錐你知道了些什麼?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並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07~108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數與形之間的聯繫,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學會利用圖形來解決一些有關數的問題。

2.讓學生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體會和掌握數形結合、歸納推理、極限等基本數學思想。

重點難點:

探索數與形之間的聯繫,尋找規律,並利用圖形來解決有關數的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探究了圖形中隱藏的數的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數與圖形之間的聯繫。(板書課題:數與形)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簡潔明瞭,有利於學生清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方向。

二、探索發現,學習新知

(一)教師與學生比賽算題

1.教師:你知道等於多少嗎?(學生:)

教師:那等於多少呢?(學生計算需要時間)教師緊接着説:我已經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這個分子是1,分母依次擴大2倍的規律寫下去,不管有多少個分數相加,我都能立馬算出結果。有的同學不相信是嗎?咱們試試就知道。為了方便,我請我們班計算最快的同學跟我一起算,看看結果是否相同。誰來出題?

在學生出題後,老師都能立刻算出結果,並且是正確的,學生感到很驚奇。

3.知道我為什麼算得那麼快嗎?因為我有一件神祕的法寶,你們也想知道嗎?

【設計意圖】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學生比賽計算速度,且每次老師勝利,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再通過教師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另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例題做好鋪墊。

(二)藉助正方形探究計算方法

1.這件法寶就是(師邊説邊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讓我們來把它變一變,聰明的同學們一定能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2.進行演示講解。

(1)演示: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塗紅),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塗黃)。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7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並總結出圓柱的特徵。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徵。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徵,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並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瞭然,對於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於學生對於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製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製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品析:親自動手操作製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悦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麼是圓柱嗎?請同學説説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閲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麼特徵。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繫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製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4)引導學生自主閲讀並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麼特徵?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説説你的收穫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穫,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並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麼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