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登岳陽樓》教案(通用7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岳陽樓》教案(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岳陽樓》教案(通用7篇)

《登岳陽樓》教案 1

教學目標: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掌握律詩和絕句的特點。

4、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重點:

1、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和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2、領會《無題》中所表達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

3、背誦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朗讀法+分析法

教學工具:錄音機、投影器等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上一課時導入

二、初步感知

1、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聖”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2、關於律詩和絕句

(見課後練習五)

3、背景

此詩作於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冬,當時杜甫57歲,漂泊於湖南一帶,正值國家動亂,人民多難之際,他個人境況又異常困苦,加之既老且病,心情悒鬱苦悶,杜甫晚年飽經磨難,卻在詩歌創作,特別是律詩創作上日趨成熟。這首五律正是詩人晚年詩歌藝術造詣高深的代表作之一。

4、熟讀、背誦、瞭解大意

5、找出押韻的字,並指出押何韻。

6、找出對偶句,並分析其特點。

二、分析理解

首聯:

1、分析對仗。

2、上聯反映了詩人怎能樣的心情?下聯呢?

明確:上聯:心儀已久的仰慕之情

下聯:如願已償的興奮之情今昔對比

3、律詩開頭兩句本可為必對仗,作者卻破格寫成一聯且自然流暢,是何用意?

明確:加強“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登樓賞景,夙願得償的興奮之情。

頷聯:

1、分析對仗。

2、此聯主要寫什麼?

明確:描寫洞庭湖的雄渾壯闊的景象。

3、大意?

明確:吳楚這片遼闊的原野從這裏東南分割,天地萬物在你的懷抱中日夜沉浮。

4、上下聯各側重寫什麼內容?

明確:上聯側重寫洞庭湖水面廣闊,汪洋萬頃;下聯側重寫洞庭湖氣勢宏大,吞吐乾坤。

5、“浮”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明確:自然貼切,使意境更加遼闊雄渾,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頸聯:

1、分析對仗。

2、大意?

明確:親朋好友沒有一個字的音訊,年老多病只有一葉孤舟相隨。

3、主要內容?

明確:寫登樓沉景而生在感慨。

分析:在宏大壯闊的洞庭湖面前,詩人頓感自己的涉小無助,自然聯想到自己艱難的處境,“無一字”,突出了孤獨;“有孤舟”表現了悲苦。寫湖景壯闊→敍處境淒涼,觸景生情,前後對比,詩境頓時不同。這是詩人的精心構思,有意拿二者對照,前後映襯,藉此引出更深的思索和感慨。

尾聯:

1、大意

明確:北面的關山仍然飽經戰火,倚靠着樓窗遠眺,我不禁涕淚交流。

2、內容

明確:抒發詩人憂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感慨。

3、此聯與頸聯有何聯繫

明確:由頸聯自傷悽苦到尾聯不禁感時傷世,這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由“親朋無一字”,作者聯想到正是連年的戰亂,造成音書不至前後形成對比。山河依舊,國難家愁,年老多病,壯志難酬,怎不叫人悲從中來,愴然涕下。尾聯綰上結下,對拓寬詩的意境,深化其思想內涵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小結

此詩並非一般的遊興之作,而是一首表現詩人熱愛祖國河山和人民的重大主題的抒情詩,詩人通過對洞庭湖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生情,抒發了自己年老多病,不能為多難的國家出力的感慨,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

寫作特點:

1、對比強烈。

2、對仗工整。

3、用字精當。

4、感情深沉。

三、鞏固練習

1、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2、完成課後練習。

《登岳陽樓》教案 2

學習目標

1、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地鑑賞詩歌。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本詩。

重點難點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自學指導】一、複習導入:背誦學習過的杜甫《登高》一詩,説説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二、瞭解背景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三、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説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東南坼( )乾坤( )憑軒( ) 戎馬( ) 涕泗流( )

2、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吳楚東南坼 (2)、戎馬關山北

(3)、憑軒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陽樓》選自 ,作者 ,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人們譽為“ ”,他被人們稱為“ ”

4、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體感知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昔聞” “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了怎樣的景和怎樣的情?“坼”“浮”兩個字煉得好,好在哪裏?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繫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4.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鑑賞品析

1.討論探究《登岳陽樓》的主旨意境:

2.討論探究《登岳陽樓》的藝術技巧:

達標檢測案

1、按原文填寫

⑴詩中描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 。

⑵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繫在一起,意境深遠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2.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B、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C、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自敍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但從整體看來,與全詩聯繫不緊。

D、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3.説説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馬關山北(戎馬: )

⑶憑軒涕泗流(憑軒: )

4.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説説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請簡單加以分析。

《登岳陽樓》教案 3

一、背景介紹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朗讀古詩,讀準字音及節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四、緣景明情

1.首聯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願的喜悦。)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麼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歎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歎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後,你最喜歡哪一聯?為什麼?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説説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麼?

《登岳陽樓》教案 4

教學目標:

1、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容。

2、在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藴涵的深切感情。

3、當堂背誦詩歌。

4、培養學生喜歡讀詩的習慣,提高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藴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麼,他又抒發了什麼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顯示課題)

二、讀準詩歌

1、自由朗讀詩歌。【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美。那現在就讓我們趕緊去朗讀一下這首詩吧。】

2、請一個學生朗讀。【讀準字音:旌,徙】

3、齊讀詩歌。

4、明確詩歌節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劃分。】(顯示詩歌節奏劃分)

5、學生根據PPT的節奏劃分自由朗讀。

6、學生齊讀,要求讀出停頓。

三、讀懂詩歌

1、解釋關鍵詞:簾旌、徙倚、憑危、弔古

2、學生根據課文註解大致瞭解詩歌意思。

3、PPT顯示詩歌大意,學生齊讀

四、讀透詩歌

1、找詩眼。

【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也往往是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悲

2、“悲”在何處?

【即為詩眼,必定穿透於詩歌的每一個角度,處處滲透着這“悲”,那麼就請同學們找找哪些地方能體現這“悲”?】

【品析詩句,朗讀相輔,明確重讀字】

概括:景悲——己悲——國悲

3、圈點出品析得出的重讀字,結合停頓,明確詩歌感情基調,配樂朗讀詩歌。

【只要我們將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準確地讀出來,那麼詩歌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五、挑戰自我

當堂背誦詩歌《登岳陽樓》

六、詩歌總結

朱光潛先生曾説:“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希望正處於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的同學們,能通過詩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尚情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 陳與義

景悲

悲 己悲

國悲

《登岳陽樓》教案 5

學習目標

(1)瞭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瞭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一、課程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李白的送別詩,現在我們看到最後一首《登岳陽樓(其一)》,這是陳與義的一首七言律詩。(轉身板書)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的意思,登岳陽樓就是登上岳陽樓遊玩的意思,這裏的其一是指詩人一共寫了兩首,這是第一首。下面我們再看看作者陳與義的相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

請大家看到課本的註釋部分,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學們跟我把這首詩讀一遍。

三、整體感知

老師帶讀詩文。

四、詩文賞析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簾旌不動夕陽遲”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於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繫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後,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裏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遊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着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繫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中心思想: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岳陽樓遊玩,但心繫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五、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首:地理位置

頷:登樓懷古傷時

頸: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暗寫時局,悲從心來

《登岳陽樓》教案 6

一.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指導思想,根據新課標及新教材的要求,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設計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方法,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維和有深度的交流討論;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升教學的層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重在於教會學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方法,讓學生關注寫作背景,把握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過學習積累一些詩歌中常出現的意象,走進詩境,感悟作者情感,從而達到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價值的教育。

三.學情分析:

知識準備:佈置給學生關於所要學習篇目的作者,讓學生提前蒐集作者的相關作品和思想,通過蒐集達到學生提前瞭解的過程,也能很好的為營造輕鬆、自主的課堂效果做準備。

能力準備:通過了解作家相關作品和思想,讓學生在預習所要上的篇目時能夠主動思考,做到觸類旁通,在教師教授期間,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難點的能力,達到課堂的實效性。

情感準備: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讓學生感悟不同詩人所表現的愛國情懷,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結。

四.學法指導:

1、瞭解作家作品、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反覆吟誦,掌握詩歌節奏,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品味詩歌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3、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感悟、討論和講析相結合的方法。

4、教師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體味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能力目標: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培養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品味詩歌內涵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杜甫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內容,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由廣景--個人--廣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點撥式 講析式 比較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欣賞詩歌,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為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要想體味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二、知人論世,背景介紹

1、學生出示自己查閲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檔案。

2、教師做相關補充。

三、學生整體感知,教師進行方法指導

1、誦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抓關鍵字,感知字面意思,口頭表述;

3、聯意象--學生髮揮想像,想像詩歌描述的畫面;

4、觸摸詩人 , 知人論世, 置身詩境 ;

四、具體鑑賞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鑑賞)

1、首聯表面意境簡單,其實寓含深意。運用“知人論世”之法,試作分析?

方法:學生感悟,交流討論(師提示性引導,可聯繫第三聯來結合體會)

【明確】:①重點抓住“昔”“今”②聯繫背景及詩人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説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於戰亂頻繁,身世漂盪,這個願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悦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裏還有喜悦?可謂百感交集!

2、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

(師可提示孟詩與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範圍、胸懷)。

【明確】: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説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為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着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3、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由洞庭的廣闊壯麗之景到個人的遭遇與境況。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聯中詩人把自己的身世經歷融入裏面,表達自己黯然淒涼的心境,詩人僅僅是因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涼嗎?聯繫尾聯作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明確】:

①通過個人而想到國家,(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

②個人顛沛流離,老病孤舟,無人賞識,國家戰事頻繁,生靈塗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狹窄轉為開闊!

5、教師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五、延伸拓展訓練,比較閲讀

比較閲讀: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説説它們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課後思考練習二)

方法: